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鄂爾多斯盆地彭陽油田侏羅系延安組油藏成藏規(guī)律

      2014-11-28 05:35:50蘭朝利王建國周曉峰代金友楊明慧崔志員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4年5期
      關鍵詞:彭陽烴源鄂爾多斯

      蘭朝利,王建國,周曉峰,代金友,楊明慧,崔志員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102249;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2249;3.中國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fā)有限公司,北京100029)

      彭陽油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天環(huán)凹陷西南部,西側毗鄰西緣逆沖帶[1-3]。該區(qū)油氣勘探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未取得突破。2000年以來,受隴東延長組石油勘探成功的影響,研究區(qū)石油勘探得以重啟,借助前期地震勘探成果,優(yōu)選有利構造部署探井,自2007年以來相繼發(fā)現(xiàn)了侏羅系延安組延7、延8、延9段和三疊系延長組長3段油藏,并陸續(xù)投入開發(fā)。至2010年,彭陽油田原油產(chǎn)量已達10×104t,投產(chǎn)層位主要為延安組,表明該區(qū)延安組具有較大的石油勘探開發(fā)潛力。然而,彭陽油田延安組分布受沉積期古地貌控制,平面變化較大,構造展布受西緣逆沖帶影響相對復雜,這些均影響了對延安組油藏成藏規(guī)律的認識,導致已實施的探井和評價井成功率低。為此,有必要開展彭陽油田延安組油藏成藏規(guī)律研究,以指導延安組下步勘探方向與井位部署。

      1 區(qū)域地質特征

      彭陽油田延安組為一套延長組差異抬升剝蝕后沉積的砂泥巖互層含煤巖系,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延9、延8、延7和延6段,延6段頂部與上覆直羅組礫巖呈不整合接觸。油層主要發(fā)育在下部的延9—延7段,各段間以普遍發(fā)育的煤層相隔,延8段和延72亞段砂體最為發(fā)育。延9段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北部,延8和延7段逐漸向南西超覆,至延6段沉積時期基本覆蓋全區(qū)。

      受天環(huán)坳陷總體構造格局控制[4-10],彭陽油田延安組為一復雜向斜構造,具有“東西高、南北低、中亙隆”的特征,構造形態(tài)垂向上繼承性較好,東、西兩翼斜坡上發(fā)育低幅度背斜或鼻狀構造。但由于各層段分布范圍差異、側向構造擠壓與地層滑動等影響,導致各層段低幅度背斜或鼻狀構造數(shù)量存在差異,其垂向位置也并不完全重疊。

      區(qū)域古地理格局[11-12]與沉積相標志反映延9—延7段砂體分布受潮濕氣候條件下的砂質辮狀河河道帶控制,心灘和河道充填砂體發(fā)育,厚度大,粒度粗,橫向連續(xù)性好,側向疊置且相互連通,形成拼合板狀結構;砂體儲層巖性以巖屑長石砂巖、長石巖屑砂巖和巖屑砂巖為主,成巖作用較弱,孔隙類型以殘余粒間孔為主,物性較好,孔隙度普遍大于10%,滲透率普遍大于50×10-3μm2。

      2 成藏地質條件

      2.1 烴源巖

      彭陽油田延安組可能烴源巖包括侏羅系尤其是延安組煤層、炭質泥巖與延長組長4+5、長6段炭質泥巖及長7段炭質泥巖和(或)油頁巖。其中,延安組煤層、炭質泥巖與延安組砂巖儲層組成互層,而長4+5、長6、長7段炭質泥巖和(或)油頁巖垂向上遠離延安組砂巖儲層。根據(jù)延安組原油與延安組、延長組烴源巖生物標志物參數(shù)(如伽馬蠟烷、C30藿烷等)的對比結果,結合研究區(qū)延安組區(qū)域烴源巖分析[13-18],認為彭陽油田延安組有效烴源巖主要為長6、長7段炭質泥巖或油頁巖。平面上,彭陽油田距離長6、長7段生烴中心較遠,位于有效烴源巖層分布區(qū)邊緣[15-16,18],油氣運移成藏需要較長距離。

