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淵
PISA考試對我國中考命題的啟示
——以閱讀題的命制為例
馮淵
PISA2009閱讀素養(yǎng)框架主要監(jiān)測學生的反思和參與能力,從訪問與檢索,整合與解釋、反思和評價等幾個方面制定出七個能力層次,據(jù)此設計的試題更貼合學生實際。本文借鑒PISA命題理念與命題技術,通過PISA試題與中考閱讀題的微觀比較,探尋PISA對中考閱讀題命題的啟示。
PISA閱讀題;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
PISA測試旨在檢測15歲學生在閱讀、科學、數(shù)學三個領域的素養(yǎng),通過檢測數(shù)據(jù)給學生所在國家或地區(qū)制定教育政策時提供參考。PISA測試近年來引起了更大范圍研究者的關注,國內(nèi)出現(xiàn)相關研究文章數(shù)百篇。其中,閱讀素養(yǎng)領域較有影響的研究多是從宏觀層面探討閱讀素養(yǎng)與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關系,討論PISA命題理念等。如,試圖借鑒PISA閱讀素養(yǎng)測試中的自主性、應用性、探究性以及開放性評價的方法,用科學的手段進行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評價,從而提高我國學生主動從文本中收集、分析、加工信息和綜合判斷的能力,并達到能提出自己觀點的水平。在命題方面的比較研究,則希望借鑒PISA先進評價理念和評價技術,轉變“重成績輕能力”“重考試輕評價”的觀念,探索改進現(xiàn)有大規(guī)模教育考試。在測試評價方面,有人提出了制定學業(yè)水平等級量表的設想,在閱卷程序方面,建議為評分者提供內(nèi)容具體的評分標準文本,將“評分者效應”的影響降到最低。目前,將PISA具體試題與中考閱讀題進行微觀的比較研究的較少,本文試圖由此切入,結合已經(jīng)取得的理論研究的共識,從命題技術層面為中考命題的變革提供一些思路。
PISA測評閱讀能力從“訪問與檢索”(有的概括為“獲取信息”或“復述信息”)、“整合和解釋信息”(有的概括為“整體感知和解釋信息”或“理解信息”)、“反思和評價”(包括對“文本內(nèi)容”和“文本形式”)三個方面,將閱讀能力分為以下七個層級。
中考大都以地級市為單位進行命題,各地市命題的指導性文件是當?shù)刂贫ǖ摹犊荚囌f明》,該“說明”對考試性質(zhì)及命題內(nèi)容作了規(guī)定。本文以經(jīng)濟和教育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蘇州市為例,該市2013年中考考試說明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測試要求是:
1.讀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基于知識積累、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的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闡述。如: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情感思想。
3.概括分析:對文章記敘描寫的事物、闡述論證的觀點、介紹說明的道理、抒發(f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4.品味與揣摩:引導學生體驗、感受、揣摩。(應屬于“鑒賞評價”類——筆者注)
5.評價:(1)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探究”色彩——筆者注)。(2)對文本的內(nèi)容作出合理的評價,對作者的觀點作出評價和判斷。(3)分析作品的表達技巧。
筆者查閱了不同地市的考試說明,他們表述上有較大差別,如上海市有長達14項細目要求,而福州只提出6項細目要求,但主要內(nèi)容基本一致,一般均集中在理解(文意、句意、詞義)、分析綜合(篩選整合信息、概括要點)、鑒賞評價(針對本文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探究(針對文本內(nèi)容、主旨)等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要看到不同性質(zhì)試卷中現(xiàn)代文閱讀命題的相同點。閱讀能力的檢測,無論是國內(nèi)的中考、高考,還是SAT、PISA等試題,許多能力點是相通的。國內(nèi)中考卷現(xiàn)代文閱讀題基本集中在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探究四種能力上,PISA測評閱讀能力的七個層級同樣涵蓋了這四項能力。這些能力層級劃分,來自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這也是國際通用、所有學科普適的分類標準。PISA雖然提出了更為細致的七個層級,但與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從總體上看是一致的。
