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息
讓鋼琴藝術走向大眾
■朱正息
大眾文化對鋼琴藝術發(fā)展的良性推動作用和廣大市民對高雅藝術的渴望之情,真正讓昔日高高在上的殿堂藝術能夠走入尋常百姓身邊,成為大眾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鋼琴藝術走入大眾文化生活的歷史的背景、歷史機遇及“明星效應”、“考級熱”等帶來的文化新視點進行闡述。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qū)、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xiàn)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其主要表現(xiàn)特性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依賴性、大眾媒介性和日常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西方文化的進入和國民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民眾對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渴望和追求,文化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市民化、市場化和同一化的趨勢,大眾文化應運而生,并成為當今社會新的文化模式。廣場舞在全國的風靡和流行,正是這一大眾文化最好的詮釋。
中國的大眾文化最早崛起于20世紀后半葉,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當代中國的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xiàn)象。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于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并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文化形態(tài)。它的發(fā)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格局,對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fā)展面貌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呈現(xiàn)出當代中國開放、多元、兼容的文化景象。
鋼琴作為舶來品,自明代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進獻萬歷皇帝后的三百年間,曾經是貴族文化的一部分,其發(fā)端、形成與“上流社會”密不可分。由于樂器本身的稀有及造價不菲,加之演奏技術的高深,不易掌握,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可謂困難重重,其流行范圍僅限于宮廷、教會學校及專業(yè)院校,絕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是名副其實的“小眾”藝術和殿堂藝術,是精英文化的身份象征。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西方文化理念的滲透,使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經歷了突飛猛進、如火如荼的發(fā)展歷程。生活富裕的人們對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表現(xiàn)出一種如饑似渴的熱情。交響樂、芭蕾舞、西洋繪畫、古典文學名著,成為一種時尚。鋼琴作為西方的經典藝術代表,成為了民眾眼中流行和時尚的標志而趨之若鶩。鋼琴走出了象牙塔,獲得大眾的喜愛和接受。
在經歷了思想桎梏的“文革”后,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中西文化、古今文化、雅俗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的相互碰撞與融合,呈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的景象。在這一文化心理的推動下,學習鋼琴藝術的隊伍逐步發(fā)展壯大。在作者授課的老年大學中,大部分學員,均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水平,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經74歲;而在作者當志愿者的社區(qū),也有20幾位社區(qū)老大媽報名學琴。她們基本上是下崗或提前退休的職工,也同樣喜愛鋼琴藝術。老人們不太靈活的手指和退化的記憶力使他們?yōu)閷W琴付出了比年輕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他們依然是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勤奮練習,不懂虛心請教。他們之間不同的是文化層次和教育程度,相同的是對鋼琴藝術的那份由衷的熱愛,他們從鋼琴藝術中找到了樂趣、陶冶了情操,鋼琴藝術儼然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上世紀80年代,來自法國的通俗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在中國大受歡迎,自其1992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場音樂會起,影響力延續(xù)至今。國人正是通過其大量改編的古典樂曲和中國樂曲,忽然意識到鋼琴藝術不再遙不可及和高深莫測,它就在我們身邊。滿大街的“致愛麗絲”、“秋日的私語”、“海邊的阿狄麗娜”等一首首或明快或深情的鋼琴曲造就了最早的一批琴童,作者正是那個年代的學琴者。克萊德曼和他的通俗鋼琴曲在中國的流行,對中國鋼琴藝術起到了極大的普及作用,并為廣大琴童的成長打下了基礎。
郎朗,一位籠罩在無數耀眼光環(huán)下的明星。他的成功得益于郎爸的“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教育思想。出身普通干部家庭的他,靠著自身的天賦及父親的強硬態(tài)度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激發(fā)了許多家長督促孩子學習鋼琴藝術的決心,并熱切期盼復制他的成功歷程。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學琴的孩子與日俱增。據保守估計,南京的琴童人數不下10萬人。2013年舉辦的南京鋼琴大賽中,前來參賽的300余名選手,大部分是孩子,其中不少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比賽時,家長或抱、或背將孩子“運送”到現(xiàn)場。在作者授課的琴行里,最小的孩子只有3.4歲。幼小的年紀根本無力彈動琴鍵,只有玩琴的份,但家長依然樂此不疲,期望實現(xiàn)明星夢。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家長們也將孩子學琴作為培養(yǎng)孩子藝術修養(yǎng)的途徑之一,全國相當多的地方鼓勵藝術特長生,樂器考級的成績可作為招收特長生的條件,于是很多家長把學習樂器作為加分的最佳選擇,因此產生了學習鋼琴藝術的群體效應。全國范圍內的鋼琴考級自1991年開展以來,已經持續(xù)舉辦20余年,南京市每年考級的人數達到幾萬人。為了滿足眾多的考級大軍,光是南京市域范圍內就有中央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音協(xié)、南京市音協(xié)四家考級點。
今天的鋼琴藝術,已然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堂前燕,成了大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以鋼琴藝術為代表的高雅藝術,已不再是精英文化的代名詞,而是與大眾文化緊密互動,共同發(fā)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鋼琴藝術在走向大眾的背后,還有著許多的不和諧的雜音,如功利的考級和狂熱的明星夢等,正如羅森貝格認為的那樣,“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為此,像作者一樣,致力于鋼琴藝術普及的從業(yè)人員更應當牢記我國現(xiàn)代著名音樂教育家吳夢非先生的名言:“我們的目的不是把藝術降到民眾的水平,而是將民眾上升到藝術的境地”。這一目標,對我們而言,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