      2.2 儲層和蓋層

      彭陽油田延安組油藏儲層為延9—延7段辮狀河沉積砂體,普遍具有較好的物性。延9—延7段內與油層互層接觸的炭質泥巖、煤層構成了儲層的直接蓋層,其中,延9—延7段煤層局部厚度達12 m,由于這些煤層也具有生烴能力,因此具有較強的烴濃度封蓋能力;延6段上部的炭質泥巖夾煤線構成了延安組油藏的區(qū)域性蓋層。延6段砂巖普遍不發(fā)育,炭質泥巖厚度較大,橫向分布穩(wěn)定,封蓋能力相對較強,但其在研究區(qū)西南部被剝蝕厚度較大,封蓋能力下降。

      2.3 運移通道

      斷層、裂縫和不整合面是延安組圈閉能否聚集油氣的關鍵因素之一[13-16]。巖心觀察發(fā)現(xiàn),在延9—延7段內部,裂縫為有效的油氣運移通道,其穿過的砂巖富含油。垂向上,延9—延7段距長6、長7段烴源巖層較遠,尤其是中間相隔長4+5段致密生烴層,這意味著必須借助斷層或裂縫穿透長4+5段厚層致密層以及長3段內致密夾層,才有可能使得長6、長7段烴源巖排出的油氣到達延9—延7段圈閉成藏。

      橫向上,彭陽油田距離長6、長7段主力生烴層的生烴中心較遠,烴源巖厚度較薄,近源成藏的幾率較小,大量油氣聚集必須依靠穿過長4+5致密層之后的水平運移才可實現(xiàn),因此與鄂爾多斯盆地其他地區(qū)更靠近烴源巖生烴中心的延安組油藏相比[19-25],延長組頂部不整合面對延9—延7段油氣聚集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另外,在延9—延7段內部,側向疊置、連通的高滲透砂層也可構成良好的運移通道,有助于油氣的水平運移。

      2.4 聚集條件

      晚侏羅世末期,受古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斜向碰撞所產(chǎn)生的區(qū)域構造效應和特提斯構造動力體系遠程構造效應共同影響,北東—南西向構造擠壓作用奠定了彭陽油田延安組圈閉構造基本形態(tài)[7-10]。長6、長7段烴源巖于侏羅紀末期開始成熟,在早白堊世末期達到生油高峰(圖1),與盆地主生烴期相同[26-28],因此彭陽油田延安組油藏生烴期晚于圈閉形成時期,有利于油氣聚集。

      圖1 彭陽油田Y22井埋藏史

      2.5 保存條件

      晚白堊世以來,研究區(qū)延安組遭受了再次擠壓與抬升[3,7,10],并形成相關裂縫或斷層。盡管其構造活動強度不大,但形成的斷層或裂縫必然會導致油氣發(fā)生垂向運移,從而造成早期油藏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在彭陽油田西南部,延安組地層水為NaHCO3型,礦化度普遍低于10 g/L,遠低于研究區(qū)北東部地層水礦化度(北東部地層水還見Na2SO4型和CaCl2型,后者反映了封閉的成巖流體環(huán)境[29])(表1),反映其后期曾遭受淺層低礦化度地層水水淹,部分油藏遭到破壞,保存條件變差,而新生代構造擠壓形成的斷層或裂縫溝通是造成其破壞的最可能機制。在Y25井區(qū),淺層低礦化度地層水水洗導致延安組水層電阻率升高,甚至高于油層電阻率。

      表1 彭陽油田延9—延7段地層水礦化度統(tǒng)計

      3 成藏規(guī)律

      構造是控制油氣成藏的最重要因素 延9—延7段砂體孔隙度、滲透率普遍較好,且具有拼合板狀結構,側向連通性好,因此難以發(fā)育物性封閉的巖性油藏。彭陽油田延安組已開發(fā)油藏多為低幅度背斜構造油藏(圖2);且長6、長7段烴源巖生成的油氣必須依靠斷層、裂縫才能向上運移到延安組,因此構造是控制彭陽油田延安組油氣成藏的最重要因素。