其次,我們要關注兩類測試的不同點。PISA閱讀能力的七個層級中,每個層級都涉及了“訪問和檢索”“整合和解釋”“反思和評價”這三個方面,由低到高遞進發(fā)展,分類詳細,指向明確?!霸L問和檢索”主要是從文本中篩選信息,屬于“分析”能力,“整合和解釋”主要是“理解”能力,“反思和評價”與“鑒賞評價”“探究”能力基本一致。
特別要指出的是,PISA閱讀能力的檢測是從“訪問和檢索”“整合和解釋”“反思和評價”三個方面由易到難設計試題。而中考卷按照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探究四個能力點命題,中考考試說明認為這四個能力點本身就是逐層升高的關系。
比較而言,PISA試題的設計更為精確,如同樣是“訪問和檢索信息”,最低層次只要求“在背景和文體都熟悉的、句法簡單的短文中查找一條簡單的明確表示的信息”;而最高層級則要求“從以非典型格式呈現(xiàn)的不熟悉的內(nèi)容中吸收信息”。中考認為高級的“反思評價”能力,在較低的層面也可以檢測,如第低級只要求“能進行低水平的推論,如在沒有說明的情況下,能在兩個句子之間確定因果聯(lián)系”;而最高層級則要求“面對新信息時能夠克服先入為主的看法……能用批判性的觀點來看問題”。
兩種命題檢測的目的不一樣,試題命制的樣式自然有區(qū)別。PISA評測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而在于他們是否掌握了與將來生活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PISA關注的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著眼于未來的生活。另外,PISA通過評測來反映各國教育政策對學生的影響,同時為各國教育政策的制定、學校課程設置、教學等提供導向。中考當然也要考測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包括利用知識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自然也包含了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檢測;但作為選拔性考試,中考試題需要具備更為明顯的區(qū)別、甄選功能。
[根據(jù)陸璟《PISA如何測評閱讀能力》(見《中國教育報》2011年3月17日第六版)內(nèi)容制表]
我們以“高層建筑”這一閱讀文本為例進行討論。試題如下。
《高層建筑》一文來自2006年出版的一本挪威雜志。運用圖形《高層建筑》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當雜志刊登這篇文章時,圖2中哪幢建筑是已竣工的最高建筑?
問題2:圖1提供了下列哪一種信息?
A.不同建筑物的高度比較。
B.不同城市的建筑物總量。
C.多個城市中超過某一高度的建筑物數(shù)量。
D.不同城市建筑風格的信息。
問題3:挪威奧斯陸的皇冠大酒店只有117米高,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圖2中?
問題4:假設二十年后有關高層建筑的信息在一篇類似的文章中再次出現(xiàn)。
下面是原文中的三個特征。你認為這些特征在二十年內(nèi)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請在下表中圈出“是”或“否”。
文章中的特征圖1中的各個城市。圖2的標題。圖1中的建筑數(shù)量。二十年內(nèi)是否會發(fā)生變化?是/否是/否是/否
問題5:運用《高層建筑》一文,確定下表中列出的各條信息是出現(xiàn)在文中圖1中還是圖2中,還是都沒有出現(xiàn)。
請圈出“圖1”、“圖2”,或“沒有”。
信息香港一幢建筑物的名稱。帝國大廈竣工的日期。自1976年以來在多倫多竣工的建筑數(shù)量。圖1/圖2/沒有圖1/圖2/沒有圖1/圖2/沒有圖1/圖2/沒有
這道題的閱讀材料主要是兩幅圖表。問題1和問題2,要求獲取和檢索信息,屬于PISA測評閱讀能力的第一級。因為圖表載于2006年出版的雜志,所以已竣工的最高建筑是加拿大國家電視塔。這里利用了原文中明確標示的信息,如果誤答為迪拜塔,可能是沒有關注“2006年出版”這一信息。
問題2是選擇題。作出判斷需要對原文信息進行適當提煉,答案是C?!@兩題與國內(nèi)中考題相比,并未顯示優(yōu)勢。下面三題則值得認真揣摩。
問題3一躍為PISA測評閱讀能力的最高級——第六級,旨在檢測學生的“反思和評價”問題4轉換背景,設想二十年后的變化,既要求考生“尋覓多樣化的信息,并按照某個獨一的特點作出對比”——與當下對比(能力2級),又要求“推斷在內(nèi)容或形式上不熟悉的文本”(能力5級)——對二十年后某一特點的變化做出推斷。這一題并不難,但嶄新的命題形式值得借鑒。
問題5要求對部分信息進行整合和詮釋,分析甄別一組圖表中呈現(xiàn)的信息(能力3級)。圖1中有香港高層建筑的數(shù)量,兩幅圖中都沒有建筑物的名稱;圖2顯示帝國大廈竣工于1931年;圖1中只有多倫多高層建筑的總數(shù)量,兩幅圖中都沒有1976年以來在多倫多竣工的建筑數(shù)量?!@一題也不難,根據(jù)原文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即可得出結論。
