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瓊華,劉 宏,鄒會華,張 莉(貴州省貴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0)
全腦血管造影術(DSA)是目前診斷腦血管疾病最通用、最常見、最具推廣價值的“金標準”,也是進行神經介入治療的前提和基礎[1]。在臨床醫(yī)學上,進行DSA介入診斷與治療,主要途徑大多數(shù)是通過股動脈,血管縫合器的廣泛應用于縫合或封堵股動脈穿刺口,對患者的制動時間、止血時間、舒適度都有一定的優(yōu)勢。2012年9月~2013年12月間對接受全腦血管造影及血管成形支架術的126例患者術后使用Percloser經皮血管縫合等主要裝置,療效十分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觀察組126例中男69例,女57例,年齡22~78歲,平均(368.2±10.9)歲;行DSA檢查的119例,行介入治療7例,動脈鞘管選用5F、6F或8F,全部使用Percloser血管縫合裝置。對照組同期沒有使用血管縫合器的126例,年齡28~80歲,平均(67.9±12.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26例。均應用血管縫合器止血方法進行治療,在觀察中,手術完畢的時候,必須根據動脈鞘管長度以及大小,進行縫合器縫合,聯(lián)結股動脈穿刺點,然后小心的用紗布覆蓋住,防止血再次流出,使用繃帶進行八字形的包扎,扶起病患小心的返回病房,并且囑咐術后要求患肢制動4~6 h可適當下床活動,對于對照組病患,在幫助其拔出其動脈鞘管之后,使用垂直壓迫的方法進行止血,此過程持續(xù)約15 min,然后迅速用紗布進行覆蓋,使用繃帶進行八字形的包扎,扶起病患小心的返回病房,囑咐其局部用食鹽袋壓迫,此過程持續(xù)4~6 h,保持病患術后側肢體制動,此過程持續(xù)24 h。
2.1 術前護理:主管護士要讓病患清楚自身狀況,講解手術過程以及注意事項,消除病患術前緊張、恐懼心理,并且需要介紹這類手術術后有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重點介紹具體病例,讓病患做到心情舒暢,避免其排斥治療,根據病患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與病患進行交流,鼓勵病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治療。準備好常規(guī)術區(qū)的備皮,備皮大致在臍下至雙側股骨上,位置為1/3處,對病患進行碘過敏的試驗,必要時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建立起靜脈的通路,選擇好位置,留置針穿刺,大概從左上肢或者是左下肢靜脈的地方,術前30分鐘進行生理鹽水靜脈推注;支架術術前1~2小時尼莫地平2 ml/h微量泵靜脈泵入。
2.2 術中護理:術中給予心電監(jiān)測、指脈氧監(jiān)護,生命體征記錄間隔保持在10 min左右,嚴密觀察患者意識情況,如10 min叫患者1次。若病情有變化,立即報告醫(yī)生并做好術中記錄。
2.3 術后護理:①術畢患者返回病房后,應鼓勵其進半流食,多飲水,靜脈輸液生理鹽水500~1000 ml,以補充術前禁食、禁水所導致的血容量不足等問題,同時以利造影劑實施排出。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給病患。②穿刺部位護理,相關護理人員應該觀察患者的股動脈穿刺點部位是否存在對比雙側足背動脈搏動、雙下肢皮色皮溫、出血、血腫等情況,并且及時報告,察患者生命體征,傾聽患者主訴,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BPP的記錄。觀察組4 h后拆除紗布繃帶,對照組需在24 h之后,停特護記錄,然后進行繃帶的紗布拆除,如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應該及時的向醫(yī)生通知以便能夠進行及時處理。③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舒適度,止血、制動以及臥床所需時間等指標。當患者術后持續(xù)2 h以上、出現(xiàn)1項以上的癥狀時,為舒適度改變。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制動時間、止血時間、舒適度的比較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臥床時間、制動時間和止血時間較對照組患者縮短,舒適度的改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制動時間、止血時間、舒適度的比較
隨著全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技術的成功用于診斷和治療腦血管的疾病,股動脈穿刺口的止血和處理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2]。因此,血管縫合器臨床應用廣泛。本研究使用的是Percloser血管縫合器,操作簡便,成功率高,止血效果好。未應用血管縫合器的患者隨著臥床和制動時間的延長,腰背酸痛、腿酸痛、腹脹、煩躁、排尿困難等不適癥狀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加,影響正常睡眠。而應用血管縫合器的患者,在術后4 h活動是安全的,且由于縮短了患肢制動的時間,能夠有效地減少患者的痛苦,極大地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病房床位周轉率,從而節(jié)省了醫(yī)療費用。
血管縫合器止血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較傳統(tǒng)的徒手壓迫少,觀察組中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但對照組中有1例發(fā)生較嚴重的并發(fā)癥,這雖然可能與手術熟練程度有關,但不排出術后的加壓包扎誘發(fā)患者血壓控制不佳,發(fā)生了較嚴重的血腫,持續(xù)出現(xiàn)腰背脹痛數(shù)天,雖經處理好轉,但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另有7例血壓較高,經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尼莫地平微量泵入,血壓控制較好,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
[1] 婁 麗,黃葉莉,張燕群,等.肺栓塞患者16層螺旋CT檢查時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6,20(8):2127.
[2] 張維君,濕紹君,馬涵英.肺栓塞診療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