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亭
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馬鞍的制作工藝特點
◎許 亭
為了充分發(fā)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和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作用,充分發(fā)揚和挖掘游牧文化、鞍馬文化的作用已經(jīng)成為當代蒙古族人的普遍共識。
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 馬鞍 制作工藝
“馬背民族”是蒙古民族素有的譽稱,因而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馬鞍通常是用馬肚帶固定在馬背上類似于駝峰的坐具。并且衛(wèi)拉特蒙古族人民喜歡裝飾其引以為傲的馬鞍具。馬鞍的選材極其講究,一般就近取材,因為衛(wèi)拉特蒙古族的生活取自于自然,又用之于自然,認為天即是神;且馬鞍的造型美觀,衛(wèi)拉特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喜歡把大自然美好的具象的東西抽象化,世代運用到生活中。因此我們有必要去研究和提取馬鞍精湛的制作技藝,為我們以后的生活積累經(jīng)驗。
畜牧業(yè)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來源。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住,過著游牧的生活,經(jīng)常到處轉場。起初人們?yōu)榱蓑T乘的舒適,只是在馬背上放置一個簡單的褥墊。這即是最初的馬鞍具中馬鞍的雛形。之后為了使馬不隨意跑掉,并且控制馬的速度和方向,故用馬轡頭將馬頭系上。馬轡頭的作用是拉馬和拴馬。與馬轡頭配套的是馬籠頭,而其是用就近取材的熟牛皮制作而成。起初這些簡易的褥墊和馬籠頭作為簡單的馬鞍具,但人在騎乘一段時間后便會感覺到不適應,甚至疲憊。這時候,馬鞍具也就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
在草原游牧民族心目中,馬是他們得心應手的工具,也是戰(zhàn)爭中生死與共的戰(zhàn)友,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伙伴。而裝飾美化自己的馬鞍具也是體現(xiàn)了對于馬的這種感情上。馬鞍具是由馬具和鞍具組成。有馬鞍、馬鐙、馬鞭、鞍韂、鐙座、肚帶、前后鞧等。馬鞍具中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馬鞍。馬鞍的經(jīng)歷也是由簡到繁。馬鞍是由蒙古族人民居住地周圍的樹木決定的,一般是由柳木、樺木制作而成。把結實耐用的柳木或樺木取之,經(jīng)過曬等工序,最后打磨成馬鞍所需要的凹凸型。最初鞍體很簡單,來自于坐墊,前后沒有適合人的鞍鞒。之后,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人的實踐生活,在簡易鞍體上綁前后肚帶和前后鞧,能夠把馬鞍固定在馬背上,使人騎乘舒適和馬的舒服。為了適應地域的需要,因為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域多是山脈高原,并不是平原,所以為了保證騎乘者的安全,防止騎乘者身體的前后滑動,馬鞍演變成前后鞍鞒垂直,即為兩鞒垂直鞍。
單純的作為實用功能的馬鞍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游牧民族表達對馬的感情,這時候,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人民喜歡在馬鞍的前后鞍鞒裝飾出精美的圖案,而且喜歡用銀質的材料。馬鞍的發(fā)展又一大進步是后鞍鞒為了適應人的舒適度做了相應的傾斜,繼而出現(xiàn)了生活馬鞍即前后鞍鞒比較平緩。馬鞍做工精美,裝飾華麗,分類多種多樣,有坐鞍、馱鞍、喜鞍和車鞍。并且馬鞍的材質多樣,如鎏金馬鞍、景泰藍馬鞍、漆器馬鞍等。
對于蒙古馬鞍的長處,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韃事略》中,就有精辟的論述:“其鞍轡輕簡,以使馳騁,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豎而后平,折旋而膊不傷;鐙圓,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闊,故靴易入。綴鐙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斷爛,闊才逾一寸,長不逮四總,故立馬轉身至順?!?/p>
如今馬鞍具的制造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馬鞍的組成部分又有前鞍橋、后鞍橋、前鞍翅、后鞍翅、鞍座和鞍棱。一副好的馬鞍是由兩塊凸形的鞍板和兩塊凹形的鞍鞒組成。在這四塊木板粘合時,要注意角度、注意弧度這些問題。而對于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的手工匠人來說,這種技藝的完成完全靠的是多年的經(jīng)驗和眼力、技藝。
把制作好的馬鞍雛形放在窯里熏干其水分,這樣做出的馬鞍才會耐用結實、使用長久。之后便可在鞍鞒、鞍板上打孔,方便安裝其他的部件,一般從前往后是稍繩、前鞧、前肚帶、后肚帶、后稍繩和后鞧等。打孔完畢之后,便可用膩子刷油漆,一般刷兩到三次,每次晾三天,等其干凈光滑,假如還有粗糙的地方,便用砂紙打磨干凈。之后便是染色,染色一般是紅色,體現(xiàn)積極熱情。染色和油漆是最后的一道工藝。這時候一副裸馬鞍制作成型,還要在其上面包上動物的皮子,在馬鞍的下面要墊上屜子和鞍墊,為了吸馬的汗和馬的舒適。這是游牧民族大智慧的體現(xiàn),是實用性和裝飾性的體現(xiàn)。
對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來說,馬鞍不僅僅是騎馬的必備之物,而且也是騎手和馬重要的裝飾物。有著久遠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tǒng),馬鞍的制作和裝飾當之無愧。馬鞍的前后鞍鞒都有各種裝飾,或繪制圖案,或鑲嵌貝雕、骨雕,還有鞍鞒、軟墊、鞍韂、鞍花等處均飾以邊緣紋樣或角隅紋樣。鞍花多用銀或者銅制作,軟墊鞍韂多用刺繡。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族的馬鞍具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值得我們所有人去體味和學習!
[1]徐英,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2006 年
[2] 阿木爾巴圖,蒙古族圖案[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 2005 年
[3] 鄂?蘇日臺,蒙古族美術史[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爾,1997 年
[4] 邵清隆,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J],實踐,2004、10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