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麗娟,田豐,楊婷婷,鄭曉鵬,趙日寧,王慶順,趙進學,彭寶龍,郭秀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幕颊邤?shù)日漸增多,且逐漸年輕化。冠心病的診斷手段亦日趨增多,目前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冠脈成像已逐漸成為冠心病的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1,2]。256排CT掃描速度快,降低了對患者心率的要求,使其應(yīng)用范圍拓寬。但冠狀動脈造影仍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因此本研究對兩種診斷方法進行具體分析。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內(nèi)蒙古興安盟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37~68歲。血管總支數(shù)為200支,每例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排除標準:疑似冠心病患者未行冠狀動脈造影及冠狀動脈CT檢查者。
1.2 方法 ①256排CT掃描方法:采用對比跟蹤觸發(fā)技術(shù),可疑區(qū)設(shè)于脈窗層面的升主動脈內(nèi),觸發(fā)閾值為180HU。達閾值后囑患者屏氣,6 s后開始掃描。掃描范圍從氣管分叉下方1 cm至膈肌。掃描參數(shù):前置門控軸掃模式,管電壓120~140kV,管電流270~340 mAs,線束準直0.625 mm,X線管旋轉(zhuǎn)時間270 ms,采集角度480°,當心率小于等于70 次/分時觸發(fā)時相選擇R-R間期75%,大于70 次/分時觸發(fā)時相選擇R-R間期45%,同時采用Padding技術(shù),對觸發(fā)時相前后5%的時相均進行曝光及數(shù)據(jù)采集?;仡欓T控采用螺旋掃描方式,管電壓120~140 kV,管電流800~1200 mAs,線束準直0.625 mm,螺距1.6~1.8,X線管旋轉(zhuǎn)時間270 ms。兩種掃描方法的重建層厚為0.9 mm,重建間隔均為0.45 mm。②冠狀動脈造影操作方法:選擇右橈動脈或右肱動脈或右股動脈為入路,局部麻醉后穿刺動脈,送入導(dǎo)絲、鞘管,沿鞘管送入多功能造影導(dǎo)管或Judkins導(dǎo)管,注入造影劑優(yōu)維顯370,使用大型數(shù)字檢影機FD-10(飛利浦)冠狀動脈顯影。
1.3 冠脈命名和狹窄分級 冠狀動脈節(jié)段命名采用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AHA)冠狀動脈九段命名法,即左主干,前降支近段、中段、遠段,回旋支近段、遠段,右冠狀動脈近段、中段、遠段。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判斷采用國際冠狀動脈MSCTA和常規(guī)通用的目測直徑法,即血管狹窄的程度=(狹窄段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直徑)/狹窄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100%,分為正?;蜉p度狹窄(≤50%)、中度狹窄(50%~75%)、重度狹窄(75%~100%)、血管閉塞100%[3]。
1.4 評價方法 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jié)果為“金標準”。
2.1 冠狀動脈256排CT與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測冠狀動脈血管病變結(jié)果 以冠狀動脈狹窄≥50%者為陽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測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病變陽性例數(shù)與冠狀動脈256排CT檢查吻合例數(shù)分別為3例、24例、9例、22例。見表1。
2.2 冠狀動脈256排CT與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測冠脈病變例數(shù)比較 以冠狀動脈狹窄≥50%者為陽性。冠狀動脈256排CT診斷冠心病靈敏度為40.00%,特異度98.18%,陽性預(yù)測值88.89%,陰性預(yù)測值81.82%,正確指數(shù)38.18%,符合率82.67%,KAPPA值46.28%。見表2。
表1 冠狀動脈256排CT與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測陽性結(jié)果比較
表2 冠狀動脈256排CT與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測結(jié)果比較
冠狀動脈256排CT的出現(xiàn)使冠狀動脈成像進入了一個新高度,掃描速度達0.27 s/周,其時間分辨率的改善有效避免了心臟搏動的偽影。同時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受到廣大患者的親睞。冠狀動脈造影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方法,是確診冠心病的金標準,通過特制的動脈鞘管、造影導(dǎo)管送入主動脈竇內(nèi),并選擇左右冠狀動脈口注入造影劑,觀察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
結(jié)果表明,冠狀動脈CT對冠心病診斷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對于冠狀動脈近段病變,尤其是需要足位看近段的冠狀動脈血管,準確度欠佳。原因可能為冠狀動脈CT投照曝光角度只限于平掃,而冠狀動脈造影C臂機角度控制更靈活,可三維立體的判斷病變的嚴重程度,明顯優(yōu)于兩次掃描的重建圖像。
閉塞血管有橋狀側(cè)支形成的冠狀動脈的判斷,冠狀動脈CT不能真實反應(yīng)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考慮與冠狀動脈內(nèi)造影劑充盈時限有關(guān)。冠狀動脈造影是選擇性注入造影劑,包括血管的選擇及體位的選擇。而冠狀動脈CT則通過瞬時注入造影劑同步顯影。
目前,由于金屬支架偽影對支架內(nèi)管腔觀察的影響,MSCT冠狀動脈成像用于冠狀動脈支架內(nèi)狹窄評價仍然是個難題[4,5]。而冠狀動脈造影對支架內(nèi)病變及支架邊緣效應(yīng)(干預(yù)的靶病變部位兩端重新出現(xiàn)狹窄或其它病變)均可做出準確評價。由于本研究樣本量不大,圖像的狹窄程度受主觀影響,研究結(jié)果可能略有偏倚,故有待今后工作進一步總結(jié)。
[1] Schuijf JD,Bax JJ,Jukema JW,et al.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 Hypertension,2005,45(2):227-32.
[2] 崔艷,鐘麗華,白露,等. 64排螺旋CT冠的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對冠心病診斷的比較[J]. 心血管康復(fù)醫(yī)學雜志,2008,17(3):245-7.
[3] Herzog C,DoganS,Diebold T,et al. Multi-detector row CT versus corcnary angiography: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before totally endoscopic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Radiology,2003,229(1):200-8.
[4] Rist C,Nikolaou K,Flohr T,et al. High-resolution ex vivo imaging of stents using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initial experience[J].Eur Radiol,2006,16(7)1564-9.
[5] Maintz D,Seifarth H,Raupach R,et al. 64-slice multidetect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vitro evaluation of 68 difference stents[J]. Eur Radiol,2005,16(4):8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