全國各地每年有一百多套中考語文試題,題型本應該千姿百態(tài),但實際上模式基本一致。下面以蘇州卷三個閱讀文本的試題為例,進行簡析。
1.第一段中,作者寫楊二嫂的話時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請分析其作用。
2.節(jié)選的語段中,“我”眼前的楊二嫂與“記憶”中的楊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齡外還有哪些方面的變化?請簡要概括。
3.聯(lián)系上下文,簡要分析下面這句話中加點的詞語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以上為課內(nèi)文章閱讀題,文本為魯迅《故鄉(xiāng)》)
三道試題的能力點均為分析綜合:分別為標點的作用(利用語法知識分析)、概括原文信息(篩選、概括信息是分析類試題的常見形式)、分析加點詞語的作用。設題點明顯集中、單一。
4.文章第二段中說“每個人都是一部中國讀本”,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5.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列舉大江南北一些名勝古進上胡涂亂抹的現(xiàn)象有什么作用?
6.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養(yǎng)的途徑。
(以上為課外文本·論述類文本閱讀,文本為李浩燃《由“到此一游”想到的》,選自《人民日報》2013-5-27第五版)
4題為句意理解題,5題為分析題(分析文章結構、把握行文思路),這兩類試題極為常見,如2013年南京中考卷的“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第二段加點詞語‘大有徑庭’的含義是什么”;2013年成都中考卷的“為什么說這些錯誤是‘美麗的’”“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朦朧的歡喜’的含義”;2013年上海卷的“第①段畫線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____”“聯(lián)系上下文,第⑤段畫線句運用的人物描寫方法是____描寫,作用是____”等。這類試題已經(jīng)成型,十分穩(wěn)定,是中考語文試卷的常規(guī)題型,筆者無意臧否。
主要6題,本題從表述上看是探究類試題,實際上與語文學科閱讀能力的測試相關度不大,它更像是一道思想品德學科試題,這類試題在中考卷中并不鮮見,如2013年成都市中考卷中“作者認為我們有時候應該面對‘所有的真相’,但有時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麗的錯誤’。你是怎樣認為的?請簡要談談”,等等,這類披著“探究”外衣的閱讀類試題,值得注意。
7.在作者看來,有人“沒感覺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8.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為什么要寫江南的春天?聯(lián)系全文說說你的看法。
9.文章第六段中,作行寫“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兩個問題?寫這兩個問題對表現(xiàn)“春天”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10.聯(lián)系上下文,簡要分析下面這句話中加點短語的表達效果。
11.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分條概括“春天”這位“改革家”形象的持點。
(以上課外文本·文學類文本閱讀,文本為鮑爾吉·原野《春天是改革家》)
7題屬于分析類試題,要求篩選、整合作者的觀點,并非理解類試題(理解是根據(jù)作者信息解釋其隱含意義);8題還是分析類試題,涉及對文章的結構和行文思路的分析;9題仍然是分析類試題,第一問是篩選提煉信息,第二問在分析作用的基礎上略有“鑒賞”色彩;10題題干明確顯示“分析”,實際上要求回答的是“表達效果”,應該用“鑒賞”(“分析”與“鑒賞”是兩個不同的能力層級,提問語言亟待規(guī)范);11題“分條概括”明顯屬于分析題中的信息整合。
一道文學類文本閱讀題,五個問題基本是圍著“分析”這個能力點設計。這并非某一地某一份試卷的情況。對照PISA閱讀題,我們的命題應該有不少改進的地方。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目前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設置規(guī)范,具有較好的檢測和選拔功能;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目前命題方式存在的問題。語文試題被社會詬病,除了媒體的夸大其詞和非專業(yè)人士不負責任的言論之外;試題命制本身的確存在理念和技術問題;加上一些教師從起始年級就圍繞升學考試進行閱讀教學,備考體系十分完備,無形中擠壓了試題命制的空間,此時,改變命題理念和技術就顯得更為必要。