      北東向砂體與東西向斜坡配置形成構造-巖性油藏 研究區(qū)延安組具有向斜形態(tài),在向斜兩翼的東傾、西傾斜坡上,延9—延7段砂體呈北東向展布,向上尖滅砂體受上部與側向致密炭質泥巖、煤層遮擋,可聚集油氣,發(fā)育構造-巖性油藏(圖3)。但是,受井控程度影響,準確預測延安組砂體平面分布范圍存在一定難度,導致對這種巖性-構造油藏分布的預測精度較低。

      圖2 彭陽油田延安組典型構造油藏剖面

      圖3 彭陽油田延安組典型地層不整合與構造-巖性油藏剖面

      局部砂體向上超覆尖滅形成地層超覆油藏 研究區(qū)延安組砂體自延9段到延7段逐漸向南西超覆,在延長組之上,形成地層超覆圈閉;并且,研究區(qū)西南部自沉積后始終處于構造高部位,有利于長6、長7段油氣沿延長組頂部不整合面向上運移進入延安組砂體內,形成地層超覆油藏(圖3)。

      北、東部低幅度背斜和鼻狀構造處于最有利成藏位置 從保存條件來看,彭陽油田北、東部埋藏深,地層封閉性好,油藏保存條件更好,而向西南部,油藏埋藏淺,存在斷層或裂縫與淺層地層水溝通,油藏易被破壞。從延安組已發(fā)現(xiàn)油藏的分布情況來看,主要分布在Y34—Y25—Y27—Z354一線以北和以東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地層水礦化度較高,即具有較好的保存條件。這些地區(qū)的低幅度背斜、鼻狀構造是有利油氣聚集位置,斜坡部位砂體上傾尖滅可形成構造-巖性油藏。

      4 結束語

      根據(jù)對彭陽油田延安組石油地質特征與成藏條件的分析可知,延安組發(fā)育構造、構造-巖性和地層超覆油藏;構造是控制延安組油藏成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為砂體分布與保存條件。研究區(qū)北、東部延安組保存條件好,其內部的低幅度背斜、鼻狀構造處于最有利成藏位置,是井位部署的優(yōu)選目標;研究區(qū)東傾、西傾斜坡上發(fā)育構造-巖性油藏,而西南部可能殘存地層超覆油藏。

      [1] 長慶油田地質志編寫組.中國石油地質志:卷十二·長慶油田[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2.

      [2] 何自新.鄂爾多斯盆地演化與油氣[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

      [3] 楊俊杰.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2:36-101.

      [4] 劉池洋,趙紅格,王鋒,等.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部)中生代構造屬性[J].地質學報,2005,79(6):737-747.

      [5] 劉池洋,趙紅格,桂小軍,等.鄂爾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時空坐標及其成藏(礦)響應[J].地質學報,2006,80(5):617-638.

      [6] 丁曉琪,張哨楠.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中生界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物性的影響[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1,18(1):18-22.

      [7] 楊華,陶家慶,歐陽征健,等.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構造特征及其成因機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5):863-868.

      [8] 趙振宇,郭彥如,王艷,等.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進展[J].特種油氣藏,2012,19(5):15-20.

      [9] 劉少峰,楊士恭.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南北差異及其形成機制[J].地質科學,1997,32(3):397-408.

      [10] 高幫飛,鄧軍,王慶飛,等.構造體制轉換與成藏作用——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7,14(3):9-11.

      [11] 時志強,韓永林,趙俊興,等.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侏羅世延安期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演化[J].地球學報,2003,24(1):49-54.

      [12] 趙俊興,陳洪德.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早中期甘陜古河的演化變遷[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2):152-158.

