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愛軍 鄭玉英 石永存 楊世昌
難治性抑郁癥約占抑郁癥患者的10% ~20%,難治性抑郁癥是一較復雜的問題,處理頗為棘手,是目前精神病學面臨的難題之一[1]。老年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常因耐藥性差,自殺風險高,多伴有慢性軀體疾病,治療更為困難。應(yīng)用高頻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 (rTMS)治療抑郁癥,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yīng),在老年難治性抑郁癥的治療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本研究應(yīng)用rTMS治療老年難治性抑郁癥患者,觀察其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1.1 對象
1.1.1 入組及排除標準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70例,按隨機原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入組標準:(1)本次發(fā)作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中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2)本次發(fā)作已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機制抗抑郁藥物治療8周后,療效不明顯,臨床表現(xiàn)仍符合ICD-10抑郁發(fā)作標準;(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總分>18分;(4)年齡>60歲;(5)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6)患者及監(jiān)護人充分了解rTMS的安全性并愿意積極配合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頭部有金屬材料者;(2)安裝有心臟起搏器者;(3)既往有癲癇發(fā)作、嚴重酗酒及使用神經(jīng)興奮性藥物者;(4)有躁狂發(fā)作史或雙相障礙家族史;⑸正在接受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6)入組前6個月內(nèi)有做ECT者;(7)入組前曾做過rTMS者;(8)腦電圖有異常者;(9)伴有嚴重軀體疾病者。
1.1.2 一般資料 研究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3~75歲,平均(65±4.7)歲;已婚 28例,喪偶6例;平均病程(68.15 ±90.84)個月,HDMD 評分(26.83 ±3.71)分。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62~76歲,平均(64±6.7)歲;已婚30例,喪偶3例;平均病程(69.14 ±90.36)個月,HDMD 評分(26.50 ±4.02)分。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治療前HAMD評分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70例難治性抑郁癥患者有3例因出院未完成治療,其中研究組1例,對照組2例,共67例完成治療進入結(jié)果分析。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服用艾司西酞普蘭15 mg/d(早上頓服)。研究組在此基礎(chǔ)上給予rTMS治療。每周5次治療,療程4周,一共進行2 0次治療。1.2.2 rTMS方法及刺激參數(shù) 治療時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全身放松,燈光稍暗。刺激部位為左側(cè)前額葉背外側(cè)。刺激頻率為15 Hz,強度110%MT值,每次給
1.2.3 研究工具 由經(jīng)過量表使用培訓的精神科醫(yī)師于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評定。(1)HAMD[2]:項目主要采用5級評分法:無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很重為4分。部分項目評定則為3級評分法:無為0分,輕~中度為1分,重度為2分。(2)大體功能評定量表(GAF)[2]:分為(1 ~90)9 個等級,分數(shù)越低,病情越重。(3)貝克抑郁量表(BDI)[3]:共有13項,均采用4級評分。無該項癥狀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嚴重為3分。以總分來確定抑郁癥狀的存在與否及嚴重程度,0~4分無或基本上無抑郁癥狀,5~7分為輕度抑郁,8~15分為中度抑郁,16分以上為嚴重抑郁。(4)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3]:由9個自評和5個他評條目,共組成7個因子,按0~3分等級計分各因子,累積各因子得分為PSQI總分,其分值范圍為0~21分,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質(zhì)量越好。
1.2.4 療效評定 根據(jù)HAMD減分率進行療效評估。痊愈:主要癥狀消失,情感、情緒恢復正常,自覺良好,能正確處理日常生活,進行社會活動,HAMD減分率>80%或評分降至7分以下;有效:癥狀改善,HAMD減分率20% ~80%;無效:癥狀無改善,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減輕不明顯,不能從事腦力和體力勞動,HAMD減分率<20%。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在rTMS治療過程中記錄患者發(fā)生的不良事件,治療前后檢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和心電圖。
1.3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χ2檢驗、t檢驗、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等。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34例患者中痊愈9例,有效10例,無效15例,有效率為55.88%;對照組33例患者中有效5例(無痊愈者),無效28例,有效率15.15%。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7,P <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4周后GAF量表評分與治療前比較顯著升高(P<0.01),而 BDI、HAMD、PSQI量表評分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4周后GAF和BDI量表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 HAMD、PSQI量表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各量表研究組與對照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GAF量表研究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 BDI、HAMD、PSQI量表評分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x±s)
