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山東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

      2014-11-24 02:38:44
      關(guān)鍵詞:山東森林

      燕 茹

      (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山東 濟南250013)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是個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的國家,尤其是在清代,自然災(zāi)害頻率不斷增多,程度也更加嚴重。本文試圖簡要的對山東地區(qū)在清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加以研究。

      一、氣候及其變遷

      (一)氣溫變化

      就地球的氣候變遷來看,清朝時期正處在氣候由暖向冷,由干向濕轉(zhuǎn)變的一個寒冷時期,又可以稱為“小冰期”。與明朝相比,清朝的氣候變化比較顯著。

      清代山東一直處于一個相對寒冷的時期。年平均氣溫要比現(xiàn)在整體上低2℃左。1550年至1690年的這段時期,山東地區(qū)的冬季是極其寒冷的。很多方志都有“奇寒”的記載,如《清史稿·災(zāi)異志》中記載;“康熙三年三月,晉州驟寒,人有凍死者;萊陽雨奇寒,花木多凍死。十二月朔,玉田、邢臺大寒,人有凍死者;解州、芮城大寒,益都、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寒,人多凍死”;“十六年九月,臨淄大雪深數(shù)尺,樹木凍死”;這個時期是“小冰期”中最冷的時期,以致于在六月份都會出現(xiàn)隕霜的天氣。

      十八世紀山東進入“小冰期”的溫暖期(1700-1790),氣溫開始升高,天氣漸漸暖和起來?!肚迨犯濉?zāi)異志》的記載,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寧津牡丹華”[1]。十月雖然已經(jīng)是初冬,牡丹花仍能開放,這說明當時氣溫高,天氣確實是比較暖和的。

      氣候漸漸變暖,就會出現(xiàn)極熱的現(xiàn)象。1743年夏季可能是700年來中國最炎熱的夏季,熱浪廣及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東等地區(qū)。7月13~25日天氣異常炎熱。25日北京最高氣溫達到44.4℃,超過20世紀的極端記錄42.6℃和42.3℃。當時在北京的傳教士哥比在報告中寫道:“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向1743年7月這樣的高溫”,“7月13日以來炎熱已難以忍受,而且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況引起了普遍的驚慌。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而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內(nèi)被發(fā)現(xiàn),許多基督徒為之禱告”。據(jù)統(tǒng)計這段時間有11400人死于炎熱[2]。

      表1-1 1743年炎夏的歷史文獻記載舉例

      到19世紀,山東地區(qū)氣溫開始漸趨寒冷,進入的第二個寒冷期(1800一1860)。根據(jù)同治《黃縣志》記載,“嘉慶十九年(1814)……冬大寒,海凍百余里”。這一寒冷期長達兩個月,并且出現(xiàn)了罕見的六月飄雪的反常天氣。根據(jù)當時錢泳的記載,(道光元年)“六月十六日,路過山東大道陰平地方,是日天氣奇冷異常,下雪五六寸不等,充州府濟寧一帶皆然[3]?!睆闹锌梢钥吹疆敃r氣候異常,氣溫開始下降。

      十九世紀后期,山東地區(qū)氣候開始漸漸轉(zhuǎn)暖,進入“小冰期”的第二個暖,即1870-1940這段時間為暖期。根據(jù)《清史稿·災(zāi)異志》的描述,同治十二年“九月,惠民桃李華”[4]。

      總體上說,在稍微寒冷的“小冰期”這段時段里,山東地區(qū)的氣候波動也是變化無常的,也就是說在“小冰期”的冷期也會有氣候比較暖和的時候,相反,在暖期也會出現(xiàn)少數(shù)極其寒冷的時候。這種變化無常的氣候?qū)ψ匀粸?zāi)害的發(fā)生頻率和強度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降水變化

      大體來說,清代這個時期是一個濕潤的朝代。中國華北地區(qū)雨澤無缺,其中,1735年~1770年、1820年~1850年和1895年~1910年降水十分充沛。這段歷史時期,整體來說是偏濕潤的,就避免不了大量的洪澇事件的發(fā)生。

