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櫻
影片《霧都孤兒》中人物形象的解析
◎楊 櫻
影片《霧都孤兒》改編自19世紀英國著名現(xiàn)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作品講述19世紀30年代的霧都倫敦中一名孤兒的苦難童年經歷,影片著力還原原著小說的社會背景及精神面貌,刻畫了一系列中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塑造了諸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本文擷取影片中三名典型人物加以分析,以期為觀眾及原著作者能更好地欣賞這部作品略盡綿力。
《霧都孤兒》 人物形象 善良 邪惡
歐洲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的影片《霧都孤兒》改編自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影片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孤兒奧利佛悲慘的身世及遭遇,奧利佛一出生,母親便撒手人寰,由于沒人知道其身份,奧利弗從此成為一名孤兒,被當地教會收養(yǎng),在孤兒院長大,每日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奧利弗因為不會阿諛奉承飽受不平等的待遇,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飽受壓迫,后來奧利弗被棺材鋪老板相中,以五英鎊買去當學徒,奧利弗在學徒生涯經歷了難以言喻的苦難與艱辛,被年長學徒欺負,遭到老板虐待,不堪受辱的奧利弗含恨逃離了棺材鋪老板家,步行幾十公里到達倫敦,希望能在這個繁華的都市開展新的生活,不料才到倫敦卻誤入賊窩,以費金為首的盜賊慣將孩子訓練成為扒手,以供其驅使。奧利弗跟隨盜竊伙伴上街時被警察誤認作偷竊了紳士布朗洛的手絹而遭到逮捕,目擊證人證實他的無辜才被釋放,被釋放的奧利弗因病重昏迷不醒,紳士布朗洛見他長相酷似已故友人的妻子,便將其收留在家治病,奧利弗在布朗洛家治病期間感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愛與溫暖,但好景不長,盜賊頭目費金指使手下南希和塞克斯重新將奧利弗綁回賊窩,好心的布朗洛先生回家發(fā)現(xiàn)奧利弗不見了,誤以為他攜款潛逃,對其感到很失望,而被綁回賊窩的奧利弗在費金的威逼利誘下道出布朗洛家的境況,并被盜賊團伙脅迫去搶劫,奧利弗成功阻止了搶劫行動,卻不幸被冷槍擊中,盜賊伙人意將奧利弗除掉以絕后患,但良知未泯的女盜賊南希試圖保護奧利弗,南希與布朗洛先生取得聯(lián)系,希望他能幫助無辜的奧利弗逃離魔窟,豈料南希的行動被盜賊頭目費金所察覺,南希被自己的男友塞克斯殘忍地殺掉,警察展開抓捕行動,塞克斯在逃亡中不慎喪命,費金也鋃鐺入獄,奧利弗被父親生前的好友布朗洛先生收養(yǎng),結束了苦難的童年生活。
1.善良與忠厚的化身——奧利弗
奧利弗是影片《霧都孤兒》中的主人公,他一出生便失去母親,成為孤兒,淪落在倫敦社會的最底層,從小飽受磨難,在底層社會苦苦掙扎,先是在孤兒院中終日忍受著饑餓與艱辛勞作,后在棺材鋪里當學徒,飽受欺負和虐待,他不堪忍受侮辱逃離棺材鋪,徒步來到倫敦,又不幸誤入賊窩,盜賊試圖將他訓練成為扒手,以成為任意驅使的工具,但奧利佛秉承著執(zhí)著和干凈的靈魂,在盜賊的威逼利誘下始終不屈不撓,堅守著自身善良與忠厚的品質,從未做出違背良知的事情。正是奧利弗善良與忠厚的品質,使他在歷經苦難的過程中,始終不乏正義與善良的眷顧,總能適時得到意外的救助,他稚嫩的臉上閃著淚光令法官為之動容,將他從監(jiān)管人手中解救出來,他在奔向倫敦的途中生命垂危被好心老太太收留照顧,他的無辜和善良感動了紳士布朗洛先生,被布朗洛救出虎口并收養(yǎng),從此結束苦難不幸的命運,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善良的奧利弗對于曾迫害自己的惡人仍心存同情、憐憫,而不是怨恨,當十惡不赦的賊窩頭目費金即將被處于絞刑,奧利弗前去探監(jiān),為費金祈禱,請求上帝能饒恕這個不幸的人,可見奧利弗的善良品質。在原著作者狄更斯筆下所描繪的19世紀,孤兒出生于苦難之中,成長在充滿罪惡與黑暗的世界里,淪落為乞丐、盜賊,成為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其命運多是凄慘且極具悲劇性的,奧利弗的苦難經歷正是當時英國社會貧苦兒童悲慘命運的代表。