2.3 不良反應(yīng) 研究組及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癲癇發(fā)作,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心率、血壓、心電圖均無明顯改變。有2例患者在磁刺激過程中出現(xiàn)頭部隱痛不適,未經(jīng)特殊處理,休息后癥狀消失,其他患者無明顯不適感。
近年來臨床上治療抑郁癥的方法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電休克治療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等。藥物治療是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有許多老年患者不愿意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且抗抑郁劑所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yīng)部分老年患者不能耐受。心理治療雖然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但起效比較慢,耗時相對長一些,而ECT因為影響認知功能,且有一定的風險性,一般不用于老年抑郁患者。經(jīng)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屬于無創(chuàng)治療,它對人體的傷害極小,幾乎無不適感。它通過引起腦組織神經(jīng)元去極化或者超極化進而影響腦內(nèi)諸多代謝及電活動來達到治療目的。這種裝置已經(jīng)用于抑郁癥臨床治療,并且已經(jīng)通過了美國FDA的批準[4]。目前TMS共有3種主要刺激模式:單脈沖TMS(sTMS)、雙脈沖TMS(pTMS)及重復性TMS(rTMS)。其中rTMS以其高頻、連續(xù)刺激的特點因而能更多地興奮水平走向的聯(lián)結(jié)神經(jīng)元,目前在抑郁癥的治療中主要采用的就是該刺激模式。
一般應(yīng)用rTMS高頻率刺激左額葉前部背外側(cè)(left dorsolateral profront cortex,DLPFC)區(qū)能起到治療抑郁癥的效果,因為前額葉和邊緣系統(tǒng)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情感調(diào)節(jié)區(qū)。應(yīng)用該模式在治療抑郁癥,尤其是難治的重性抑郁的初期開放性研究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Avery DH等[5]的隨機對照研究中,難治性抑郁癥患者接受rTMS治療組比假刺激組療效具有顯著性。大多數(shù)研究也認為高頻左側(cè)rTMS治療難治性抑郁是有效的。Lam RW等[6]對24個rTMS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的Meta分析,顯示rTMS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有效率及治愈率與假刺激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從而認為rTMS對難治性抑郁癥有較顯著的療效。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HAMD、BDI、PSQI各量表評分均下降明顯(P<0.01),GAF評分明顯升高(P<0.01),表明患者抑郁癥狀明顯減輕、社會功能恢復良好、睡眠質(zhì)量顯著改善;對照組治療后GAF和BDI無明顯變化,僅 HAMD、PSQI評分有差異(P <0.01),表明單純藥物治療對患者主觀抑郁情緒改善和社會功能改善不明顯,對客觀抑郁癥狀的改善和睡眠質(zhì)量改善比較明顯。由此可見rTMS對老年難治性抑郁癥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
rTMS治療技術(shù)的安全性是其主要特征,因其較少不良反應(yīng)、對人體幾乎無傷害等優(yōu)點,在抑郁癥治療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老年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由于其年齡大、器官代謝水平下降及耐受量低的特殊性,較易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yīng)。本研究主要結(jié)果顯示,與單純藥物相比,rTMS治療難治性抑郁癥安全有效,不良反應(yīng)輕微,未經(jīng)特殊處理癥狀就很快消失,未見癲癇發(fā)作等嚴重的不良反應(yīng)。研究組治療后在HAMD、BDI、GAF及PSQI各量表評分均有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只HAMD、PSQI減分有差異。這可能與rTMS具有改善認知功能的效應(yīng)[7]有關(guān),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單一藥物治療的局限性。
本研究由于觀察時間較短,未作較長時期的跟蹤隨訪,難以明確rTMS治療抑郁癥的維持效果及遠期效應(yīng)等,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索。
[1]江開達.抑郁障礙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7:62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21-126,148-150
[3]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1:222-223,293-294
[4]Levkovitz Y,EV Harel,Y Roth,et al.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ver the prefrontal cortex:evaluation of antidepressant and cognitive effects in depressive patients[J].Brain Stimul,2009,2(4):188-200
[5]Avery DH,Holtzheimer PE,F(xiàn)awaz W,et al.A controlled study of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 in medication-resistant major depression[J].Biol Psychiatry,2006,59(2):187-194
[6]Lam RW,Chan P,Wilkins-Ho M,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an J Psychiatry,2008,53(9):621-631
[7]Schulze-Bauschenbach SC,HarIns U,Sehlaepfer TE,et al.Distinctive neurecognitive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major depression[J].Br J Psychiatry,2005,186:4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