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林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齊小琳
將會計教學與就業(yè)崗位有機結合的意義,在于從當前的社會需求與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重點關注企業(yè)對會計人才的具體能力要求。會計崗位屬于經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織,可以說,任何經濟實體都無法離開會計崗位,或是存在會計崗位這一形式。一直以來,我國的會計行業(yè)始終都維續(xù)著十分平穩(wěn)、健康的就業(yè)需求。然而,近些年來,高職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機構,在實現會計學生崗位就業(yè)時卻常常受到冷遇,無法受到企業(yè)的青睞。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體系中,無論是其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法基本都沿用了本科院校。其中,在課程教材方面,通常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壓縮版,即便是專門的高職會計教材,也往往由于學時的限制及課程數目過多的制約,教材的內容通常都十分簡單,缺乏起碼的理論深度,學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學生遇到綜合性的資格考試時,只要題型稍加改變,就會顯得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如今,很多企業(yè)在開展會計人才聘任時,往往都會直接注明需要擁有會計崗位的工作經驗,擁有操作實踐能力。然而,縱觀當前的高職院校學生,具備實踐能力的只是極少數,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是多樣的。一方面,由于會計專業(yè)的特殊性,我國企業(yè)往往會出于資料保密的角度權衡,不愿意接收實習生。另一方面,學生在學校中的會計實訓與實踐工作存在顯著的偏差,隨著經濟發(fā)展,會計知識的更迭速度也在日益加快,無論在教學的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與實際會計工作接軌有斷層。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會計教學的課程設置,往往只片面的關注書本內容,而幾乎放棄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在這種體系下,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差,無法達到企業(yè)的需求。讓使學生成為市場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首先就應當從課程教學模式上入手。
項目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目的,旨在通過項目作為原始驅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教師將知識按照實踐工作的相關要求,分解成若干個項目,進而引導學生主動的實現項目任務。項目教學法突破了教材課本的中較為獨立的限制,一個項目不但會關乎會計專業(yè)的相關知識,而且也會涉及到稅法、政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對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良好的促進效果。另外,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共同完成項目,這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情境教學法師指在會計教學中,教師為了達到某一教學目標,利用對場景的設計,在學生扮演角色中處理現實會計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通過情境教學法,能夠設計不一樣的工作崗位,例如:資金核算、收入核算、出納等。在崗位設置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參與到各自的崗位分配中,進而實現將教材課本中的知識和實際工作進行有效結合。
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生動、鮮活的真實案例,進而指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案例分析與解決的過程中來。利用課上講解,課后討論的方式,能夠較為顯著的把理論知識復合至實踐中來,從而使“教”和“學”能夠充分互動。激活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深化其對知識的理解。
“工學結合”的意義就在于構建健全的學校與企業(yè)的合作機制,使企業(yè)邁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中,從而形成以企業(yè)為主導的實訓模式。學生在基礎課程結束后,學校可以提前邀請企業(yè)來學校進行招聘,進而讓一些有意愿的學生及企業(yè)達成初步意向。學校按照學生在企業(yè)中的表現及企業(yè)的工作評語全面評測學生的實習成績。記錄在學生的學習檔案中。這樣一來,學生在企業(yè)的實習階段,就會權衡諸多層面的影響,規(guī)避自己的不恰當言行,企業(yè)也能夠更加放心的讓學生參與到會計崗位中來。
綜上所述,高職會計專業(yè)課程設置必須要堅持遵循“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充分重視培養(yǎng)會計學生的職業(yè)能力。教師在傳遞基本的會計理論知識的背景下,提高實訓課程的課時,加強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訓練。教師在開展高職會計教學時一定要遵循“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原則,且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教學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
[1] 陳梅芳.我國會計高職教育目標及相關問題研究[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07(14):22-23.
[2] 鄢仲天.高等職業(yè)院校會計專業(yè)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16(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