      “(康熙)四十年九月,高密霪雨傷稼。四十一年四月,陽江霪雨,壞民居甚多。六月,寧陽、青州霪雨。八月初八日,香山大風(fēng)雨,拔樹倒墻;寶雞霪雨。四十二年五月,慶云霪雨,三旬不止。六月,東明、定州霪雨三旬不止;霑化霪雨連日,漂沒民舍無算;高苑霪雨六十日;昌邑、掖縣霪雨害稼;高密霪雨彌月,禾稼盡沒。八月,鄒平大雨害稼;齊河霪雨四十馀晝夜,民舍傾圮無算;濰縣、平度霪雨害稼。四十三年六月,沂州大雨;興安大雨,漂沒田廬。四十四年五月,萊州霪雨害稼……”。“五十八年六月,雞澤霪雨四晝夜;萊州霪雨,壞民舍無算。七月,昌樂、諸城、即墨、掖縣霪雨害稼,壞民舍;萊陽、文登大雨水,房舍田禾盡沒。八月十九日,海陽大雨,損房舍無算。五十九年五月,龍南大雨閱月。六十年七月,高苑大雨,田禾盡淹。六十一年六月,霑化霪雨匝月。十二月,欽州大風(fēng)雨,壞城垣二十馀丈。”[5]

      與洪澇事件相比干旱事件的發(fā)生要少很多,不過影響卻很重。光緒三年,魯北、魯中、魯南63州縣先后大旱[6],全省受災(zāi)州縣達82個。饑民“遺于道路者,率皆烏啄狗殘,不堪卒視鳴”[7]。青州府屬“自春根夏雨預(yù)期,秋冬雨雪仍然欠足,麥難播種,農(nóng)民失望,以致室如懸磐,野尤青草”[8],臨清“連年旱荒,民食樹皮殆盡,死者無算”[9],陽谷“蘆根樹皮人爭食之”。全省饑民不下二三百萬人[10]。

      光緒三年(1877),“丁戊奇荒”,它的干旱范圍覆蓋直隸、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等省。據(jù)《申報》報道:“僅山東到牛莊的難民,一天就超過八千人”。

      二、森林變遷

      清代森林植被的變化大致是以18世紀為轉(zhuǎn)折點的。從此之后全國覆蓋率加速衰減。這種森林覆蓋率的驟降,一方面是由于戰(zhàn)爭,另一方面是農(nóng)墾、建筑,還有作為薪炭使用。

      (一)清代以前森林概況

      古代山東,不論山區(qū)還是平原,都覆蓋者茂密的森林。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山東就是主要的產(chǎn)糧區(qū)。對春秋戰(zhàn)國以前山東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這樣描述,“沛澤多而禽獸至”?!安菽久?,禽獸繁殖”的自然森林很多?!氨蓖R國云,美哉國乎,郁郁蔥蔥”[11]。泰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森林也很多??鬃釉f:“郁確其高,梁甫回連,積棘充路,涉之無緣,將伐無柯,患滋蔓延”[12],可以想象,當時山上樹木茂盛到人不能通行。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這些森林慢慢遭到了破壞。

      秦始皇時期,“秦承大兵之余,統(tǒng)一天下,當時黃河流域之森林,踐踏殆盡,故秦始皇東登泰山,見山上已鮮(少)花木,乃下令日‘無伐草木,,是泰山尚其童禿,則齊魯境內(nèi)森林荒廢之狀可知”[13]。由此可以看出泰山植被開始變少。

      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全國人口從2000萬,到8300萬。森林資源消耗更大。這1000多年中,全國森林覆蓋率由46%下降到33%。隨著秦統(tǒng)一六國,到漢代人口大量增加,加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不斷,使得泰山的植被,“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由原來的郁郁蔥蔥變?yōu)榛牟萘置А?/p>

      五代宋遼今夏元明至清代前期,這個時期,人口增長更迅速。森林覆蓋率由33%下降到17%。宋代人口增長更快,對森林資源的掠奪更厲害。元朝時期,由于是北方放牧民族統(tǒng)領(lǐng)中原,開始企圖把農(nóng)田改為牧場,后來統(tǒng)治者頁頒布一些政策保護山林。明初以前,山東更是因為長期的戰(zhàn)爭,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氨狈娇たh近城之地多荒蕪”[14]。

      (二)清代人類活動影響的森林變遷及后果

      人類對森林的利用,自古就有。只是到了清代,人類活動影響下,森林資源日益遭到破壞。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無節(jié)制的土地開墾。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將土地的墾殖當做政府的頭等大事,清政府也十分重視土地的開墾。清代人口增長迅速,田墾也不斷地突破新高。史料記載:“乾隆、嘉慶時代一些地,土地開發(fā)已達飽和點,很難再找到可以開墾的余地……山東東部各州縣,山多地少,人煙稠密,‘山巒海灘,開墾無遺’,登萊二府人民,大量漂泊異鄉(xiāng),到‘關(guān)外覓食’”。[15]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口多,需要很多耕地,而且耕地到到無地不墾的情況,從而沒有 “余地”。

