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林,張 耀
(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夢想、現實與勞動構成了人生存和發(fā)展的永恒狀態(tài)。只要人活著就在期待更好的東西,也就會有夢想,人總是活在自己未來的夢想當中。夢想是人的本性,是人活著和改造世界的理由和動力。但是所有的人也都是現實的人,當下的人,現實則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本狀態(tài),也是產生、限制和實現夢想的條件。人都渴望著自己夢想的實現,因為當下的現實永遠是殘缺的而夢想卻是美好的,而趨利避害與實現自我永遠是人最深層次的本性。勞動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基本界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人從現實的此岸邁向夢想彼岸的唯一途徑。
人總是生活在有夢想的世界中的,因為人不僅是肉體性的存在者更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者??ㄎ鳡栒f人總是“要把不可能的東西當作仿佛是可能的東西那樣來處理”[1]也就是說人的生活離不開夢想,人總是要在不斷設計與追求夢想中展開與推進自己的生活??ㄎ鳡柺窃谌酥疄槿?、人的獨特存在方式的意義上提出這個觀點的,因此,夢想是人的本性,是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狀態(tài)。夢想是人生的根本動力,夢想給予人的是希望,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沒有希望的生活,沒有希望的生活意味著未來的無意義,也就是沒有夢想意味著人生的僵死,意味著一切都將無法改變也都將不會改變,活著將不再具有“人”的意義?!爸袊鴫簟笔侵袊鐣l(fā)展動力和意義之所在,它源于我國生產力較高和較快發(fā)展的今天,指向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且全中國人民的誠實勞動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路徑。
夢想是人基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對未來美好圖景的構建和希望。首先,夢想是人的夢想,夢想的主體是人,因此夢想具有主觀性和個體性;其次,夢想是對現實的超越,夢想的客體是現實,因此夢想具有客觀性與超越性;再次,夢想是對未來的美好圖景的建構,夢想是在人頭腦中構建的未來,因此夢想具有抽象性與目的性。透過對夢想的特征的剖析,可以發(fā)現夢想是對現實的批判、否定與超越,超越于現實的夢想與現實存在著一定的張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夢想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不滿。夢想是源于客觀現實,但又是超越于客觀現實的精神性的存在。夢想產生的原因何在呢?或者說人們?yōu)槭裁磿袎粝肽??通過夢想產生原因的追問,我們會發(fā)現,夢想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不滿。因為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客觀現實的不完美是夢想產生的源頭活水,只要歷史沒有終結,或者歷史沒有發(fā)展到至善的階段,我們的社會永遠存在著弊端,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這種不完美的社會現實為人們成就夢想提供了“借口”,承載著人們夢想的民主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建立在當時人們對封建制度的不滿的基礎上,當民主制度通過社會實踐轉化為社會現實的時候,社會有識之士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弊端,共產主義理想的訴求便成了人們對當時民主制度下客觀社會現實不滿的最好的詮釋。
夢想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樣態(tài),是人的本質的突出表現和表征著人的基本需求。夢想的確立及對它的追求,起源于人的需要,體現了人們的目的需求。目的是人們對自身需要的意識,是主體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不滿和對外部環(huán)境進行改造的愿望,目的反映的是外部環(huán)境應該如何,而不是現狀如何。人們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人的需求的變化導致對現實有了不同的要求,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必然會產生新的夢想。換句話說,人們的需求的多層次性和發(fā)展變化性必然決定了人們有物質的、精神的、生活的等等不同層次的夢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夢想,人們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夢想。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主要有五種需求,從低到高以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獲得尊重的需求與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體現在其《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的需求發(fā)生變化時,必然要求社會現實能提供相應的社會需求,當不能如愿時,便間接地導致了對社會的不滿,表征改變社會現實的夢想在這樣的境遇中便產生了。具體到當前我國的社會現實中,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正在向著小康社會邁進,這意味著人們的需求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在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對其他需求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社會生產力狀況不能滿足人們這種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時,便產生了矛盾,對當前的社會狀況產生了不滿,期待著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滿足的社會生活夢想便應運而生,“小康夢”、“中國夢”的產生便是這種社會訴求的表達。
