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摘要:小學階段是接受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語文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占據(jù)很重要的位置,學好語文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出發(fā)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提高教學效率等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78-01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系統(tǒng)都在大力抓學生素質的提升。不錯,教育以人為本,人口素質的發(fā)展和提升始終成為黨和國家前途之所望、民族命運之所需,但很多教師卻以此為借口,片面認為現(xiàn)代教育只重視素質發(fā)展而忽視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此導致了教學質量大幅下滑,而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下滑程度更是驚人、更為突出。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教育同仁們除了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外,還應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數(shù)學教學質量呢?筆者根據(jù)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學理念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比較注重課本知識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無法充分融入到學習中來,只能被動接受,這就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下降。為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指導者與促進者,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上都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深入鉆研文本
新課程倡導開發(fā)和利用教學資源,發(fā)揮語文教科書的作用,要在書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重視語文訓練,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并重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文本是教學的依據(jù),文本的選擇是經(jīng)過專家研究所定,更是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指導下而成的。研究好文本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最佳策略,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首要問題。我們作為教師要開發(fā)和利用教材文本,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深入研究,吃透教材,領會作者的意圖,明確教學目標,挖掘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否則,我們的教者就會出現(xiàn)稀里糊涂地教課,更有那種“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語文學科具有其工具性,一定要抓住文本的語言特點,指導學生去很好地學習。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靈活機動地掌握 。
三、優(yōu)化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即教師教學時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進行的操作流程。傳統(tǒng)的課堂結構程序為: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小結--鞏固練習--布置作業(yè)。這一模式便于教師控制教學進程,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較多的,系統(tǒng)的知識,但運用不當,往往會出現(xiàn)"滿堂灌"的現(xiàn)象,而且,這一模式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來考慮和體現(xiàn)教學過程的,重主導輕主體,比較忽略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長期以往,勢必壓制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
教師在教學中應將著眼點從單純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思維過程上。課堂教學中得出結論顯然不是主要的,而學生思維過程才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采取有序的課堂討論等多種手段,有的放矢地挖掘學生各自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四、自主探究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學生不完全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轉而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自主獲取各方面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自學預習提綱,引導學生獨立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或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共同進行分析探討,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及時表揚參與探究活動中的學生。在這種參與性極高的學習模式中,學生逐漸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豐富教學手段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說話和閱讀能力。而對小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許多句子,成語在學生心中都是比較模糊抽象的,并且在大部分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用一塊黑板,一張嘴和一支粉筆就可以完成整個教學工作。顯然這種教學方式比較的單一枯燥,學生很難對此產(chǎn)生興趣,因此課堂的教學效率較差。所以,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還需要積極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梢赃\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如動畫,聲音,視頻和圖片等全方位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充分的調(diào)動其視覺,聽覺等感官,從而對看的畫面和聽到的內(nèi)容等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而獲得相應的語文知識,鍛煉和培養(yǎng)語文理解能力。
六、創(chuàng)新教學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來安排,一是在傳授知識上要做到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的接受知識。二是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與智力因素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對學生獲取學習上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應時常強化刺激認知手段,采用激勵的方式,經(jīng)常性、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訓練,引導學生尋找答案,讓性格各異的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知難而進的探索精神。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階段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今后開展各方面學習活動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能力,使學生成為具備綜合素質的多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