      蒙陰山區(qū)自古山多,林多,到了清代,縣志中這樣記載:“凡蒙之山,荊棘撓確,大都不毛,稍有可耕之田,又歲歲沖決,非成河,即沙壓,蒼海桑田,變幻傾刻”,“遇雨則萬山建領(lǐng),澎湃而下,田蘆蕩洗;遇早則萬壑揚塵,田枯水竭,涓滴難求?!保?6]由此可見當時蒙陰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破壞已經(jīng)嚴重。

      《蒙陰縣志》記載:“蒙陰山多地少,且貧瘠,宜栽桑、棗,為永世之利,但漫不經(jīng)意,民安得不貧!為今之計,沒歲春,令全縣人民,各照力量……因地制宜,遍植桑棗,又要制止牛羊之害,又要進行灌溉。庶要用十年之后,則??梢圆瑮椏梢灾?,,大者可棟,小者可薪,是興利之一端也”[17]。

      清末歷史地理學(xué)家汪士鐸曾經(jīng)說,道光年間的山東半島“人多之害,山東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箐,猶不足養(yǎng),人事之權(quán)殫矣”[18]。

      《文登縣志》卷十三載:縣內(nèi)“百年以前,連山接麓,皆為松林”。由于“人煙既密,剪伐斯頻”,特別是幾經(jīng)戰(zhàn)火和動亂,原始森林悉遭破壞?,F(xiàn)有天然植被,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zhì)。全市森林覆蓋率為30.9%,另有天然草場21.56萬畝(不包括林間草地),占總面積8%,二者覆蓋率為38.9%。

      三、河流湖泊變遷

      (一)河流

      山東省內(nèi)河流眾多,黃河“自崇禎末李自成決河灌汴梁,其后屢塞屢決。順治元年(1644)夏,黃河自復(fù)故道,由開封經(jīng)蘭、儀、商、虞、迄曹、單、碭山、豐、沛、蕭、徐州、靈璧、睢寧、邳、宿遷、桃源,東逕清河與淮合,歷云梯關(guān)入?!保?9]。

      此后至咸豐五年(1855),黃河河道除短暫時間曾經(jīng)分流外,一直獨流入淮。咸豐五年(1855)六月十九日,受連續(xù)17日暴雨的影響,水位猛漲的黃河銅瓦廂決口,其主流先流向西北,后折轉(zhuǎn)東北,奪大清河至山東利津縣入渤海。此后,黃河雖然仍不斷決溢,但始終北流入海。根據(jù)相關(guān)研究,黃河的流向在清朝的變化均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黃河在1855年的改道,恰處于清朝氣候由冷轉(zhuǎn)暖、偏為濕潤的背景下,其水、沙輸送能力因之大受影響,促發(fā)河道向北擺動。

      以小清河為例,從《禹貢》記載的濟水到明朝末年的小清河,河道逐漸變短了。小清河中下游匯入的之流逐漸增多?!端?jīng)注》住記載隴水(今孝婦河)注入,到了明代,沙河、白條河、淄河等都匯入。隨著氣候變化,夏季雨水一多,小清河就可能由于淤塞能力的減弱而產(chǎn)生水患。再加上明清時期墾殖率很高,很多植被被破壞,這就造成河流的含沙量不斷增加,導(dǎo)致水患不斷。清代小清河的之流大部分發(fā)源于魯中山區(qū),從南注入。

      “明代嘉靖年間青州府人口188萬、濟南府110萬,至清道光年間青州府人口已達408萬、濟南府人口420萬”[20]。這么大的人口壓力在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開發(fā)同時,人類對山林樹木的砍伐越來越多。而小清河各支流又發(fā)源于魯中山區(qū),山區(qū)植被的破壞會使得河流含沙量的增加,不僅如此,還會造成河床抬高,河流改道。

      (二)湖泊

      氣候變化對湖泊的存亡有著直接影響。氣候變化主要通過降水量與蒸發(fā)率的變化引起湖泊水量的變化。古代山東又很多湖泊,史書上也有記載,《濰縣志稿》:“別畫湖……即永安湖、高莊洼、蓮花坡、常寨洼、黃蕎洼,在縣北五、六十里?!痹鲿r期,別畫湖已經(jīng)開始縮小,乾隆年間“遂成沃壤”[21]。