2.夢想是人對現實的理念建構。夢想的客體是現實,夢想是對現實的超越,因此夢想具有客觀性與超越性的特征,夢想是關于現實超越化與對象化的理想類型,是對現實的理念建構。夢想產生和存在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在對社會現實批判性與否定性認知的基礎上,而獲得的一種觀念性的建構。夢想與社會現實存在著一種動態(tài)的張力關系,一方面,夢想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否定性的認知,另一方面,在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作為一種理念、一種觀念的夢想又在未來不斷地轉化為新的現實。立足于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夢想與現實呈現出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我們每一時刻的社會現實都是由過去的理想轉化而來的,同時,現實又在不斷地孕育和生成新的夢想,不斷地被未來的夢想所揚棄和超越,形成關于現實的新的理念建構。當前提出的“中國夢”的構建就是立足于當前我國的社會現實而形成的理念建構,在回答何為“中國夢”時,習近平總書記將其詮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按照一些學者的觀點,從我國當前的社會現實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來看,我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信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定,信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充足,并以數字來進行了解讀與論證,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我國的GDP占到了世界的33%,這種輝煌從唐宋時期一直持續(xù)到182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開始劇烈降低,一直降到1949年的4.6%,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回升,2011年的時候回升到10.4%,預計2030的時候將回升到33%,屆時,從經濟層面來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成為社會現實。[2]由此可見,關于“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正是立足于社會現實的基礎上而進行的理性的合理的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夢”將不只是個夢想,將成為永恒的社會現實,中華大地將呈現出一個“美麗中國”。
3.夢想是人對現實未來的希望。夢想是人們在勞動中對現實的認知和理解前提下對未來美好圖景的構建和希望。夢想是人特有的精神現象,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所說:“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保?]動物總是生活在給定的生活環(huán)境當中,以自己的本能方式適應自然,不會自己建構對未來的設想,而人則不同,人們不僅生活在現實中,而且還生活在對未來社會的期待與向往中。人總是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做出各種判斷,并不斷地改變環(huán)境、改變自身。
夢想是人們對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的描繪,夢想是在人頭腦中所構建的未來,因此夢想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期待。夢想作為人們的奮斗目標,不僅僅對人們的人生道路和社會發(fā)展方向具有導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一種精神動力的作用,它給人們提供了一種信念支撐,賦予人以信心,給人以希望,激勵著人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對社會現實進行改造,最后使得夢想轉化為社會現實。夢想對人類具有巨大的魔力,蘊含著無限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給人以希望,給人以美好未來的期待,可以毫不夸耀地說,沒有夢想,人類的生活將黯淡無光,從這個意義上說,夢想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就是一種夢想化生存的動物。此外,夢想起到了精神家園的作用,為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心靈歸屬的場域?,F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已進入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期、改革開放的攻堅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和各種社會問題的積累期”,[4]生活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的人們壓力倍增,但是只要有夢想,人們就可以有希望地生活,如近來風靡于網絡空間的“蟻族”、“北漂”等網絡流行語,這些話語描繪了那些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為了夢想而艱苦奮斗的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雖然生活艱苦,但是夢想卻讓她們充滿著希望,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心靈找到了家園感與歸屬感。正是夢想的存在,為人們點燃了希望之光,把人生的未來照亮,如果沒有了夢想,人類的生活將陷入空虛無聊和悲觀絕望的精神荒漠之中,由此可見,夢想是人對未來現實的希望,作為一種未來現實的理念建構,指引著人們?yōu)榱嗣篮玫奈磥砩疃鴬^斗。
夢想源于現實,但是又超越于現實,夢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依存互動關系。在人們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人們基于對現實狀況的理解和現實狀況的不滿,出于對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理想的夢想由此而誕生。夢想作為一種超越社會現實的理想目標,為人類的奮斗指明了方向與目標,指導著人們對現實的社會改造活動。同時,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著對自我的改造。
1.夢想源于人們的生活現實和對現實的理解。所有夢想均源于社會現實,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現實是夢想得以建構的基礎,并且對夢想具有規(guī)定性,夢想的材料、可能性與動機都來自于社會現實,一句話,夢想只能是對一定社會現實的反映,是對社會現實的超前反映。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我們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夢想,無論是國家夢、民族夢還是每個人的夢想均來源于社會現實,來自于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境遇,由于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通過對所處現實社會境遇的批判性與否定性評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民族夢、國家夢。“中國夢”提出就是基于我國當前的現實社會境遇而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矚目,躍居世界第二的地位,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指日可待,在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下,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要目標的“中國夢”的提出是時代的必然訴求?!爸袊鴫簟笔状翁岢鍪窃诹暯街飨瘏⒂^《復興之路》展覽時,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5]
