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留記+宮正
[摘要]時下,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各種矛盾凸現(xiàn)。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局部干群關系、腐敗與反腐敗的關系、教育發(fā)展與教育立法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關系等等。矛盾是好事并非壞事,只有正視矛盾,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社會才能發(fā)展。應該說77年前,毛澤東的《矛盾論》給我們指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毛澤東;矛盾論;辯證法
黑格爾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也有譯者把黑格爾的這句話翻譯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現(xiàn)實的存在,不論它多么不合理,多么邪惡,只要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筆者最近研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按照此種說法的邏輯,可以把毛澤東的《矛盾論》概括為一句話——存在的都是矛盾的。在毛澤東看來“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1]《矛盾論》的中心思想就是為了說明——存在的都是矛盾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因為,“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盵2]毛澤東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撰寫的《矛盾論》是繼《實踐論》之后,為了克服存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內部的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而寫的,與《實踐論》堪稱姊妹篇,《實踐論》與《矛盾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篇哲學文章。70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讀起來仍然對解決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的各行各業(yè)存在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關系、當前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等現(xiàn)實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毛澤東在《矛盾論》文章開篇就指出:“‘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3]指出了在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中,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基礎性地位。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lián)哲學界發(fā)動了對德潑林學派的批判,列寧認為他們犯了理論脫離實際、哲學脫離政治等唯心主義的錯誤思潮;十年之后,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這種教條主義思想,也就是說,毛澤東正像列寧一樣,是為了清除革命隊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研究矛盾論的,《矛盾論》的誕生是實踐的要求,現(xiàn)實的需要。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宇宙觀。形而上學,毛澤東又把它稱之為玄學或庸俗進化論,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世界觀認為,世界就是孤立、靜止和永運不變的,如果有變化,也只是場所的變更,變更的原因是由于外力的推動。與形而上學恰恰相反,辯證法認為,事物發(fā)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毛澤東還用了大量的實例來說明內外因的辯證關系,比如:雞蛋和石頭、蘇聯(lián)的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等,都是因為事物內部矛盾引起了事物的質變。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通俗點講就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中,又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边\動是一切物質的存在方式,因此,我們說存在的就是矛盾的,這是絕對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是一致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點,因為物質是運動的,各種物質的運動形式都帶有特殊性,任何物質都采取一定的運動形式,人們認識物質,實際上就是認識它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沒有。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側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不同質的矛盾,解決方法也不一樣,有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之分,解決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同歸于盡,事物發(fā)生了質變,被新的矛盾統(tǒng)一體代替;有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的主要方面互換位置,事物則發(fā)生質變;有雙方和平共處,雙方力量對比均衡,雙方都克服不了對方,雙方處在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中。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條件相對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表現(xiàn)普遍性;沒有離開普遍性的純粹的特殊性,也沒有離開特殊性的純粹的普遍性。離開普遍性,談特殊性是虛無主義;反之,離開特殊性,談普遍性是教條主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辯證法?!傲袑幷f: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4]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割裂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會導致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觀性就是不看事物的特殊矛盾,只記得事物的普遍性。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看問題,只看矛盾一方,忘了另一方;只看主要矛盾,忘了次要矛盾;只看局部,不見具體;只看樹木,不見森林。表面性就是看不到事物內部的聯(lián)系、本質規(guī)律,只看到事物之間的外在聯(lián)系、表面現(xiàn)象,憑自己的主觀行事。毛澤東通過對帝國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和中國革命的發(fā)展過程分析,得出結論:不論研究任何問題,都不能帶有主觀性,必須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三、同一性(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澤東指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lián)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盵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毛澤東用大量的篇幅論證了,對立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而對立的互相排斥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二是雙方在同一個共同體中互相汲取對自己有利的因素;三是矛盾的同一性規(guī)定了事物的發(fā)展方向。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量變過程中,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為質變做準備;二是矛盾的斗爭性突出表現(xiàn)在質變過程中,矛盾雙方互換位置,新的矛盾統(tǒng)一體代替舊的矛盾統(tǒng)一體。
毛澤東的《矛盾論》之所以永不過時,永放光芒,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當前,我國處在改革的深水區(qū),國際、國內各種矛盾疊加,特別是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局部干群關系緊張、黨內腐敗現(xiàn)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傊鉀Q矛盾的方法,還得從認真研讀毛澤東的《矛盾論》開始。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9頁。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5頁。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9頁。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2頁。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