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新鄉(xiāng)學院文學院)
淺論孟子的論辯方法
王攀
(新鄉(xiāng)學院文學院)
孟子以“善辯”著稱,這主要得益于他對論辯方法靈活多樣的運用。其論辯方法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設(shè)彀法、譬喻法。
孟子 善辯 論辯方法
孟子是孔子以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其以“好辯”著稱。究其原因:一是孟子為了堅持和宣傳他的觀點和主張,不得不經(jīng)常展開激烈的爭辯,其曾有“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之語[1](《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即是佐證;二是孟子之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2]當然,孟子不僅“好辯”,更善辯。蘇洵在其《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中便認為孟子“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清人劉熙載也曾在其《藝概·文概》中贊嘆孟子之文“析義至精”“用法至密”。
孟子長于辯論,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浩然之氣”(《公孫丑上二》)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他對具體論證方法靈活多樣、富于變化的運用。筆者試對其論辯方法加以探析,略作歸納,論述如下。
直言法即直截了當?shù)財[出自己的觀點,使聽者明晰事理的正確性、合理性、必然性,從而接受觀點的方法。
如著名的 “孟子見梁惠王章”(《梁惠王上一》)記錄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談話和論辯。一開始是梁惠王發(fā)問,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在孟子看來“利”與“仁義”是難以調(diào)和的,所以機智地以“利”為突破口展開了論述。他直截了當?shù)乇砻髯约旱挠^點:“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接著痛批“利”的危害,闡述“仁義”的好處。“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言利?”孟子指出王、大夫、士、庶人,如果都說“何以利吾身”,就會產(chǎn)生“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可怕結(jié)局,甚至會導致“千乘之家”弒“萬乘之君”,“百乘之家”弒“千乘之君”的悲慘下場。孟子在此即直指“言利”只會帶來弒君亡國的危害,惠王聞之,觸目驚心,深為嘆服。這種大膽的精神、鮮明的觀點、明快的風格為司馬遷所贊嘆。他在寫《孟子列傳》時,開篇便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鼻迦粟w襄周也在其“孟子文評”中評析說:“單刀直入,大旨豁然,斬斷迷途,引歸正道?!?/p>
“梁惠王曰章”(《梁惠王五》)也是如此,梁惠王在先后為齊、秦、楚所敗,大兒子戰(zhàn)死的情況下,感到莫大的恥辱,他向孟子問策,希望能振興魏國,一雪前恥。此處,孟子還是直言其觀點,他向梁惠王講了當前應采取的措施,即“施仁政于民”。隨后又點出魏如“施仁政于民”則“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以及齊楚秦諸國不施仁政,“奪其民時”的惡果,一正一反,兩相對比,使惠王清楚地意識到倘“施仁政于民”,則“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孟子在游說或論辯時,難免遇到對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難以回答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孟子會迅速轉(zhuǎn)換話題,以確保游說或論辯的成功。此即移花接木法。
如“齊桓晉文之事章”(《梁惠王上七》),一開篇,齊宣王就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此句意思是: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跡,您能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此問是有原因的,因他處于齊國的強盛之時,一心想以武力征服中原,稱霸天下,所以想讓孟子給他講講齊桓公、晉文公這兩大春秋之霸稱霸天下的事跡。而眾所周知,孟子是主張“王道”,反對“霸道”的。雙方的觀點可謂尖銳對立,如果孟子此時直言不愿談,雙方必然不歡而散,那么勸宣王“棄霸道、圖王業(yè)”的游說也隨之會失敗。孟子深知這一點,旋之以“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作答。也就是說:孔子的弟子們沒有誰提到過齊桓、晉文的事情,所以后代就沒有流傳下來,當然,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您一定要我說的話,我就說說以仁德的力量一天下的“王道”吧。其實,孟子所言非實,他曾經(jīng)自述:“……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理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浩淞x則丘竊取之矣?!保ā峨x婁下二十一》)從中可知,他和孔子都熟知齊桓、晉文之事。孟子之所以推說不知,就是為了避免正面交鋒,緩和談話的緊張氣氛,從而巧妙地把話題以“霸道”轉(zhuǎn)入“王道”,以確保游說的順利進行,直至成功。