所有的夢想均源于社會現實,但更為確切地說是源于人們對社會現實狀況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存在著現實可能性的夢想必定是基于對社會現實的正確理解。面對同樣的社會現實,不同的人會基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圖式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提出不同的夢想,勾勒出各自關于未來美好社會的宏偉藍圖和自己人生的理念建構,但是只有包含著現實可能性的關于未來的美好愿景才最可能超越夢想,轉化為社會現實。關于這一點,中國充滿著災難與痛苦的近現代史給出了答案,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開始淪為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樣的時代境遇中,國家貧弱不堪,民不聊生,飽受列強欺凌,面對著這樣的時代狀況,有識之士開始夢想著拯救國家于貧弱、拯救民族于危難之中,洋務派構筑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理念的拯救國家的夢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黨人企圖通過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來達到拯救國家的夢想,但是結局均告失敗,原因在于沒有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只有中國共產黨人清楚地認識到了當時的現實狀況,從而使得“為中華之崛起”的夢想之花開出了新中國這樣的勝利之果。由此可見,基于同樣的社會現實,不同的價值判斷決定著關于未來社會的不同的理念建構,也決定著夢想的實現路徑,并最終決定了夢想的實現可能性,只有那些在正確分析社會現實的基礎上,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時代潮流的夢想才蘊含著實現的可能性,才能由理想變成現實。“中國夢”的提出正是在正確分析當前中國社會現實和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社會發(fā)展和當前的時代潮流,蘊含著豐富的現實可能性,通過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和中國人的辛勤勞動,“中國夢”的實現將指日可待。
2.夢想指導著人們對現實的改造活動。夢想是在對現實進行批判性和否定性評價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關于現實的理想建構,是關于未來應該如何的設想和期望,表征著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與向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規(guī)范作用,從而實現對現實的改造。夢想在三個方面指導著對現實的改造活動:第一,對現實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夢想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觀念形態(tài)的理想建構,屬于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所反映的客體則屬于社會存在的組成部分。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進行社會改造的過程中,以夢想狀態(tài)存在的那一部分社會意識正是通過“反作用”的形式指導著對現實的社會改造,以使得現在的夢想呈現為未來美好的社會現實。第二,夢想對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夢想是對社會現實的規(guī)范性建構,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規(guī)范性,其中蘊含著建構者的價值觀,建構者的價值觀決定著夢想的價值導向?;厮菀幌轮袊慕F代史,民主黨人的堅持三民主義的價值觀,決定了他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而共產黨人將共產主義確立為自己的價值觀,這就預示著他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的新中國。由此可見,夢想建構者的價值觀決定了夢想的價值導向,與此同時,夢想的價值蘊含規(guī)范著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指導著人們對社會的現實改造。當然,夢想的規(guī)范性對社會現實的指導作用并不是絕對的,只是對社會現實的改造的大的方向的規(guī)范,只是使人們按照自己對于社會現實的理想建構來進行社會實踐,而使得未來的社會朝著自己所欲的“理想類型”發(fā)展,而不必然意味著未來的社會現實與夢想沒有一點兒差異。第三,夢想對現實的社會改造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夢想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目標,會指引著人們?yōu)橹^斗,從而起到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
3.夢想促動著人們對現實的改造和自我的實現。夢想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建構,表征著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與向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作為一種精神動力促動著人們對現實進行改造,使之無限趨近于自己內心構筑的關于未來社會的“理想類型”。夢想的激勵作用主要體現在精神方面,它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精神信念、信仰和精神支撐,從而作為一種精神動力來激勵著人們對社會的改造。夢想所提供給人們的精神支柱讓人們達到了一個超脫世俗的高度,使得人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即使面對充滿苦難和不如意的社會現實也不感到痛苦,同時關于美好未來的期待又會激勵著人們去改造不如意的社會現實,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充實而富有意義。
從價值論的視角而言,夢想內含著豐富的價值意蘊。人既是價值的客體,又是價值的主體,決定了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包含著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夢想亦包含著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每個社會個體的人生價值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夢想的實現意味著每個社會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在改造社會現實的基礎上,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每個社會個體的價值得到了體現,自我得到了實現。由此可見,夢想促動著人們自我的實現。
夢想源于社會現實,但又高于社會現實。如何實現夢想向現實的跨越,使得夢想由表現為理念的現實可能性轉化為社會現實,一個很重要的實現途徑是通過人們的辛勤勞動。只有通過勞動的中介作用,人們才有可能產生夢想,改造現實,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良性互動統(tǒng)一狀態(tài)。
