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試論荀子的“君子之辯”
◎王雪梅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被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君子的言行可具有安邦定國,或教化民眾的作用。本文論述荀子“君子之辯”,意在進一步了解君子的內(nèi)涵及其作用。
荀子 君子 教化 辯說
荀子主要生活于戰(zhàn)國末期,晚年主要著書立說,批判地吸收了各家學(xué)說,力圖對各家學(xué)術(shù)進行總結(jié),努力探求思維規(guī)律和論辯藝術(shù),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論。
荀子在他的論著中多次提到了君子必辯的主張,指出君子必辯的重要性,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首先,君子必辯是社會賦予的責(zé)任。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君,兵革不休,詐并起”(《戰(zhàn)國策》)的亂世,是一個在“今圣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型以禁之,故辯說也”《正名》的時代,圣王不在世了,天下混亂,奸言四起,君子沒有權(quán)勢統(tǒng)治人民,沒有刑罰約束人民,所以只能靠辯說來教化人民。
其次,君子自身的修養(yǎng)所具備的條件。君子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廣泛使用,經(jīng)孔子詮釋后,具有了理想化人格。而荀子認為:“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治役也?!保ā陡粐罚┘淳佑懈哔F的身份地位,有淵博的知識和治國之能,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可以自身德行來教化民眾,提出了君子在教化民眾方面的重要作用。君子“辭讓之節(jié)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辭,襖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xué)心聽,以工心辯;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部賂貴者之權(quán)執(zhí),不利傳辟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吐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君子之辯說也”。
荀子認為,要具備謙讓的品德,不說奇談怪論;用公心講道理,不被眾人的誹謗和夸獎所動搖,不用誘人的言辭去迷惑別人的耳目,不為富貴者的權(quán)勢所收買,這就能守正道而沒有二心,重視公正言論而輕視爭吵。
荀子還指出:“君子寬而不慢,廉而不刻,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而不從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致?!避髯油瞥缇拥娘L(fēng)度應(yīng)該寬厚而松弛,鋒芒而不傷人,善辯而不爭斗,明察而不苛刻,岸然而不盛氣凌人,堅強而不粗暴,溫柔而不隨波逐流。
君子有這樣的高尚的道德,君子之辯才能正確引導(dǎo)民眾,教化民眾,教導(dǎo)民眾積極向善??梢?,荀子認為君子可以教化普通民眾,并使之成為君子。
再次,人性的惡和認識上的缺陷,必須通過君子教化才能改變。荀子在《性惡》篇指出“人之性惡,其善偽業(yè)”,意思是說,人性本是惡的,但通過教育學(xué)習(xí)也能使人心向善。誰來教育呢?只有君子。因為只有君子具有“仁義禮智信”的品德?!熬硬W(xué)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君子“能化行,能起偽”(《性惡》),能改造人的本性。所以,荀子認為改造人性惡的任務(wù)只有君子才能完成。
荀子在《解蔽》篇里認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音于大理?!比藗冊谡J識上易患片面性的毛病,由于人們認識不全面,受到蒙蔽,就會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產(chǎn)生許多惡果。所以,荀子指出,只有君子能“知心術(shù)之患”,能“兼乘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即只有君子才能清楚地知道人們思想方法上的通病,能夠把萬物都排列出來,并在中間建立一個正確的標(biāo)準,因此,各種事物本身就不會互相掩蓋某一側(cè)面而搞亂了事物本身的調(diào)理次序。由此可知,荀子認為君子的教化可以使人們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教給人們?nèi)嬲J識事物的方法。
又次,奸言的盛行,也需要君子加以駁斥和引導(dǎo)。在《非相》篇中,荀子指出:“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儀,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法先王,順禮儀,覺學(xué)者,然而不好嚴,不樂言,則必非誠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p>
荀子“君子必辯”的主張,將君子言論提高到與社會政治作用相等同的地位,并認為君子的言論重于金石珠玉。荀子大力肯定了君子之辯的社會政治作用,是對孔子“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
士君子之辯為何具有如此巨大作用呢?因為它既符合于道,也符合于仁。
言辭應(yīng)當(dāng)合于辯說的需要,辯說應(yīng)當(dāng)合于人內(nèi)心的意圖,內(nèi)心意圖要符合道。君子之辯是“先慮之,早謀之,斯須之言而是聽,文而至實,博而當(dāng)正,是士君子之辯也”。那種預(yù)先考慮,及早謀劃,話雖說得不多,卻能使人明白,條理清楚并且符合實際,知識淵博并能歸于正道的言論,就是士君子的辯論。荀子在此指出了君子之辯是合于道的,是正統(tǒng)的。
君子之辯還是“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dāng)其辭,以務(wù)白其志義者也”(《正名》)。意思是說,君子的言論深刻而精確,中肯而有條理,表面千差萬別而道理是一貫的。選擇正確的名稱,運用恰當(dāng)?shù)霓o句來努力表現(xiàn)思想,因而能正確引導(dǎo)人們的思想。
荀子在《非相》中指出:“小人辯言險,君子辯言人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吶也,言而仁之中也,則好言者上也,部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币馑际钦f,小人辯說是邪惡的,君子辯說是仁義的。如果說的話符合仁,那么善辯的人就是高尚的,不善辯的人就是低下的??梢?,說話符合仁義的意義何等重大。荀子認為只要言談符合仁義,就是好的言論。
總之,君子的言論應(yīng)符合仁義,言辭優(yōu)雅得體,要積極辯說,在穩(wěn)定社會、教化民眾、批駁奸言等方面發(fā)揮作用。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xué) )
(責(zé)任編輯: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