1.理念:試題應指向檢測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拓展未來的能力
我們先看看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的設問方式,如“這句話/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這句話/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情感/態(tài)度是什么”“賞析這句話/這段話/這個詞的妙處”等,這些試題檢測的是學生已經(jīng)理解并接受了什么。在認知、理解、記憶、歸納、概括和解釋等方面,PISA和我們的中考命題并無太大區(qū)別;但在深度反思、拓展思維、獨立評論、個性表達等利用文本以外的知識和自身經(jīng)驗“質(zhì)疑評判”“參與”等方面,PISA閱讀檢測無疑走得更遠。PISA意在檢測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拓展未來的能力。這一點,應該是我們命題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命題理念。
具體來說,中考試題目前顯得程式化,主要原因是我們試題的難易僅從“理解”“分析與綜合”“鑒賞與評價”“探究”等幾類能力點來區(qū)分,自然難以命制出真正區(qū)分能力的試題。借鑒PISA閱讀測試能力的分級(見本文第一部分的表格),精細區(qū)分試題的能力點,細化“考試說明”的能力要求,修訂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層級標準,然后才有可能在此標準上命制試題。
2.技術:問題設計避免模式化,參考答案避免程式化
從上面介紹的幾道試題來看,我們已能管窺其試題命制的靈動和機智。如上面列舉的2009PISA《高層建筑》問題3“挪威奧斯陸的皇冠大酒店只有117米高,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圖2中?”這種試題顯示出文本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學生反思文本能力的真實檢測。
我們與此類似的試題有“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句/段”,固定的答題模式是:結構上承上啟下,為下文做鋪墊之類;內(nèi)容上強調(diào)了主旨,深化了中心等。這種試題命制模式和教學應考模式進行的是毫無意義的機械訓練。
《高層建筑》問題3的圖表中出現(xiàn)皇冠大酒店,體現(xiàn)了對挪威“讀者”的尊重,命制這種試題,是讓學生利用文本信息識別出這種“尊重”,這種命題方式體貼入微,細致巧妙,不露痕跡地開啟了學生的心靈。
我們與之形似的命題方式是“談談你對××××的看法”,看上去也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成都市2013年中考題“除了文中所講的‘踏實努力’這一‘砝碼’外,你認為還有什么可以充當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碼’呢?請聯(lián)系生活,試舉一例談談你的看法”,參考答案是“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能夠答出積極向上的品質(zhì)并舉例說明即可”——這種命制方式,本質(zhì)上是粗糙和懶惰的,因為題型呆板、單一,考生對這種所謂的開放性試題在應考教師的指導下早已保持高度的警惕,參考答案給出的更是道德訓誡范疇的內(nèi)容,與閱讀能力、與自我意識基本無關?!務効捶?,完全可以;但設問方式要巧妙一點,真正貼近學生一點。談看法如果變成了口頭上的虛應故事,就毫無意義,甚至留下了說假話的空間;檢測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評判能力,應該設置具體的情境,檢測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的反應——這是做不了假的。PISA試題有許多技術方面的提示,值得借鑒。
再如問題4和問題5設計的情境改變后的推測,是對學生根據(jù)已有信息進行推斷能力的檢測,這類試題在我們的試卷中很少出現(xiàn),我們檢測推斷能力,主要是從想象式寫作的角度進行考測,如2013年上海市中考卷“請你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展開合理想象,在下面文字后續(xù)寫‘百合’與外婆見面時的情景(80字左右)”——這也是檢測推斷、想象能力的一種方式,但被固化為一種模式后,少有靈活的新題型出現(xiàn),是否可以借鑒一下PISA閱讀題的推斷類題型的命題技術?
