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公冶長”“雍也”篇疑義章句解讀

      2014-11-27 14:04常彥
      關(guān)鍵詞:公冶長論語

      摘要: 《論語》“公冶長”篇、“雍也”篇有許多章句在古今眾多注解中存有疑義,甚至被誤讀,對我們研究《論語》及領(lǐng)悟《論語》的思想造成障礙。本文將在質(zhì)疑古今權(quán)威注解(分別基于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和楊伯峻《論語譯注》)的基礎(chǔ)上,對此兩篇中的一些疑義章句重新解讀,以求教于諸位同仁。

      關(guān)鍵詞:公冶長;雍也;章句解讀

      中圖分類號:B22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5-0046-07

      《論語》“公冶長”篇、“雍也”篇有許多章句在古今眾多注解中存有疑義,甚至被誤讀,對我們研究《論語》及領(lǐng)悟《論語》的思想造成障礙。本文將在質(zhì)疑古今權(quán)威注解(分別基于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和楊伯峻《論語譯注》)的基礎(chǔ)上,對此兩篇中的一些疑義章句重新解讀,以求教于諸位同仁。

      一、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以下簡稱朱注)注:“子賤蓋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者,故夫子既歡其賢,而又言若魯無君子,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因以見魯之多賢也。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楊伯峻《論語譯注》[2](以下簡稱楊注)譯為:孔子評論宓子賤,說:“這人是君子呀!假若魯國沒有君子,這種人從哪里取來這種好品德呢?”如按此解,君子品行來源于借鑒、效仿,是傳授的結(jié)果,這與修身、養(yǎng)性,即自我修養(yǎng)相矛盾。故本解認為,斯焉取斯,第一個斯,指子賤。第二個斯,指君子。焉,疑問代詞,哪里的意思。取,取得、獲得,這里引申為具有。本句意思是,哪里還有這樣的君子。

      本章意思為: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魯國如果沒有這樣的君子,哪里還有這樣的君子?”

      君子之品德,既是傳授的結(jié)果、效仿的結(jié)果,更是自我修養(yǎng)的結(jié)果。不同的人,其獲得自然有異。如果說“若魯無君子,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或“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或“假若魯國沒有君子,這種人從哪里取來這種好品德呢?”,那第一個君子從何而來?假如社會處于墮落之階段,還可以復(fù)興嗎?所以,本章之意,并不是說子賤之品德是效仿或?qū)W習(xí)魯之君子的結(jié)果,而是說,當(dāng)時象子賤這樣的君子,只有魯國才有。

      二、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

      本章異議為“信”之解。朱注:“信,謂真知其如此,而無毫發(fā)之疑也。開自言未能如此,未可以治人,故夫子悅其篤志。程子曰:‘漆雕開已見大意,故夫子悅之。又曰:‘古人見道分明,故其言如此。謝氏曰:‘開之學(xué)無可考。然圣人使之仕,必其材可以仕矣。至于心術(shù)之微,則一毫不自得,不害其為未信。此圣人所不能知,而開自知之。其材可以仕,而其器不安于小成,他日所就,其可量乎?夫子所以說之也?!睏钭⒆g為: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他答道:“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歡喜。漆雕開對做官還沒有信心,說明漆雕開還沒有達到仕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孔子為什么還歡喜?顯然這不合常理。如果漆雕開達到了孔子所要求的程度,孔子歡喜才對。假使說漆雕開達到了仁的程度而謙虛,孔子既然讓其仕,不從,也不至于歡喜。所以,朱注、楊注都有偏頗。本解認為,信,這里不是說漆雕開對自己從仕沒有信心,即不是對自己知識、能力、品行方面沒有信心,而是說對這種“禮崩樂壞”的社會從仕沒有信心,也就是不感興趣、不愿意??鬃涌吹狡岬耖_不同流合污的品德,才高興、歡喜。

