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 杰
用公益活動“吸”住優(yōu)質讀者
——以《千山晚報》相關活動為例
□ 文/鄭 杰
傳統(tǒng)媒體要想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繼續(xù)生存發(fā)展,堅守自己的優(yōu)勢特長很關鍵。本文作者認為,扛起公益大旗,再借力新媒體平臺優(yōu)勢擴大影響,仍是報紙維持品牌形象、提升競爭力的不錯選擇。
公益活動 千山晚報 公益報道 紙媒
2011年秋,鞍山大白菜豐收,價格比上一年低了一半,但因市場供應充足,仍有許多菜農因菜賣不出去而發(fā)愁,有的因為賣菜所得不抵人工成本,索性任其爛在地里?!肚酵韴蟆仿?lián)合鐵東區(qū)工商聯(lián)向各企業(yè)發(fā)出倡議,伸手幫助菜農賣菜。
在《千山晚報》強勢策劃下,連續(xù)一周時間,鞍山各城區(qū)的愛心民企、個體老板及愛心人士,購買了近10萬公斤“愛心白菜”,并由晚報出面贈送給了四城區(qū)2000多戶貧困居民。這次公益活動既幫助菜農解決了實際困難,又給城區(qū)貧困居民送去了溫暖,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贊許。
二十年來,《千山晚報》每年都要做幾十項公益活動,由此聚集了可觀的人氣,有效地提升了影響力,彰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目前媒體有些新聞線索仍靠讀者提供,而求助類的線索則占了有效線索的大部分。求助類的線索最考驗的就是媒體的責任感,多承擔社會責任,多為需要救助的百姓解決實際難題,才是媒體對社會做出的最好貢獻,而做公益活動,正是幫助百姓排憂解難的最好方式,是媒體責任感的具體化。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每逢大事敢擔當,早已成為了《千山晚報》編采人員的習慣動作。鞍山的讀者也早已習慣了晚報這種風格,每遇重大事件,會第一時間翻開晚報,每遇到晚報組織的公益活動,讀者會第一時間表示要積極參與。抗擊非典、關注汶川大地震、聚焦罕見暴風雪、應對岫巖洪澇災害……關于這些重大事件引發(fā)的公益活動,晚報總是報道得最詳細,策劃得最及時,讓《千山晚報》與鋼都的父老兄弟因為一次次的愛心公益活動而緊緊相依在一起,攜手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媒體適時地推出百姓喜歡的諸如“助貧”“感恩”“溫情”和“安全”等主題鮮明的公益活動,受眾樂意參與其中并以此為樂。反過來,只有不斷地擴大公益活動的參與群體,拓展公益活動的深度與廣度,才能讓媒體的公益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011年,在鞍山做生意的文雪梅到貴州省甕安縣探親,意外發(fā)現(xiàn)那里的貧困山區(qū)孩子衣服都是破的,回鞍山后她便組織親朋好友捐了許多衣服?!肚酵韴蟆穼λ膼坌男袆幼隽藞蟮溃又阋詧笊绲拿x組織策劃了“捐一件衣服 寄一份溫暖”公益活動。幾天后,滿含鞍山市民真情的37箱衣服寄到甕安縣。
2001年,《為籌大學費用 他要賣血》的報道把鞍山三中當年的畢業(yè)生陳雷帶進了讀者視線。報道見諸報端后,幾天內陳雷便收到捐款1.9萬元。隨后,《千山晚報》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主動與市慈善總會聯(lián)系,多輪協(xié)商溝通后,于當月與市慈善總會攜手,正式啟動救助寒門學子計劃,當年就幫助18名貧困學生走進大學校門。
第二年,市民政局又與《千山晚報》聯(lián)手,“福彩·晚報助學基金”正式啟動。10萬元啟動資金先期注入,并立即投入使用。此后每一年,《千山晚報》都會匯集愛心,把一些寒門學子送進大學。
公益活動如何利用借助新媒體這一強勁“東風”,使傳播渠道更豐富,傳播速度更快,受眾面更廣,影響力更大,從而實現(xiàn)社會效益最大化?
2012年,《千山晚報》推出《拾荒夫婦揀倆棄嬰當寶養(yǎng)》系列報道。趙玉斌夫婦是安徽人,來鞍山近20年。兩人一直靠收廢品為生,家里有個患嚴重腦癱的女兒,生活十分艱難,可他們卻把先后撿來的一男一女兩個棄嬰當作親生骨肉一樣撫養(yǎng)。
報道見報后,為擴大影響,《千山晚報》還利用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許多人在微博里留言,更多人開始轉發(fā)。多媒體的報道引起央視的關注,這對樸實善良的夫婦的事跡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等欄目滾動播出,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線。
此后,社會各界齊心協(xié)力,趙玉斌夫妻收養(yǎng)的殘疾兒子大強得到繼續(xù)治療,并找一份新工作,女兒月月也背上書包走進了幼兒園。
(作者單位:鞍山日報社)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