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波
上個星期,我?guī)е龤q大的兒子到公園玩,巧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她也帶著六歲大的兒子到公園玩。我和朋友一見面就開始聊起養(yǎng)兒育女的甘苦事,朋友大吐苦水地表示,自己為了把孩子教好,隨時都緊盯著孩子的一言一行,當孩子表現(xiàn)不佳時,她立刻就糾正他。剛開始,我對朋友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不以為意,只覺得朋友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也很有責任感。但仔細觀察朋友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后,我發(fā)現(xiàn)她對孩子過多的關心與提醒,對于正在學習成長的孩子來說,并不是恰當?shù)姆绞健?/p>
當我兒子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玩耍時,朋友會隨時提醒自己的孩子:“呈呈,要照顧弟弟喔!”“呈呈,秋千讓弟弟坐啦!”……朋友的孩子從地上撿起一片葉子正想要玩時,我兒子也走過去,示意想摸摸看那片葉子。朋友不等自己的孩子思考是否要借給弟弟那片葉子,立刻著急地提醒:“呈呈,要一起分享喔,這樣才是好哥哥!”……當我兒子走到溜滑梯那里想玩溜滑梯時,朋友又熱心地提醒:“呈呈,你要帶弟弟一起過去玩,一起玩溜滑梯比較好玩!”
我一面聽著朋友這么多的提醒和叮嚀,一面想起朋友剛剛抱怨過的事情:我那么用心盡責教育孩子,沒想到兒子竟然捂起耳朵說:“媽媽,你不要再講了,我不想聽。”朋友覺得十分挫折、傷心,因為她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認為自己這么用心教育孩子,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相對的回饋,最起碼孩子應該要懂事聽話。然而,事實剛好相反,孩子不僅對她的叮嚀管教感到厭煩,她也經常接到老師反映孩子哪些行為需要調整改進的電話。她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朋友現(xiàn)在的狀況,我覺得首先需要她改變自己的觀念,于是我試著開導她。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剛開始需要我們教導基本的是非觀念,但在孩子年齡稍長之后,他就開始需要一些自我思考的時間,也需要從和別人的互動經驗中,學習及了解什么樣的互動模式才是最恰當?shù)摹_@些寶貴的過程都需要孩子一一去親自經歷才能深刻了解。因此,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嘗試各種事物,能幫助他迅速學會與人互動的模式,以及與別人相處的規(guī)則。
例如當孩子把球丟偏了,父母不須急著提醒他丟球的位置和方式,他會從另一個接球孩子的反應中知道:球丟偏了,接球的人會接不到或者接球的人會抱怨;球丟太遠了,也會接不到……當他看到或聽到這些狀況時,他會去思考要如何調整丟球的力道和方向,才能讓彼此愉快地玩球。這些,是孩子需要去思考的事情,大人只要在旁靜靜觀看就可以了。
教育孩子需要耐住性子、放松心情,別急著要“教”孩子該怎么做,先停下來觀察孩子會怎么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珍貴的判斷力及思考能力!當你耐住性子,給予孩子充足的思考和學習的時間時,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似乎又比昨日更成熟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