【摘 要】三省六部制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到唐代,基本上形成了決策、審議、執(zhí)行三位一體的比較完整的政權組織形式,并逐漸固定成型。本文將對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過程及其在唐代的職能作一番論述。
【關鍵詞】三省六部;形成;職能
一、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漢武帝為了鞏固和加強皇權,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給事中等職,還參用宦官為中書謁者,掌尚書之職,尚書本是“少府”的屬官,武帝使掌文書章奏,地位日漸重要。到了成帝時,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合稱“三公”,俱為宰相之職。另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初置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后來又加置三公曹。尚書分曹辦事,各有具體分工,又是我國封建社會官職制度逐漸完備化的體現(xiàn)。東漢時,光武帝劉秀進一步廢去丞相和御史大夫,設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擔任宰相之職。此外,他還加重尚書的權力,擴大尚書的機構(gòu),以尚書長官尚書令“主贊奏事,總領紀綱,無所不統(tǒng)”,并以尚書仆射為其副,此時尚書已有龐大的組織,而且權力很大,三公之職,儲備人員罷了。
魏晉以來,三公逐漸變?yōu)橐环N榮譽稱號。漢獻帝時曹操為魏王,設置秘書令,文帝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中書機構(gòu)此時已正式稱為中書省。
西晉時,中書省已逐漸代替了尚書省原有的職權。東晉,官制上有一項重要建置,設立門下省。門下省長官為侍中,在漢代,侍中只為待從之職,職位不高,權力不大。曹魏以后,侍中地位已有很大提高,西晉時,侍中在朝廷已居顯要地位,東晉初,侍中在當時已被視同宰相,到哀帝時門下省正式成立。
南朝官制大體承襲魏晉,三公名譽上仍是宰相,但真正執(zhí)行宰相職務的是中書監(jiān)、令和侍中,尚書省則完全成了聽命受事的執(zhí)行機關,在北朝,門下省地位更高。
隋文帝取得政權后,制定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便是執(zhí)掌封建中央樞機的政權機關,三省長官均為宰相。所謂三省就是內(nèi)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隋文帝把歷代尚書各曹確定為六部,直隸尚書省下,各有具體詳細的職責與分工。
唐朝各項集權政治的措施,在隋朝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作為中樞政權的三省制,比隋代更為完備了。中書省負責審理、陳奏,來自各方的表意奏疏,就軍國大事、重要的官吏任免,為皇帝起草并宣行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令和簽署章奏、且有不當者,封駁奏還。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執(zhí)行各項政令。三省長官就是宰相,他們討論議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有尚書一人,侍郎一人或二人。這樣,在唐代,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了,反映了唐初封建統(tǒng)治的加強與鞏固。
二、唐代三省六部的職能
中書省是中樞決策和最高出令機關。中書省以中書令為長官,負責審理尚書省及其他機關的章奏公文,并根據(jù)皇帝的指示起草詔令及下行文書,送交門下省審核、副署,付諸施行。所謂“蓋以佐天子而執(zhí)大政者也”。
門下省是從設于皇帝左右的侍從、顧問官員逐漸發(fā)展形成的。門下省長官是侍中,侍中負責審查詔敕,糾正朝政得失和審閱各種上行文書,提出供皇帝裁決的意見,起著皇帝的重要參謀作用。“所謂佐天子而統(tǒng)大政者也”。
尚書省為最高行政管理機關,以尚書令為長官,施行中書、門下決議的事項。唐太宗曾說:“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彪S著封建國家事務的日益繁雜,尚書省的組織機構(gòu)顯著擴充,形成了完整的系統(tǒng),成為實現(xiàn)封建國家職能的重要機關。
由于現(xiàn)實操作的原因,尚書省成為中書、門下兩省之下的行政執(zhí)行機構(gòu),較早地被排擠出宰相行列,中書令與門下侍中被確認為正式宰相。中書門下兩省雖相互制衡,卻往往意見相左,相互扯皮,嚴重影響了行政效能的發(fā)揮。于是產(chǎn)生了中書與門下長官共同議事的制度和機構(gòu),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設,僅僅是宰相集體議事的一個場所,而后逐漸成為唐王朝最高決策機關。政事堂制度,在唐代確實起到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防止宰相專政的作用。高宗以后參加政事堂會議的主要為中書、門下長官,他官也可加銜入相職,這樣既能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又能選拔大批能干人才到最高統(tǒng)治機構(gòu),使他們有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這樣的體制從隋唐確立延續(xù)至明清一千多年,一直未改,說明了這一套機構(gòu)適應于封建國家行政管理的任務與要求,并且對政治的鞏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值得我們?nèi)ヌ骄?。首先,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內(nèi)容。其次,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也體現(xiàn)了注重效率的封建吏制理念。唐代的三省制原意為保持各部之間的平衡,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但是最高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三省互相推諉,延誤行政管理執(zhí)行的狀況時,就設立并在制度上完善“政事堂”這一三省六部之外的唐王朝最高決策機關,以利提高行政效率,強化行政管理效能。今天,我們應當吸取這樣的經(jīng)驗,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社會而服務。
參考文獻:
[1](清)王先謙.《漢書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3
作者簡介:
趙金慧(1980.04~)女,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大學本科學歷,武川縣第一中學任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