      [13] 郭彥如,劉俊榜,楊華,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低滲透致密巖性油藏成藏機理[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39(4):417-425.

      [14] 代金友,李建霆,王寶剛,等.鄂爾多斯盆地里151油藏延8—延10油組沉積特征及其與油氣的關系[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20(4):5-9.

      [15] 劉聯(lián)群,劉建平,李勇,等.鄂爾多斯盆地彭陽地區(qū)侏羅系延安組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0,32(3):263-267.

      [16] 蔡玥,趙樂,肖淑萍,等.基于恒速壓汞的特低—超低滲透儲層孔隙結構特征——以鄂爾多斯盆地富縣探區(qū)長3油層組為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20(1):32-35.

      [17] 席勝利,劉新社,王濤.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氣運移特征分析[J].石油實驗地質,2004,26(3):229-235.

      [18] 王學軍,王志欣,陳杰,等.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油田延長組低滲透儲層成因及油氣運移特征[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0,17(1):15-18.

      [19] 郭正權,潘令紅,劉顯陽,等.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古地貌油田形成條件與分布規(guī)律[J].中國石油勘探,2001,6(4):20-27.

      [20] 郭正權,張立榮,楚美娟,等.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前侏羅紀古地貌對延安組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J].古地理學報,2008,10(1):63-71.

      [21] 楊華,付金華,喻建.陜北地區(qū)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規(guī)律及勘探技術應用[J].石油學報,2003,24(3):6-10.

      [22] 武富禮,王變陽,趙靖舟,等.鄂爾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J].石油學報,2008,29(5):639-642.

      [23] 喻建,宋江海,向惠.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隱蔽性油氣藏成藏規(guī)律[J].天然氣工業(yè),2004,24(12):35-37.

      [24] 趙俊興,陳洪德,傅鎖堂,等.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層序地層與盆地充填演化耦合關系[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4(5):511-518.

      [25] 朱靜,李文厚,韓永林,等.隴東地區(qū)前侏羅紀古地貌及油藏成藏規(guī)律研究[J].沉積學報,2010,28(6):1 229-1 237.

      [26] 萬叢禮,付金華,張軍.鄂爾多斯西緣前陸盆地構造熱事件與油氣運移[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5,27(2):43-47.

      [27] 任戰(zhàn)利.鄂爾多斯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的研究[J].石油學報,1996,17(1):17-24.

      [28] 趙雪嬌,王震亮,范昌育,等.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長7段烴源巖排烴機制及成藏意義[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2,19(1):35-38.

      [29] 梁曉偉,牛小兵,李衛(wèi)成,等.鄂爾多斯盆地油田水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9(5):502-508.

      猜你喜歡
      彭陽烴源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走進通用技術中紡院
      從彭陽姚河塬卜骨刻辭看西周早期西北邊域族群關系
      古代文明(2022年2期)2022-05-31 10:17:16
      “全民閱讀·書香彭陽
      ——我是朗讀者”第一期開機錄制
      樁基托換在鄂爾多斯大道橋擴建工程中的應用
      神是親戚
      揚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東濮凹陷西南部晚古生代—早新生代烴源研究
      銳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爾多斯
      中國近海湖相優(yōu)質烴源巖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彭陽縣小流域治理轉型升級淺議
      柴達木盆地柴北緣侏羅系烴源巖特征分析
      鲁甸县| 隆昌县| 石渠县| 六枝特区| 巴里| 岐山县| 资中县| 修文县| 衡南县| 兴安盟| 贵定县| 太谷县| 吴江市| 玉林市| 讷河市| 通江县| 周至县| 中山市| 常熟市| 陆丰市| 兴海县| 新民市| 芦山县| 沁水县| 嵊泗县| 广汉市| 集安市| 苍山县| 板桥市| 大城县| 米易县| 平原县| 凤凰县| 红桥区| 垫江县| 祁门县| 景宁| 柯坪县| 阳新县| 邮箱|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