但像奧利弗那樣,心中始終秉承著純潔、善良、忠厚的品質,身處黑暗與罪惡之中卻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終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的孤兒在當時社會里卻是極其少見的,奧利弗巧遇父親生前好友布朗洛紳士,被其救助,從此扭轉不幸命運的經歷在當時社會更顯離奇。主人公奧利弗在坎坷的苦難命運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強意志,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晶瑩品質,在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的世情冷暖的對比下更顯得光彩奪目,觀之令人不禁被奧利弗的勇敢、善良、忠厚所折服。原著作者狄更斯借由奧利弗這一人物形象,彰顯苦難是美德的試金石,人們只有歷經種種磨難仍能秉承善良與忠厚品質,不在苦難中墮落,才能夠最終獲取到幸福生活。導演波蘭斯基忠實原著,在影片中宣揚苦難與正義這一主題,他認為奧利弗是一個在艱難條件中得以生存的幸存者,而使奧利弗得以幸存的正是他善良與忠厚的可貴品質。影片中奧利弗的扮演者是年僅10歲的小演員巴尼?克拉克,他清秀俊朗的外形,憂郁的眼神,瘦小的身體極其惹人憐愛,他超高的領悟力和精湛的表演令觀眾記住并喜愛奧利弗這一人物形象。
2.兇狠貪婪的教唆犯——費金
影片《霧都孤兒》中再現(xiàn)了19世紀英國濟貧制度下社會的黑暗與虛偽,以及底層小人物的苦難命運,充斥著善與惡、仁愛與暴虐的對立。如果說,奧利弗、南希、布朗洛、老婦人等人物形象是善的代名詞,那么費金、塞克斯、棺材鋪伙計、教區(qū)干事等人便是典型的惡人形象。其中,身為賊窩頭目的費金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他極其兇狠貪婪,將流浪兒童訓練成為扒手,教唆他們犯罪,以供己驅使,滿足自己的私欲。他的出場便奠定了自身典型的惡人形象基調:枯瘦如柴,身穿油光可鑒的長衫,頭上頂著一大團亂蓬蓬的紅發(fā),手握烤叉,一臉兇相,呲牙裂嘴地奸笑著。他善用心計,狡詐陰險,是倫敦盜賊團伙進行一切罪惡活動的主謀,他控制著許多流浪兒童,給孩子們傳授偷盜技巧,利用孩子的無知,教唆他們行竊犯罪,自己則坐地分贓。如同他訓練其他孩子那樣,費金不遺余力地給單純善良的奧利弗傳授盜竊技巧,然而奧利弗始終堅守著自身善良與忠厚的品質,面對費金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沒有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奧利弗在街上被警察誤以為是盜竊犯而抓起來后,費金怒氣沖沖、大發(fā)雷霆,對其他的孩子拳腳相加,奧利佛被布朗洛先生收留后,費金擔心奧利弗會泄露秘密,又煞費苦心地指使手下塞克斯和南希將奧利弗捉回賊窩,并采取利誘、威脅、灌輸等等諸多手段,試圖將奧利弗拉上賊船,真正為己所用,摧毀奧利弗對美好新生活的憧憬,當奧利佛不為所動時,則對其拳腳相向。當費金察覺出南希對奧利弗的惻隱之心后,派手下暗中監(jiān)視南希,發(fā)現(xiàn)南希聯(lián)系布朗洛先生,設法營救奧利弗時,費金耍弄陰謀手段,使南希被殘忍地殺害。費金還是一個貪婪的守財奴,他教唆兒童行竊,自己則坐享其成,他偷偷拿出自己私藏的小金庫欣賞,看到奧利弗睡眼惺忪地盯著他時,他十分抓狂,操起武器沖上去質問并威脅奧利弗,這一幕將費金兇惡貪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直至被抓,臨死之前,費金仍沒有絲毫悔過之心,仍在幻想著讓前來探望他的奧利弗救他出去。誠然,作為影片中惡勢力的代表人物,費金可謂惡貫滿盈,他是教唆罪犯的賊窩頭目,是兇狠貪婪的惡魔,他設計謀害奧利弗以及幫助奧利弗逃離的手下南希,他的典型性反映了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敗現(xiàn)實,原著作者狄更斯借由費金這個人物形象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黑暗與罪惡的本質,而費金最后被捕,處以絞刑這一下場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影片中費金的扮演者是著名老牌電影明星本?金斯利,演員入木三分的演繹使這一人物形象極具感染力及爆發(fā)力。