      《史記·河渠書》中,司馬遷記載了漢武帝時引“鉅定”湖水灌溉,“……東海引鉅定……皆穿渠為灌溉,各萬余頃”。根據(jù)《漢書·武帝紀》記載,公元前89年,漢武帝曾在此主持過耕種:“(征和四年)三月,上耕于鉅定”。這個“鉅定”為當時是縣名,現(xiàn)今在淄博市北面。從此得知,漢代時鉅定湖面積大,而且水量豐富。而民國《壽光縣志》載:“所謂津枝百尺溝……注入巨淀,俗所謂‘古彌河’,在王胡城北,今已久涸,無復(fù)津流,唯溝形存耳。且考于欽《齊乘》,已無入巨淀之言,則此河在元時已不復(fù)[22]”??梢钥闯?,這是湖泊已經(jīng)干涸。

      清代湖泊消失、河流淤塞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王士禎曾提到“名湖多被侵占”,就是描述“濟南大明湖被辟為藕池,湖中建溝渠、畫疆界之事”[23]。

      康熙年間,實行獎勵開荒的政策,湖田被列入官地的范圍,民人承種,征收租課,乾隆年間繼續(xù)對湖田開發(fā)?!缎鲁强h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錦秋、會城諸湖均有水田,產(chǎn)品已見物產(chǎn),魚稻蒲藕以魚龍灣一帶為最,蘆葦以荊家莊一帶為多,惟水之來源無增,僅恃時水、鄭潢、孝婦三河,自浚新清河后,去路甚速,近湖諸村,水田已多涸出,居民就田起臺,四周挑溝以通水,雨陽時若之年,收獲加豐,但遇旱則龜裂堪虞,蓄水之法宜亟講求也。”

      結(jié)語

      氣候變化是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溫度高低,濕度大小的變化都對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分布有重要影響。清代山東以干冷氣候為主,成為影響本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因素。當然,人類的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也會造成水土流失嚴重。上游經(jīng)過沖刷攜帶的泥沙淤積在河道上,造成河道的淤塞,又為誘發(fā)水災(zāi)提供了可能。乾隆曾說:“必系該省水道,所在梗塞,未盡疏通蓄瀉機宜,久廢不講,以致本處既苦漫溢,臨境并受淹傷。”[24]打破了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差,會引起越來越頻繁的自然災(zāi)害。如前面所述,這些災(zāi)害就影響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總之,要綜合各方面因素來考慮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原因,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為當代環(huán)境提供警示。

      [1]葛全勝:《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586頁。

      [2]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卷 44,志第 19,《災(zāi)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3]葛全勝:《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607頁。

      [4]錢泳:《履園叢話》卷 14。

      [5]趙爾巽:《清史稿》卷 44,志第 19,《災(zāi)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6]山東省水利科學(xué)研究所編,山東清朝水旱災(zāi)情(上冊),1965年,82頁。

      [7]《申報》,光緒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8]《萬國公報》,西教十勸捐書,1877年3月17日。

      [9]民國《臨清縣志》,《大事記》。

      [10]《萬國公報》,山東災(zāi)荒近況,1877年3月17日。

      [11]《太平寰宇記》。

      [12]陳嶸:《中國森林史料》1 9 8 3年版。

      [13]《漢書·主父僵傳》。

      [14]《明太祖實錄》。

      [15]《清仁宗圣訓(xùn)》卷十五。

      [16]《蒙陰縣志》。

      [17]《蒙陰縣志》。。

      [18](清)王士鐸《乙丙日記》卷 3。

      [19]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卷126《河渠志》,北京:中華書局。

      [20]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

      [21]《濰縣鄉(xiāng)土志》,清光緒 33 年(1907 年),石印本。

      [22]鄒允中,壽光縣志,卷二,民國25年(1936年),青島:青島市宜今興印務(wù)局。

      [23]王士禎:《分甘余話》,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24頁。

      [24]《清高宗實錄》,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五月上。

      猜你喜歡
      山東森林
      圖說山東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山東圖片庫
      金橋(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8
      逆勢上揚的山東,再出發(fā)
      金橋(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冬奧會背后的“山東力量”
      金橋(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0
      『山東艦』入列一周年
      山東的路幸福的路
      中國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39
      哈Q森林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稷山县| 桂东县| 静乐县| 西盟| 洛阳市| 泸定县| 武功县| 肥乡县| 万盛区| 瑞金市| 秦皇岛市| 南投县| 永登县| 阿城市| 龙泉市| 眉山市| 开封市| 寿光市| 白水县| 长泰县| 会昌县| 隆化县| 扎囊县| 二手房| 合阳县| 津市市| 江孜县| 美姑县| 三穗县| 如东县| 嘉义市| 渝中区| 宣威市| 旺苍县| 两当县| 昌吉市| 泾源县| 丹凤县| 邹城市| 浙江省|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