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秋
摘 ? 要:聯(lián)系當前學生價值觀念的實際狀況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以價值觀培養(yǎng)的具體內(nèi)容為基礎,結合語文學科的內(nèi)在本質特點和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將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作為學生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的一塊重要基地。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價值觀教育
一、價值觀教育的內(nèi)涵
所謂價值觀教育,就是“用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引導青少年用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看待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的作用和認識人生的意義,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懂得關注自己的靈魂,形成自己堅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養(yǎng)成自己的關愛情懷,學會過現(xiàn)代文明生活”。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符合對青少年進行正確價值標準樹立的要求,有了一種對人生意義和社會生活的正確認識,有了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深刻體驗,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個體存在于社會之中的生命的價值,堅持自己的人生信仰,有一種對客觀事物做出正確判斷之后的關愛情懷,順應時代的潮流,過一種有價值的文明生活。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價值觀教育的意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價值觀教育,無論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是對語文課程的發(fā)展,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今天的學生,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思想的影響,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了更多更高的渴求,他們追求一種成功的人生,希望自己有健全的人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有時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會對自己的前行目標感到迷茫,個體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的客觀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在這種情形下,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接受到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這體現(xiàn)出了語文課程育人的功用,與語文學科及語文學科教學的本質是一致的。在新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不再單純地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已經(jīng)得到重視。三維目標的確立,讓語文成為了真正“立人”的課程,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做到了收獲知識與完美心靈并肩前進。
三、語文閱讀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
1.人與自我關系的價值理念。人與自我的關系,可以歸根到個體人格塑造的問題上來,它強調(diào)的是個體在自我發(fā)展中的價值取向。生命個體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有正確的價值追求,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形成人對于自我的一種價值理念。我國古代講求“內(nèi)圣外王”(《莊子·天下篇》),“外王”的前提是“內(nèi)圣”,“內(nèi)圣”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修身養(yǎng)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樹立起崇高的價值理念。人對于自我的認識和追求,往往是先要建立自我認知的一個標準,然后在這個標準基礎之上,達到人生的理想價值境界。學生受社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自我的人格精神往往劍走偏鋒,崇尚自我,“兼顧”社會,過分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他們注重自己的個性,希望自我得到尊重,得到社會的認可;他們喜歡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的“自由選擇”的價值觀念,信奉“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思想,反感社會和他人給自己設定一種標準,強調(diào)“我就是我”,堅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種對“自我”的認可,固然可以讓個體建立起一種自信,擁有一種獨立人格;但對自我的過分追求,往往就把自己絕對化了,妨礙了對外界的真實感受,容易忽視外在價值利益的存在。語文閱讀教學樹立對學生價值觀進行教育的目標,可以讓學生對“自我”有一個準確的看待和認識,在自我發(fā)展的方向上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2.人與他人關系的價值理念。人與他人的關系,就是人倫的關系、群己的關系,是自我與別人交際中的關系。在古代,許多思想家就對這種關系提出了很多的觀點。儒家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親愛,相互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仁”“禮”“和”“義”“信”,是儒家學者提出的人與他人之間交往的一種準則??鬃觽惱淼赖轮械摹叭省?,用在人際交往中就是“愛人”、“泛愛眾”。用孟子的話解釋就是“仁者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墨家學派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兼愛”,墨子強調(diào)說“愛人若愛其身”(《墨子·兼愛》)。荀子提出了“群道”的理念,強調(diào)了社會中人類合群的必要性,同時對群居社會中的一些交往原則做了闡明。
3.人與社會關系的價值理念。語文教育擔負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任,其中內(nèi)容之一就是要處理好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讓自己的人生追求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能夠得到充分地實現(xiàn),把自我的人生境界與社會的發(fā)展和諧地融會到一起,體現(xiàn)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自己所在的集體,作為集體的一個成員,需要明確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在熱愛集體這個基本前提之下,應該有一種“以集體利益為重”的意識,這可以讓我們與他人的距離走得更近,也是自己實現(xiàn)理想與目標的有力支撐。
4.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理念。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古代強調(diào)比較多的一個觀點是: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變化,“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周易·文言》);同時人又要在順應自然中去改造自然,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協(xié)調(diào)好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盡人道而合天道”(王夫之《周易外傳·無妄》)。這種觀點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說,強調(diào)人與天道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說明了人與自然之間是息息相通、相輔共存、和諧發(fā)展的關系。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觀的,自然的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作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來說,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來標榜自己,更不能去破壞大自然的和諧之美。人在與自然相關的行為中,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變化和規(guī)律,尊重自然,增強與大自然的親和力。但人又是自然界中有價值判斷意識的主體,他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才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改造大自然,調(diào)解人的發(fā)展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讓自然與人的生存更加和諧。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一種關愛的思想,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同樣也要關愛自然,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吳寧亞.守望人文家園——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設計與課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P2
[2]曹明海.語文陶冶性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03.P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