“莊暴見孟子章”(《梁惠王下一》)也是如此,孟子見齊王:“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的話一出口,齊王就“變乎色”,很尷尬,不得不聲稱:“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笨梢姰敃r談話的氣氛有多不融洽。如果孟子順著齊王的話題去談“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的雅俗高下,談話的氣氛必然更為緊張,勸說齊王“行仁政”的目的就無法達到,所以孟子適時地轉(zhuǎn)換了話題:“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以此來緩和氣氛,并且將話題由音樂引入政治領(lǐng)域,為游說成功做好了鋪墊。
“孟子見惠王章”(《梁惠王上一》)等章節(jié)也都體現(xiàn)了此法。
彀,即圈套之意,所以設(shè)彀法即預設(shè)機巧,引人進入圈套的方法。其往往表現(xiàn)為:遠處著眼,迂回前進,有收有放,先縱后擒,最終折服對方。
如“有為神農(nóng)之言許行章”(《滕文公上四》),孟子在一開始并不急于駁斥農(nóng)學家,“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觀點,而是先就許行之衣食起居向陳相一連提了八個問題: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薄稗晒冢俊痹唬骸肮谒??!薄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薄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薄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
這八問看似和反駁對方觀點毫不相干,但其實已誘使陳相上鉤,并且一步步向圈套靠近,因為從兩人的一番問答中,已確認了許行的帽子、鍋以及農(nóng)具都非自給,而是與各種工匠交換而得這一事實。緊接著孟子又問陳相為何許行要如此不怕麻煩地和各種工匠做交換,陳相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此時,陳相不知不覺間已落入彀中,因為既然許行實在不可能一邊耕種一邊做各種工匠的事,那么君王又怎可能一邊耕種一邊治理國家呢?至此,農(nóng)學家的觀點不攻自破。
“寡人愿安承教章(《梁惠王上四》)”等章節(jié)均采用了此法。
譬喻法,即比喻法。孟子善用比喻,對此,東漢趙岐在其《孟子題辭》中稱贊道:“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睋?jù)今人統(tǒng)計,《孟子》一書中各類比喻竟達159個。所以,比喻是孟子論辯的一大特色。
在“齊桓晉文之事章”中,以“緣木求魚”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想以“霸道”統(tǒng)一天下的不可能性;以“為長者折枝”來形容事情的輕而易舉,以“挾泰山以超北?!眮碚f明事情的困難,合在一起,指出對齊宣王來說行仁義并不困難,而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齊宣王的不行仁義是“不為”而不是“不能”。此外,他譴責惠王的施政是“率獸食人”(《梁惠王上四》),把百姓盼望賢君出現(xiàn)喻為 “大旱之望云霓”(《梁惠王下十一》),用“水之就下”(《梁惠王上六》)的屬性比喻民眾歸仁的必然趨勢。這些貼切而精妙的比喻不僅使行文形象生動,以少勝多,而且由于喻義多藏,語近旨遠,往往能發(fā)人深省,受到啟迪。
《孟子》中還有一些比喻,由于具有了簡單的情節(jié),所以便上升到了比喻的高級形式——寓言。如“梁惠王曰章”(《梁惠王上三》)中的“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通過此喻,孟子委婉地告誡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諸如此類的比喻還有 “日攘一雞”(《滕文公下八》)、“齊人有一妻一妾”(《離婁下二十三》)等等。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孟子能夠靈活地運用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設(shè)彀法、譬喻法,所以才能做到善辯。當然,這些論證方法也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和借鑒。
[1]孟子.孟子[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31.文中所引孟子文章皆出于此,不再一一加注.
[2]章培恒.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