在閱讀教學圍繞標準化試題進行的背景下,命題技巧越成熟越固化,離真正的能力檢測就越遠。如果能從命題層面開展一些細致的思考和行動,閱讀教學的課堂可能也因此活潑、生動、自由起來。
如果試題設置靈活,是基于學生未來發(fā)展來設計的,就有可能引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國際經(jīng)合組織對閱讀素養(yǎng)的界定是:“閱讀素養(yǎng)是指為了達到個人的目標、發(fā)展個人的知識和潛能以及參與社會活動,對書面文本的理解、運用和反思的能力。”不僅如此,PISA2009對閱讀素養(yǎng)的界定,在“理解、運用和反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參與”能力,“參與”包括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參與,例如:識字的人,可以在投票時通過做出明智的決定更充分地參與一個民主的社會,“參與”也可以包括一種批判的立場,意味著向個人的解放、自由邁進一步。至少在目前,國內(nèi)現(xiàn)代文閱讀考題沒有這樣的命意。這兩種不同的命意,造就的完全是兩類不可同日而語的“下一代”。
中考閱讀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初中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試題能力點區(qū)分的簡單化,試題設計的模式化,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負面影響,教師對課文的分析一旦帶有解題色彩,就很難帶領學生真正進入文本。因此,試題設計和閱讀能力點之間應該有一定的張力,不能簡單呈現(xiàn)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評價鑒賞”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應該在這些總的能力點要求之下,注意劃分出不同的能力層級,這樣的檢測勢必引導師生沉浸到文本之中,關注、體悟文本,而不是憑借應試經(jīng)驗來“教”和“學”。
[1]王蕾.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評價——解讀PISA[J].中學語文教學,2008(1):62.
[2]王蕾,景安磊.我們從PISA學到了什么——基于PISA中國試測的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78.
[3]鄒一斌,吳勇.PISA閱讀素養(yǎng)測試閱卷程序之啟示——PI?SA2009閱讀素養(yǎng)測試與上海語文中考的比較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5):15.
[4]馮淵.高考語文閱讀題設計的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J].中學語文教學,2013(6):66—67.
[5]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上海研究中心,譯.面向明日世界的學習——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03報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0.
[6]鄭彩華.PISA視野下的電子閱讀素養(yǎng)測評及其啟示[J].基礎教育,2012(3):51.
[7]潘涌.PISA價值觀和評價觀對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啟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2).
[8]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國上海項目組.質(zhì)量與公平:上海2009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9]賴小琴.PISA評價的發(fā)展趨勢及啟示[J].教育測量與評價,2008(9).
The Enlightenment of Tasks Development in PISA on tha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Test:Taking the Reading Tasks as Examples
FENG Yuan
The 2009 reading literacy framework is mostly to test the students’reflection and engagement competenci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access and retrieve,integrate and interpret,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each of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to seven competency levels.There for,it is closer to the students’reality of reading literacy.This paper shed light on the item developmen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Test by comparing the tasks in both tests,based on the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designing reading literacy tasks.
PISA Reading Literacy Tasks;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Test;Modern Chinese Rreading
G405
A
1005-8427(2014)02-0030-8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課題編號:AHA12000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馮 淵,男,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教研員(上海 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