3.良知未泯的女賊——南希
南希這個人物形象是影片《霧都孤兒》中最具特色的,充斥著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意義,她與奧利弗有著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經歷,卻沒有奧利弗那樣的幸運與勇氣,她的命運是當時社會下底層孤兒命運的典型代表,南希的行為及心路歷程深刻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下底層人們的悲苦狀況,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悲慘結局是對19世紀英國人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有力控訴。南希身世悲慘,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小在賊窩中長大,未滿5歲便開始被費金威脅指使干起偷竊行當,一有不從即受到皮肉之苦,南希在淤泥般的環(huán)境中磨難了十年,成了賊窩中的主力之一,是費金一類社會渣滓的幫兇,為虎作倀,過著賊人的卑賤生活,混跡于倫敦街頭和各種骯臟的場所,幫助費金打探消息,將奧利弗重新綁回賊窩,這一切皆因她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致,作為一個當時社會底層的孤兒,她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盡管她痛恨費金,痛恨自己身為賊人的身份,但為了生存她只能選擇默默忍受。她進入賊窩以后,也沒有奧利弗那樣的運氣,能遇到可以幫助她脫離賊窩的人,她希翼著能夠擺脫罪惡,卻十分無助,最后只能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奧利弗這個男孩身上,希望奧利弗能擁有自己無法擁有的幸福。盡管她的生活充斥著黑暗與罪惡,但她的良心并未由此泯滅,她亦沒有在罪惡的環(huán)境下徹底墮落,奧利弗的純靜與善良喚醒了她未泯的良知,她同情奧利弗,待他如同親人,對這個孩子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危急關頭不惜對抗賊首及情人以保全奧利弗的安全,她為自己幫助費金綁回奧利弗的行為感到深深懊悔,她決意不惜一切代價幫助奧利弗擺脫賊窩,為了維護正義勇于對抗邪惡,她冒險與布朗洛先生取得聯(lián)系,商議解救奧利弗的辦法,當她的行蹤被盜賊發(fā)現(xiàn)后,不幸遭到殘忍地殺害。南希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作為代價拯救了一個孩子的命運,用鮮血洗滌了之前所有的罪惡,以純潔高尚的靈魂喚醒了正義,她的死引來警察的關注,警察隨即展開抓捕行動,賊窩就此被一舉殲滅,邪惡最終走向滅亡,她的死使得她的精神得以升華,她未泯的人性彰顯她熠熠生輝的品質。南希的不幸引來無數觀眾的扼腕嘆息,然而縱觀影片,她的不幸?guī)е环N時代特色的宿命,她的身世及社會環(huán)境使她無可選擇地淪為竊賊,她與生俱來的劣等級意識使她沒有逃離罪惡追求新生活的勇氣,在對待愛情上,她也缺乏理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她單純簡單的思想使她對費金的奸詐和塞克斯的殘忍視而不見,她重情重義,盡管痛恨費金將他騙至偷竊的行當,但卻拒絕向布朗洛先生供出費金,盡管她不滿情人塞克斯的所為,卻離不開他,為了他自甘墮落與賊為伍,掙扎著要忠實于愛人卻最終被愛人殘忍殺害。原著作者狄更斯借由南希這樣一個浸沒在邪惡之中,仍然保持未泯的良心的人物形象贊頌了人們天性中的善良與純真,揭示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及資本主義社會虛偽的本質。
[1]李宇容,解讀狄更斯小說人物創(chuàng)造的特點,《麗水學院學報》,2005年
[2]鄒仁民(譯),1992,《霧都孤兒》,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3]常耀信,英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文華學院外語學部)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