      本章意思為: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在這樣的社會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學(xué)而優(yōu)則仕”這是孔子的一貫主張,也是那個時代“學(xué)”的唯一目標。但是,如何仕、為誰仕,也是儒家關(guān)注的重大問題??鬃釉f“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就是這個意思。華 南 理 工 大 學(xué) 學(xué) 報(社 會 科 學(xué) 版)

      第5期常彥:《論語》“公冶長”“雍也”篇疑義章句解讀

      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p>

      本章異議為“材”之解。朱注:“材,與裁同,古字借用。桴,筏也。程子曰:‘浮海之歡,傷天下之無賢君也。子路勇于義,故謂其能從也,皆假設(shè)之言耳。子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于義也?!敝熳⒉慕鉃椴?,即裁度。今人南懷瑾也持這種觀點:“所以孔子說:子路的武功、勇氣都超過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過我,對于事情,不知道仲裁(無所取材的“取材”就是中肯的判斷),不明斷,太過偏激了?!盵3]方東橋說:“子路聽到他老師要帶他去海外(高麗)。他心里樂極了。孔子就對他說:‘你比我還要好勇,就是不能裁度事理。也就是說,子路的勇氣超過他老師,但過于暴躁,對事情不能明斷?!盵4]李澤厚也是這種觀點,他翻譯說:“孔子說:子路比我還勇敢哩,就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盵5]以上觀點認為“材”通“裁”,指子路不能剪裁自己。此觀點實質(zhì)上認為此句是孔子對子路的責(zé)備。

      另一觀點是將“材”解為“哉”,楊注:“材——同‘哉,古字有時通用。有人解做木材,說是孔子以為子路真要到海外去,便說,‘沒地方去取得木材。這種解釋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人把‘材看做‘剪裁的‘裁,說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道節(jié)制、檢點”,這種解釋不知把‘取字置于何地,因之也不采用?!睏钭⒈菊伦g為:孔子道:“主張行不通了,我想坐個木簰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高興得很??鬃诱f:“仲由這個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么可取的呀!”這種解釋的訓(xùn)詁根據(jù)是將“材”字等同于“哉”字。何晏《論語集解》在引用前人的注解時說:“古字‘材、‘哉同。”其后許多注本都采納此說。[6]何晏說:“一曰材讀若哉,子路聞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復(fù)顧望孔子之微意。故孔子嘆其勇曰過我,無所取哉者,言唯取于己無所取于他人哉?!盵7]劉兆偉說得更直接,他翻譯道:“孔子說:‘仲由?。帍姾糜鲁^了我,(其他方面)就沒有什么可取的了?!盵8]何新也持這種觀點,他說:“取,用也。材,通才,才能。又,材,哉也?!疅o所取材,其他方面沒有用?!盵9]此觀點認為此句其實質(zhì)是孔子對子路的否定。

      還有一種觀點,用本字進行解釋,認為是無法獲取“桴”材,即將“無所取材”解釋為沒有地方?jīng)]有辦法獲取制造桴的材料。最早提出此說的是鄭玄。邢昺疏:“孔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以此戲之耳。其說有二:鄭以為,材,桴材也。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者,取于桴材也。示子路令知己但嘆世無道耳,非實即欲浮海也?!盵10]劉寶楠也是引用鄭玄的說法:“鄭曰: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者,無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戲之耳。”[11]錢穆先生也采用這種解釋,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轉(zhuǎn)其辭鋒,謂由之好勇,過于我矣,其奈無所取材以為桴何?材,謂為桴之竹木。此乃孔子更深一層之慨嘆。既無心于逃世,而無所憑借行道之感,則曲折而更顯矣。或曰:材與裁同,子路以孔子之言為實然,孔子美其勇于義,而譏其不能裁度于事理。惟乘桴浮海,本為托辭,何忽正言以譏子路。就本文理趣言,當(dāng)從前解為勝?!辈⑦M一步解釋說:“此章辭旨深隱,寄慨遙深。嬉笑婉轉(zhuǎn),極文章之妙趣。兩千五百年圣門師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論語》中別成一格調(diào),讀者當(dāng)視為一首散文詩玩味之?!盵12]傅佩榮基本采用這種說法,他說:“孔子說:‘由?。∧銗酆糜赂页^了我,但是沒有地方找到適用的木材啊!” 解讀部分說:“取材:桴需要木材,去哪里找適用的木材呢?這里混合了事實與比喻,顯示師生之間共赴理想的相惜之情?!盵13]

