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
日前,媒體的一則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武漢的余女士向媒體反映,自己60多歲的母親最近喜歡上了微信,半夜3點不睡覺,還在等著她朋友圈的老伙伴們給她發(fā)的照片點贊。
隨著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使用微博、微信等即時網絡通訊工具,這些工具在極大擴展老年人生活交往空間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如何趨利避害,讓自己成為玩轉微博、微信的互聯(lián)網達人?
先過心理關
微博微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互動性,貼一則留言或者發(fā)一張照片,過不多時就會有人——認識你的或者不認識你的——在下面評論,或是關注或是喜歡或是點贊,而這種互動也讓不少人在玩微博、微信之時著著實實過了一把被眾人關注的癮。但是這種過癮之后,往往會帶來“上癮”,也就是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關注自己,就希望多10個人關注自己,有一個人點贊,就渴望10個人點贊。
互聯(lián)網是會上癮的,原因之一就是會激發(fā)人心中的被關注、被持續(xù)關注的渴望,這種上癮對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上微博、微信,不用太在意別人的關注或者不關注,尤其沒有必要絞盡腦汁去專門發(fā)一些討好人的東西來博取關注,因為大家的關注點往往是不確定的,他們的喜好不僅不固定,而且即使再好的故事或者轟動的消息,不超過兩周時間也會被大批網民遺忘,根本不能對真正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方面事例很多——有百萬千萬粉絲的微博作家,他出的書卻并沒有幾個人買。網絡成百上千的轉發(fā)和點贊與現(xiàn)實并不構成直接關系。另外,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還會導致評判不同,同一個內容,你認為積極向上,可能還會引來一些無聊人的惡言相向。因此,面對微博、微信時,老年人更需要做到“不以帖(子)喜,不以照(片)悲”。有人點贊,無人關注,有人罵街,都可以一笑了之,沒準兒第二天回帖的人自己都忘記這事了呢。
再過知識關
老年人上微信、微博,除了曬自己的各種照片之外,閱讀各種公共賬號推送的知識也是一種重要的消遣。網絡上現(xiàn)如今什么信息都能看得到,這些新舊知識對老年人來說,不僅是新鮮的,而且是快捷的,能極大拓展視野和思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時政新聞之外,目前微博上流行的大部分“心靈雞湯”或者“XX真相”,都是抄襲自約5年前的互聯(lián)網,而微信上流行的則抄襲自約3年前的微博,至于其本身真假那更是需要詳細考察一番。因此老年人在閱讀時,最好留一個心眼,盲目輕信或者拒絕相信都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嘛,遇到突發(fā)事件更是不用喜上眉梢或者怒火中燒,先讓真相飛一會兒。
繞開各類隱患
首先要防范身體方面的隱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刷微博、微信,容易誘發(fā)頸椎或腰椎疾病,而在夜間刷微博、微信,關燈之后的電腦屏幕對視力也不好,因此老人們刷微博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負荷能力。
其次是要杜絕安全方面的隱患,目前微博、微信是互聯(lián)網詐騙分子正在染指的一個領域,因此在網上參加各種活動或者發(fā)自拍照片時,尤其要注意隱去一些關鍵信息,如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和真實姓名等等,這些個人隱私信息最好不要在公開場合公布出來。微博、微信就是一個虛擬的大市場,在紛亂復雜中“財不外露”也是應該的。
綜合來看,老人們刷微信、微博能夠增加新的交流渠道,是有益的。在微博、微信上刷出成就感,刷出健康經,需要我們用科學正確的態(tài)度去認真考慮。 (責編:石磐)
下載微信安裝包并安裝微信軟件。
在手機應用程序中找到微信圖標,打開微信軟件。
注冊微信賬號,可用手機號進行注冊。
登陸微信,填寫微信賬號和密碼,點擊登陸按鈕。
添加微信好友:在“朋友們”菜單下面找到“添加朋友”,有以下方式可供選擇:按號碼查找,掃一掃(通過好友的微信二維碼名片),從QQ好友列表添加,從手機通訊錄列表添加。
添加了好友后,可以返回到“通訊錄”菜單,找到好友,開始微信吧。
點擊好友頭像,點擊“發(fā)消息”,消息窗口下方圖標,可供選擇消息發(fā)送方式,像喇叭一樣的,發(fā)送語音消息,大寫T可發(fā)送文字消息,點擊加號“+”可展開其他消息形式菜單圖標,可發(fā)送圖片、視頻、表情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