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當代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病在寧夏銀川去世,享年78歲。就如他詩中所寫:“昆侖一出海天寬,萬里風云任往還。莫道緩時平如鏡,微波深處隱狂瀾?!彼倪@段人間旅程有暗潮涌動,有跌宕起伏,有波瀾壯闊,有長風萬里,他說:“命運是無可選擇的,我不討厭戲劇性的人生,我的人生特別有傳奇性,就像我寫過的,這些東西都超乎想象,是非?;恼Q的。”
張賢亮1936年出生在南京的大富之家,童年是在上海一座花園洋房里度過的,祖父是外交官,父親畢業(yè)于哈佛商學院,開過工廠,做過證券交易,母親燕京大學畢業(yè),他是張家唯一的男孩。一場巨大的社會革命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也把這位“少爺”投入到社會的大潮中。1957年 21歲的張賢亮因發(fā)表了一首《大風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銀川郊區(qū)的西湖農(nóng)場勞動。
從青春少年到滄桑中年,20多年間張賢亮在勞改隊、農(nóng)場和牛棚里輾轉(zhuǎn),九死一生,人身的不自由并不能羈絆思想的自由,1979年在連續(xù)發(fā)表三篇小說之后,張賢亮聲名鵲起,那一年他平了反。進入80年代,身心自由的他開始了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綠化樹》《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影響了一代人,被譯成3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fā)行。根據(jù)他作品改編的電影《牧馬人》《黑炮事件》《肖爾布拉克》也都風靡一時。他把剛從思想苦難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代人不敢說的話用小說表達出來,那些精心構架的故事述說了人們最痛苦的記憶截面,不是悲觀的控訴而是給反思涂上一抹明亮的色調(diào),“我把那時候的艱難歲月,把那時中華民族接近于崩潰邊緣的狀態(tài),在作品里表現(xiàn)出來,為的就是不讓那段歲月再重演?!?/p>
張賢亮的成就不僅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賀蘭山下,他打造了一個西部光影世界。1961年,張賢亮到距銀川20公里的鎮(zhèn)北堡集市買鹽時,偶然發(fā)現(xiàn)荒灘上的兩座古堡廢墟有特殊的視覺形象。30年后他下海創(chuàng)業(yè),把這個荒涼之地打造成中國西部題材和古代題材電影電視的外景拍攝地。《紅高粱》《大話西游》《新龍門客?!贰稏|邪西毒》等50多部電影都誕生在這里。如今這一國家5A級景區(qū)成了寧夏最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張賢亮總結道:“在毫無風景可言的‘一片荒涼兩座廢墟上,將其變成獨樹一幟的旅游景區(qū),里面的秘訣就是‘文學。”
當被問及“人生最大的回報”,張賢亮回答道:“求之不得,得之不求?!卑肷嚯y,半生聞達,或許不刻意的人生才會有最多的驚喜。他的一生折射了中國的一段歷史,他的西部傳奇已然落幕,但他的作品或許能夠踏入不朽的時光寶盒,他的光影世界也會將他的傳奇流傳下去。
■熱議銳評:從經(jīng)典作家,到成功商人,張賢亮的跨界變身,曾經(jīng)被賦予太多解讀。其實,這又何必呢。既為張賢亮,又何曾被那些莫名其妙的禁錮所限制呢?既然那段灰色的年月,都可以大聲去諷刺、去詛咒,頭頂“經(jīng)典作家”之名,當然也可以經(jīng)商謀利了。其實,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才是最張賢亮的活法。(然玉《羊城晚報》)
■話題拓展:傳奇人生;文學的價值;遵從內(nèi)心的活法……
(資料來源:《北京晚報》《羊城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