      以上三說各得其解,但一、二說顯然不通。第三說隨“材”解可取,但認為“孔子以子路不解微言”或“子路信夫子欲行”也不切實際。事實上,子路對孔子之“戲說”深有領(lǐng)會,子路之“喜”也有應(yīng)孔子“戲說”之意。本解認為,材,木材,制作木筏子的材料,此處指桴,即木筏子。無所取材,得不到出海之桴的意思。

      本章意思為:孔子說:“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就乘坐木筏到海上去漂流。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子路聽到這話會心地笑了??鬃诱f:“仲由啊!你在勇敢方面超過我,可惜你也得不到出海之桴??!”

      如果按朱注、楊注解釋,此處孔子對子路進行了極大的譏諷或否定。這不符合孔子與人為善的思想。孔子沒有這么尖刻,沒有這么無情。此處其實表現(xiàn)了孔子幽默的一面,你子路比我勇敢,但也無法找到出海之桴。含義是,我等之人,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只有勤奮學(xué)習(xí)取得治國本領(lǐng)以圖達到“治國平天下”之目的。

      四、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p>

      朱注:“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故學(xué)者所其聞;至于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xué)者有不得聞?wù)?。蓋圣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歡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歡美之言也?!睏钭ⅲ骸肮糯Q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類社會吉兇禍福的關(guān)系。但左傳昭公十八年鄭國子產(chǎn)的話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卻是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吉兇有必然關(guān)系的否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又有晏嬰的話:‘天道不諂。雖然使用人類的美德來衡量自然之神,反對禳災(zāi),也是對當(dāng)時迷信習(xí)慣的破除。這兩人都與孔子同時而年齡較大,而且為孔子所稱道??鬃硬恢v天道,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guān)系取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不知道是否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敝熳?、楊注都認為孔子罕言“性與天道”。楊注把本章譯為:子貢說:“老師關(guān)于文獻方面的學(xué)問,我們聽得到;老師關(guān)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論,我們聽不到。”但事實上,孔子既言性又言天道,如“性相近也”(《陽貨》)就言性。關(guān)于“天道”更是多見,如“五十而知天命”(《為政》)、“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憲問》)、“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保ā额仠Y》)、“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栋速罚?、“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等等。所以,朱注、楊注都與事實不符。本解認為,文章,指文獻知識。可得而聞之,可以從其他人那里聽到。因為是文獻知識,除孔子之外,聞道在先者大有人在,故“可得而聞之”。性與天道,是孔子關(guān)于人性和天道的領(lǐng)悟,這部分內(nèi)容是孔子基于個人的感悟,與其他人有別,故“不可得而聞之”,即在其他人那里聽不到。

      本章意思為:子貢說:“夫子關(guān)于文獻方面的知識,可以從其他人那里聽得到;夫子關(guān)于性與天命方面的領(lǐng)悟,在其他人那里聽不到?!?/p>

      文獻知識具有傳承性,獲得之途徑多種多樣。而在文獻知識基礎(chǔ)上的人生領(lǐng)悟,包括對人性和天命的領(lǐng)悟,每個人都因個性差異、知識水平、領(lǐng)悟能力等因素具有差別。這就是世界上有很多大師,但沒有相同大師的原因。

      五、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朱注:“前所聞?wù)撸任醇靶?,故恐?fù)有所聞而行之不給也。范氏曰:‘子路聞善,勇于必行,門人自以為弗及也,故著之。若子路,可謂能用其善矣?!睏钭⒆g為:子路有所聞,還沒有能夠去做,只怕又有所聞。本解認為,前一個聞和后一個聞是不同之聞,唯恐有聞,是怕聽到不同的說法或道理,即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道理。如果是又一個新的正確的道理,怕什么?

