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飛
摘 要:張炎是宋末的遺民詞人,其在入元后有一段短暫的北行大都經(jīng)歷,此時期其創(chuàng)作的北行詞,通過對故國的追念和與異族統(tǒng)治的疏離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深沉的忠愛思想。
關鍵詞:張炎;北行詞;忠愛思想
張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是南宋末期最后一位著名詞人。其六世祖張俊是南宋初期的大將,由于出名門望族,張炎前半生過著詩酒流連的奢侈生活,元兵劍騎南下,宋朝滅亡。張炎因祖父張濡誤殺元使,遭到了殘酷的報復,家破人亡的張炎從此成為寓居繁華遺夢地西湖,漂泊山陰、四明、澄江等吳山越水的“落魄王孫”,幾乎淪落為以賣文卜肆為生的“文丐”。
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張炎有過一次短暫的北行繕寫金字《藏經(jīng)》的經(jīng)歷。在前往大都途中和身居大都之際,張炎作詞11首。此次北行時間雖然不長,詞作數(shù)量亦不多,但此時期的詞表達的忠愛思想?yún)s最為深沉,這種忠愛思想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故國執(zhí)著的追念和與異族統(tǒng)治者的堅決疏離兩方面。
一、蕭瑟詞賦 魂縈鄉(xiāng)關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杜甫《詠懷古跡》)正是迫于統(tǒng)治者的淫威與內(nèi)心的恐懼,詞人踏上了北行大都之旅,但在行行重行行的旅途以及淹留大都時期,張炎詞中或響豪闊的蕭瑟之音,或縈低回的鄉(xiāng)關之思,承載的同樣都是濃重的漢民族文化鄉(xiāng)愁。
楊譜系此詞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1]全詞以“甚類東坡”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亡國之痛。
古黃河是漢族文明的發(fā)源地,是九州地分南北的滔滔江河。黃河與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隘并稱“關河”,是抵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曾幾何時,北宋滅亡,黃河流域淪陷,如此好江山,卻作南宋亡后游!南宋遺民至此,情復何堪。夜渡黃河,銀浦橫空,恍若浮槎天河,胸中有“浪挾天浮,山邀云去”之萬丈豪氣,也有“扣舷歌斷”,東方既白的悵然若失。
宋人非常重視每個節(jié)序的例行活動及節(jié)日儀式,南宋遺民回憶節(jié)序活動的繁盛熱鬧,寄托的卻是對盛世的追懷?!稏|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莫不如此,張炎《慶宮春》亦屬此類作品。
張炎淹留大都,曾逢寒食節(jié),作《慶宮春》,序云:“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邊花外,多麗環(huán)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亦京洛舊事也。”詞曰:
波蕩蘭觴,鄰分杏酪,晝輝冉冉烘晴。罥索飛仙,戲船移景,薄游也自忺人。短橋虛市,聽隔柳、誰家賣餳。月題爭系,油壁相連,笑語逢迎。 池亭小隊秦箏。就地圍香,臨水湔裙。冶態(tài)飄云,醉妝扶玉,未應閑了芳情。旅懷無限,忍不住、低低問春。梨花落盡,一點新愁,曾到西泠。
全詞以很大的篇幅回憶當年都下(南宋杭京)西湖的寒食節(jié)序活動,游女如云,車水馬龍,畫船如織的熱鬧非凡中自有一種和熙景象。至“旅懷無限”六句,方點明這是旅途追念之作,委婉曲折地關切西泠湖畔,年年可惹亡國新愁,以問寓答。俞陛云先生評曰:“詞中‘蘭觴、‘杏酪,‘罥索、‘戲船。隔岸餳簫,池亭箏隊,暖風薰處,一片承平歡樂之聲,而觀其結(jié)處‘新愁曾到句,知以上所言,皆為追懷往事,此日旅懷惆悵,訴愁無地,只可低問春風。”[2]此詞是鄉(xiāng)關之思,更是沉重的家國之痛。
二、傲骨清芬 不入新譜
北宋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滅的靖康之變成為慘痛歷史記憶,到了南宋,尤其理學興起之后,朱熹提出了華夷之辨高于君臣之分的原則,充分強調(diào)了民族大義的崇高性[4],“華夷之防”思想可謂深入骨髓,并成為遺民詞人維護民族自尊的道德屏障。南宋遺民詞人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因而大多具有崇高的民族操守。
自南渡立國開始,南宋始終處于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對峙之中,民族矛盾成為時代的主要矛盾,而宋初制定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使宋王朝的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導致了宋朝在與少數(shù)民族戰(zhàn)爭中鮮有勝利,留下的都是割地納貢的屈辱記憶。而在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中,蒙古族最終攻破南宋,入主中原。這使南宋遺民對于蒙古族統(tǒng)治更多了一層政治疏離感。所以遺民們往往秉承愛國之志,不愿意與其合作。而對于張炎來說,國恨家仇,不在新朝為官的意志比同時期的遺民詞人來得更加堅定。
楊海明先生據(jù)詞中“長安誰問倦旅”,考證此詞寫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24]此詞看似全篇吟詠紅葉,實借紅葉言志,紅葉與人似二實一,表現(xiàn)的是矢志不渝的民族節(jié)操以及對故國的深沉之愛,正如陶爾夫、劉敬圻兩位先生所云:“詞人以‘紅葉比諸南宋遺民與自身的流落,‘寒艷正是對這種高尚品質(zhì)的稱贊。而‘春在此則代表新王朝的勢力人物。下片‘不入洛陽花譜,既表達不與新王朝的合作的孤高情懷,又暗含對歸趨新朝勢力小人的譏諷。在抒寫飄零淪落之悲的同時,也寫出了愛國志士潔身自好的傲骨清芬?!盵5]
題詠所畫之物,泛義上也屬于詠物。張炎北行抵臨都下后,于至元二十七年(1291)有一次題墨畫葡萄卷的酬唱。楊譜考證張炎當時曾作《甘州·題曾心傳藏溫日觀葡萄畫卷》。[6]溫日觀,字仲言,號知歸子,作水墨葡萄自成一家。宋亡后出家杭州瑪瑙寺為僧。因與曾遇同為華亭(今江蘇蘇州)人,得知曾遇將赴北寫經(jīng)之役,特畫墨葡萄以贈。[7]
參考文獻:
[1][3][4] 楊海明.楊海明詞學文集·張炎詞研究[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208,208,354.
[2]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