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臻
要重視孩子不會的部分,別以為是他們粗心。
一些六年級的孩子說, 80%以上的家長(我認為沒有這么多)高估了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
高估的結果是:孩子沒有努力就希望孩子擁有超常的學習能力。
這類家長在能看懂孩子的作業(yè)時,對孩子作業(yè)挑三挑四,不是嫌棄寫得慢,就是嫌棄寫得不整潔,不停嘮叨,不停批評,甚至動手打孩子。還給孩子扣上帽子,說孩子就是逆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家長容易美化自己上學時的能力水平。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沒有能力,只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tài)度,拖拖拉拉,得過且過。沒有孩子喜歡喋喋不休的指責,尤其是那些家長還沒開口孩子就猜出來的訓斥,孩子漸漸就充耳不聞。
那些與家長合作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總對自己寫的不滿意,寫了擦擦了寫,沒有做題速度,也培養(yǎng)不出學習能力來。孩子看起來很努力,但成績就是上不去。
家長的理由是:“如果孩子仔細審一下題,把題多讀一遍,就能做對?!?/p>
其實家長不明白孩子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我跟很多家長講孩子沒有寫對寫好的能力,他們就是不相信。他們看到的僅僅是他們期待的情況,而不是真實的情況。
整潔漂亮的字跡當然很重要,但撕掉重寫或者擦掉重寫屬于矯枉過正,不但會讓孩子寫作業(yè)慢,拖延,更會讓孩子想起寫作業(yè)就心煩,因為孩子腦后總有一個挑剔的聲音,“你寫得不夠好,這次肯定又沒寫對,一會還要擦掉重新寫?!?/p>
心智發(fā)展的最大障礙來自抗拒學習,孩子會認定自己就是學不好的料,不服輸,同時又力不從心的讓孩子無比糾結。
識遠者貴本,見近者務末。家長多多少少知道些教育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取得好成績,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終身感到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在學習中獲益。
不應該懲罰嘗試努力的孩子,當孩子做作業(yè)時,如果孩子已經盡力,就不要總批評和挑剔,如果還達不到“標準”,讓孩子每天堅持額外多付出一點就行,抓好基本功練習,循序漸進,孩子就能夠出類拔萃。但大部分家長做不到這一點。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
人們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動力去激勵自己學習一些看起來枯燥無味、晦澀深奧的知識。隨著孩子內在能力的增長,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逐漸提高,有做得更好的欲望,推動自己心甘情愿去勤奮。
父母怎樣認定孩子的智力水平很重要?;騼?yōu)秀,孩子就聰明,基因不好,就不聰明,這種想法對學習有一定的暗示,也就是:聰明的人不需要努力成績就好。如果孩子學習刻苦,那孩子肯定不聰明。這種惡性循環(huán)很明顯:孩子希望用好成績證明自己是聰明的,但是又不能刻苦,因為刻苦學習就代表笨。
智力水平經常被認為是可塑造的。如果學生考砸了或者不理解一個知識點,不要說因為孩子笨、孩子粗心,而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這種看法對孩子來說有好處,因為這讓他們領悟到努力的重要性。
如果自己孩子的同學吹噓他不需要學習,只要把心態(tài)搞好,不用把基礎學好,不需要時間保證就能學好,家長一定要戳穿這個神話,告訴孩子大多數(shù)學習好的學生必定很用功。別人若比自己學得好、學得快,僅意味著他們比自己更早開始努力。學習本身并不是太累人,而是與各種觀念、疑慮、焦躁、擔心和不安作思想斗爭才累。如果家長給予孩子支持,也就給了孩子努力不懈的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