      本章意思為: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還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與之不同的道理。

      不同的說法可能造成實踐的困難或障礙,所以,實踐者怕的就是道理或理論的莫衷一是。

      六、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朱注:“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歸之嘆也。吾黨小子,指門人之在魯者??窈?,志大而略于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觀者。裁,割正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終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學(xué),以傳道于來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為狂士志意高遠,猶或可與進于道也。但恐其過于失正,而或陷于異端耳,故欲歸而裁之也。”楊注譯為: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里的學(xué)生們志向高大得很,文彩又都斐然可觀,我不知道怎樣去指導(dǎo)他們?!?/p>

      前人對此章之爭論首先是“不知所以裁之”之主語究竟是孔子或“吾黨之小子”?!妒酚??孔子世家》:“冉求將行??鬃釉唬骸斎苏偾?,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其中引《論語》為“吾不知所以裁之”,加入了主語“吾”,因說者是孔子,所以認為主語為孔子,即孔子“不知所以裁之”。 后世學(xué)者中,鄭玄《論語注》、戴望《論語戴氏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均依“吾不知所以裁之”作解。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363號墓所出之唐寫本《論語鄭氏注》此處正文作“吾不智(知)所裁之”,[14]也有“吾”字。清人戴望《論語戴氏注》此處正文作“吾不知所以裁之”,注云:“言雖己亦不能加之裁制,美大之。”認為這是孔子對吾黨之小子的贊美。劉寶楠《論語正義》則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說解此章,亦持此論。而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簡,大也??鬃釉陉?,思歸欲去,曰:‘吾黨之小子狂者進取于大道,妄穿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當(dāng)歸以裁制之耳。遂歸也?!闭J為“不知所以裁之”之主語是“吾黨之小子”。支持此說的有皇侃、邢昺等人。

      本解認為,歸與,并非朱注、楊注所說是孔子“思歸之嘆”,而是說別人。原因有二,一是與事實不符。孔子在陳國說此話,但孔子并沒有從陳國回魯國。他離開陳國后先去負函會葉公,之后又去了衛(wèi)國。在衛(wèi)國又五年,才回魯。二是說孔子“歸”與本章后部分內(nèi)容不符。那么“歸與”是說誰呢?此話暫留后。吾黨之小子狂簡,狂,無拘束,這里指縱情向善的情懷。簡,輕率。本句含義是,在魯國的弟子具有高尚的內(nèi)在本質(zhì),但過于激情且輕率、疏于約束,很讓人擔(dān)憂。斐然成章,斐然,這里指弟子們本質(zhì)高尚。成章,指可以成為國家棟梁。本句意思是,這些弟子本質(zhì)高尚可以成為國家棟梁。不知所以裁之,裁,裁剪,這里指弟子們自我剪裁,即弟子們自我修養(yǎng)。本句意思是,他們不知怎樣通過自我修養(yǎng)以成棟梁之才?,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出,“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笔强鬃訉e人所言,這個別人就是“歸與”之人?,F(xiàn)在我們分析“歸與”是說誰。首先,從本章語義看,孔子擔(dān)憂魯國弟子們“狂簡”,因此“歸與”之人能成為修正“狂簡”的表率;其次,在孔子周游列國隨從弟子中,最具修正“狂簡”表率的人當(dāng)屬冉求,因為冉求是一個溫良謙退之人,具有很好的垂范作用。再次,冉求在隨從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季恒子去世,季康子繼位,季康子任用冉求做季氏宰,當(dāng)時孔子正在陳國。至此我們便清楚地看出,此段話是孔子對即將回國上任的冉求所言。

      本章意思為: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xiāng)的弟子本質(zhì)高尚但過于激情且輕率,雖然本質(zhì)高尚可以成為國家棟梁,但他們不知怎樣通過自我修養(yǎng)以成棟梁之才?!?/p>