1.人在現實的勞動中產生夢想。勞動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了生存與發(fā)展,每個人都必須進行社會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夢想源于社會現實,從認識論的視角來看,夢想作為人類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必然來源人類社會實踐,而勞動作為人類社會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見,人類夢想的絕大多數來源于人類社會勞動過程。在現實的社會勞動過程中,人們面對勞動狀況的不滿意,期待著更美好的未來生產生活條件,在這樣的境遇中,夢想油然而生。夢想產生于現實的社會勞動,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和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圖式來勾勒自己關于未來美好生活的藍圖,這意味著不同的人對現實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需求,也決定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夢想和勞動狀態(tài)。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同樣是從事社會勞動,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其知識結構與認知圖式不一樣,他們的夢想也相應地具有著各自的特殊性,一個工人與一個科學家的夢想可能是大相徑庭,一個社會學家與一個農民的夢想也絕對不亞于一個桌子與一只猴子的區(qū)別。總之,人的夢想產生于現實的社會勞動,但并不意味著這些人的夢想具有共同性,夢想因人而異。
2.人在有夢想的勞動中改造現實。認識來源于實踐,同時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夢想作為勞動實踐的產物,屬于認識的范疇,必然對勞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現實的社會勞動實踐中產生了夢想,夢想的實現理應回歸勞動實踐,通過辛勤的勞動,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社會勞動實踐中,夢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人的行為和精神狀態(tài)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沒有夢想的人,每天都進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重復性的社會勞動,消極被動地順應著日常生活的世界,被歷史的塵埃淹沒于一成不變的社會現實中。有夢想的人在社會勞動中,積極地發(fā)揮著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著社會勞動實踐,從而,社會現實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朝著夢想的方向發(fā)生著變化。
人們都是在有夢想的勞動中改造著社會現實,追求著自己的夢想,構建著自己的美好的未來愿景??茖W家在有夢想的勞動中追求著科學真理,農民在有夢想的勞動中期待著來年的大豐收,社會學家在有夢想的勞動中建構著社會的宏偉藍圖......總之,每個人都是在有夢想的勞動中改造著社會現實,實現著夢想,同時,新的社會現實又被新的夢想所揚棄與取代,伴隨著這樣的社會過程,社會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螺旋式上升與前進的運動。
3.勞動是夢想與現實動態(tài)統(tǒng)一狀態(tài)。勞動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產生與發(fā)展的前提與基礎,對此,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進行了討論,他認為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6]通過對恩格斯關于勞動的精辟論述,可以說人類的衣食住行均離不開勞動,正是在勞動中人類獲得了生存與發(fā)展所必須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更是將勞動看做其理論體系建構的核心概念,他在《資本論》中從經濟學的視角精辟地探討了勞動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說“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7]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勞動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人類創(chuàng)造生存發(fā)展的生活必需品和物質財富,任何社會形態(tài)概莫能外。由此可見,勞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依靠勞動,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存續(xù)與發(fā)展,在進行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與世界發(fā)生關系,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勞動是夢想與現實的中介與橋梁,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夢想才能轉化為現實。習近平同志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就曾提到這點,他認為“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8]這段話表明無論是單個人的夢想,還是社會的發(fā)展夢,都需要通過我們每個社會個體的誠實勞動,辛苦勞動,只有如此,夢想才能變成社會現實,每個人才能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社會也才能取得進步。在勞動中,夢想與現實獲得了真正的統(tǒng)一。通過辛勤的勞動,當一個夢想變成現實時,在勞動實踐過程又產生了多個的新夢想,新夢想又不斷地由理想變成現實,如此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在勞動的過程中,夢想與現實獲得了動態(tài)的統(tǒng)一。
[1]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77.
[2]歐陽康.吹響加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集結號[J].中國高等教育,2013,(2):1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周全德.多元整合實現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4-28(11).
[5]習近平.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R/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2012-11-2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3-374.
[7]馬克思.資本論: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
[8]習近平.在同全國勞模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