      關(guān)于冉求謙退的品質(zhì),《論語》中多有表述: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队阂病罚┳勇穯枺骸奥勊剐兄T?”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等等。正因為冉求有謙退的品質(zhì)和謹慎的性格,孔子才對其說以上話,希望冉求回國后能起到垂范作用,以改變魯國弟子們“狂簡“之弊病。至于冉求為虎作倀,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以至于孔子對眾弟子說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是后來的事。當(dāng)時,孔子對冉求還是給予希望的。

      七、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在古今解讀中,大都認為本章敘述的是一個人如何避免禍害的問題。朱注:“言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蓋傷之也?!睏钭ⅲ骸安挥小@里用以表示假設(shè)語氣,‘假若沒有的意思?!跻?jīng)義述聞云:‘而猶與也,言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也。很多人同意這種講法,但我終嫌‘不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為語句不順,王氏此說恐非原義?!睏钭汛苏伦g為:孔子說:“假使沒有祝鮀的口才,而僅有宋朝的美麗,在今天的社會里怕不易避免禍害了?!北窘庹J為,此章講述的不是一個人如何避免禍害的事,講的是當(dāng)時社會如何避免亂世之現(xiàn)狀問題。有,這里引申為注重、看重、重視。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其意為很難避免目前這種亂世。

      本章意思為:孔子說:“不注重象祝鮀這樣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而只注重象宋朝這樣只有美麗外表的人,很難避免目前這種亂世?!?/p>

      祝鮀是衛(wèi)國的大夫,因他擅長外交辭令,能言善辯,受到衛(wèi)靈公重用,為國家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宋朝是宋國的公子朝,貌美聞名于世。《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定公十四年》記述公子朝與襄夫人宣姜私通,并參與發(fā)動禍亂,出奔到衛(wèi)國。又以貌美,與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私通,而受到寵幸。宋朝無才無德,僅以貌美先后私通襄夫人宣姜和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他走到那里就給那里帶來道德上的混亂甚至國家動亂。孔子對當(dāng)時這種人才觀和社會現(xiàn)狀十分不滿,認為要避免這種亂世,就要消除宋朝這樣無才無德之人,而要重視、重用祝鮀這樣有實際才能的人,否則國家將會繼續(xù)混亂,亂世不可避免。

      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古今解讀中,將“知”解釋為知道、懂得。朱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張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樂者嗜之而飽者也。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止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止也。此古之學(xué)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與?”楊注將此章譯為:孔子說:“對于任何學(xué)問和事業(yè),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本解認為,知,智,指智慧,即聰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說一個人聰明,不如雖不聰明但愛好學(xué)習(xí)的人。按朱注、楊注解釋,語義不順,邏輯不通。好、樂,都是為了知道、懂得、掌握。如果知道了、懂得了,好、樂意義何在?所以,本章其實是講述了聰明人和雖不聰明但好學(xué)、樂學(xué)之人的區(qū)別,講了先天聰明和后天雖愚但好學(xué)、樂學(xué)之間的關(guān)系。

      本章意思為:孔子說:“聰明的人,不如雖不聰明但愛好學(xué)習(xí)的人。愛好學(xué)習(xí)的人,不如以學(xué)習(xí)為快樂的人?!?/p>

      現(xiàn)代心理學(xué)和教育學(xué)理論認為,人的智商有層次區(qū)別,但人的發(fā)展水平并不和智商成正比。在智商處于正常范圍的情況下,決定一個人水平高低的關(guān)鍵在于其個體因素,在這些個體因素中,興趣決定取向,決定成敗,決定發(fā)展水平的高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九、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省T唬骸叭收呦入y而后獲,可謂仁矣?!?/p>

      本章疑點在“敬鬼神而遠之”句。朱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套釉唬骸硕嘈殴砩?,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睏钭ⅲ骸斑h之——疏遠,不去接近的意思。”楊注將此章譯為:樊遲問怎么樣才算聰明。孔子道:“把心力專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義上,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庇謫栐趺礃硬沤凶鲇腥实?。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獲果實,可以說是仁德了?!北窘庹J為,義,指的就是“敬鬼神而遠之”這一道理。遠,長遠,將來的意思。遠之,考慮長遠、考慮將來。敬鬼神而遠之,就是說敬奉鬼神是為了考慮將來,是為了將來有好運。

      本章意思為:樊遲問怎樣才算有智慧??鬃诱f:“致力于民眾達義,即敬奉鬼神而考慮長遠,可以說就有智慧。”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者以難事為先而獲報于后,可以說是仁了?!?/p>

      孔子經(jīng)常談到敬鬼神之事,《論語》中就有很多論述,如:“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保ā稙檎罚凹廊缭冢郎袢缟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栋速罚半m蔬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保ā多l(xiāng)黨》)“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xiāng)黨》)“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等。從孔子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既敬鬼神又不遠鬼神,從事理上說,敬何以遠?所以“能敬能遠”不符合事理。敬鬼神是為了辟邪、避災(zāi)從而求得好運,現(xiàn)在敬鬼神是為了將來有好運,所以敬鬼神是為了考慮將來,考慮長遠,不考慮長遠的人是缺乏智慧的人,所以,孔子說“務(wù)民之義”,即“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十、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朱注:“樂,喜好也。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睏钭⒋苏伦g為:孔子說:“聰明人樂于水,仁人樂于山。聰明人活動,仁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本解認為,樂,樂意。水,象水一樣流動。山,象山一樣沉穩(wěn)。都為比喻。動,流動,這里指像水一樣瞬間流失。靜,靜止,和動相對,表示永遠存在?!爸邩?,仁者壽”中的“樂”和“壽”也相對,樂,表示結(jié)果,即像流動的水一樣會消失。壽,表示永遠存在。

      本章意思為:孔子說:“聰明的人樂意像水一樣,有仁德的人樂意像山一樣。聰明的人象水一樣流動,有仁德的人象山一樣沉穩(wěn)。聰明的人就像流動的水一樣會消失,而有仁德的人則像山一樣永遠屹立、流傳百世。”

      孔子用水和山為比喻,說明智者和仁者的特性,其實是要人們努力去做仁者?!爸彪m然是一個人達到“仁”的必備條件,但“知者”達不到“仁者”,就像流動的水,會消失,一去不復(fù)返。只有“仁者”才能屹立于社會,留存于歷史。

      十一、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善垡?,不可罔也?!?/p>

      朱注:“劉聘君曰:‘有仁之人當(dāng)作仁。今從之。從,謂隨之于井而救之也。宰我信道不篤,而憂為仁之陷害,故有此問。逝,謂使之往救。陷,謂陷之與井。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fù)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隨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yīng)如此之愚也?!睏钭ⅲ骸笆拧糯抛值囊饬x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復(fù)返才用‘逝字?!衢腥航?jīng)平議讀‘逝為‘折說:‘逝與折古通用。君子殺身成仁則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亦通。欺、罔——孟子萬章上有這樣一段話,和這一段結(jié)合,正好說明‘欺和‘罔的區(qū)別。那段的原文是:‘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樣焉;攸然而逝。子產(chǎn)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chǎn)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那么,校人的欺騙子產(chǎn),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設(shè)便是‘罔以非其道了。”楊注把本章譯為: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訴他,‘井里掉下一個仁人啦。他是不是會跟著下去呢?”孔子道:“為什么你要這么做呢?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敝熳ⅰ钭⑺茮]有道出本章真實含義,在理解上顯然有偏差。本解認為,雖,縱然,即使。雖告之,即使告訴他。井有仁焉,這是本章的關(guān)鍵句,井,鄉(xiāng)里,這里指別的某一國家。本句意思是,別的某一國有仁德。如果是“井里掉下一個仁人”,此后解釋就出現(xiàn)問題。如果是一個仁人掉下井里,問其他仁人是否下井相救,即“隨之于井而救之也”,按儒家思想,毫無疑問應(yīng)該“救之”,孔子之所以說“何為其然也?”按朱注,是因為“井有仁焉”本身是假話,是一個騙局,其目的在于愚弄仁人,但即使按“井里掉下一個仁人”解,也不可能是假話或騙局,因為按章義這是一種假設(shè),是假設(shè)有這種情況,是對仁人選擇的一種設(shè)想。所以以上解釋顯然有矛盾。如果是因為仁人掉下井里,問其他仁人是否從之,即“他是不是會跟著下去呢”,這本身就是一種愚蠢的思想,孔子弟子宰我不可能愚昧到問這樣荒唐的事。其從之也,其,他,指仁者。從,順從、聽從,其意為聽從“井有仁焉”而去“井”。本句意思為,他可以去那里嗎?逝,死亡。陷,陷害。因為孔子認為別國不可能有仁,如果去那里就會被陷害,因此孔子認為寧可在自己的國家死亡,也不可到不如自己的國家去而被陷害。另外,因為很明顯別的國家不如魯國有仁德,因此孔子認為不能被這種明擺著的謊言所迷惑。

      本章意思為: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訴他:‘某國有仁德。他可以去那里嗎?”孔子說:“為什么去那里?君子可以自己去死,不可以被人陷害;可能會被人欺騙,但不能被這種明擺著的欺騙迷惑?!?/p>

      孔子認為,即使魯國“禮崩樂壞”,也是當(dāng)時最具仁德的國家。“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雍也》)說明魯國最接近“道”??鬃油瑫r主張“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泰伯》)因為孔子認為當(dāng)時再沒有比魯國更具仁德的國家,而不具仁德的國家應(yīng)“不入、不居”,故對有人說“井有仁焉”之語認為不符合實際,是一種欺騙,因而教育宰我不能被這種顯而易見的欺騙所迷惑。當(dāng)然,孔子后來不得不周游列國,包括出入“危邦、亂邦”,曾遭圍追堵截、甚至危及到生命,但這是后來之事。由此可見,本章之語言于早期,至少是在孔子周游列國之前。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2.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3]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3),3:210.

      [4]東方橋.讀論語的方法學(xu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10):104- 105.

      [5]李澤厚.論語今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126.

      [6]高華平.《論語集解》校釋[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7(10):78.

      [7]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73.

      [8]劉兆偉.論語通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9]何新.論語新解[M].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7(10):52.

      [10]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73.

      [11]劉寶楠.論語正義[M].諸子集成:第一冊,上海書店影印本,1986:91.

      [1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3),第二版:114.

      [13]傅佩榮.解讀論語[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7):65.

      [14]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5.

      Some Doubts on the Explanations of "Gong Yechang" and

      "Yong Ye"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ANG Yan

      (Dingxi Advanced Teachers College, Dingxi 743000, Gansu, China)

      Abstract: The explanations of many sentences in "Gong Yechang" and "Yong Ye"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ve room for doubts, and some are even misunderstood, which hampere our study on its thoughts. Based on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se sentences authoritative annotation (Zhu Xis Notes on The Four Books and Yang Baijuns Expplanation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interpretes them.

      Keywords:Gong Yechang; Yong Y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xplanations of sentences

      (責(zé)任編輯:余樹華)

      猜你喜歡
      公冶長論語
      民間啟蒙與平民成士:平民成才的難點與優(yōu)勢
      ——兼論《公冶長》的邏輯結(jié)構(gòu)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如何讀懂《論語》?
      解讀《論語》
      公冶長識鳥語
      我和孔子是一家
      論語
      《論語·學(xué)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半部《論語》治天下
      广水市| 柳州市| 桦南县| 乌鲁木齐县| 皋兰县| 乐亭县| 涟源市| 古浪县| 北京市| 余姚市| 东阳市| 连州市| 都兰县| 珲春市| 桓台县| 衢州市| 台北市| 卢龙县| 铜川市| 酒泉市| 宁陕县| 朔州市| 邢台县| 辛集市| 大城县| 军事| 泾源县| 龙陵县| 金阳县| 凌源市| 同心县| 湖口县| 托克托县| 定州市| 沐川县| 禹城市| 柞水县| 兴海县| 竹北市| 永平县|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