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
摘 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就相當于是給他們了一把通往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讓他們自行去進行知識的探索、發(fā)掘。新課改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歷史作為一項人文學科,對于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端正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品德意義重大,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好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以便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科目學習自主性與學習積極性,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綜合素質(zhì)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興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38-01
歷史是一門以歷史時間為主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題的基礎科目,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幾部分構成,時間跨度大、知識涉及多,同時還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情感教育等目標,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能夠有效的促進師生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合作,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技進行。
一、在導入部分激趣,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在課堂導入部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很好的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的起始階段,筆者就用電視劇、電影等知識來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大家想一下,我們看過的哪些電視劇、電影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呢?我們今天就以時間為主線來理一下吧!于是同學們就一個個進行回答:有的說《封神榜》是講述商紂與西周時期的故事;有的說《東周列國》是講述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有的說《大秦帝國之縱橫》講述的是秦朝統(tǒng)一的過程;有的說《大漢天子》介紹的是漢武帝時期的故事、《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國時期的故事、還有《隋唐英雄傳》(描述隋朝和唐朝建國)、《成吉思汗》(描述蒙古國建國)、《朱元章傳奇》(描述明朝建國)、《孝莊秘史》(描述清朝建國)、《孫中山》(描述民國建國)、《解放》(描述新中國建國)……學生在一片熱烈的氛圍中進行回答、補充、討論,于是筆者趁機引導:其實電視劇反映的只是歷史知識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歷史知識等待著我去學習、去挖掘,歷史課本中有著更加精彩的人物與事件,只要大家學會了這些東西,就會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之后在授課的導入階段,教師都可以以著名的故事、人物為導入點進行講述,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容易就會被激發(fā)出來,歷史科目的教學效果也就能相應提升了。
二、在授課部分激趣,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俗話說“趁熱打鐵”,在導入部分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部分能夠有效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課堂表演、討論、師生互問、學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內(nèi)容,可以選取不同的激活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自己參與到歷史知識的搜集、整理中來。比如在教學《和平與發(fā)展》這一單元的時候,一些同學非常羨慕西方發(fā)達國家高技術,高收入,高享受,而目前我國的各項實力、人們的生活水平與一些發(fā)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有學生就產(chǎn)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就可以專門開展一個畫報專欄,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并查找資料,說明近代史資本主義興起和發(fā)展過程中的掠奪和血腥性,讓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真正原因;另外教師也要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尋找造成中國落后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到近代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外國侵略造成的,讓學生能夠明白“閉關鎖國”、“閉門造車”是不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此外教師還可以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及當前國家的國際影響與國際地位,以此來端正學生的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而不斷奮斗的信心。運用歷史眼光解釋一些現(xiàn)實問題,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加客觀、更加科學的看待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
三、在課后部分激趣,鞏固學生學習成果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到: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jù)和獨立思考,能夠?qū)v史現(xiàn)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chǎn)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可見歷史知識的學習既需要知識積累,同時也需要學生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很多老師認為歷史課上好課堂就行了,課堂結尾、課下復習對于學生的學習意義不大,其實不然,如果學生只是把歷史課當做“故事會”來進行學習,那么就無法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歷史知識還需要學生自身的感悟與吸收。所以就需要教師能夠在課后部分激趣,鞏固學生學習成果。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板報上開展“歷史上的今天”專欄,通過網(wǎng)絡、書籍等途徑獲得相關資料進行學習、鞏固;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游覽本地的歷史文化遺址,以便能夠通過實踐來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編寫劇本、組織話劇表演等形式來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知識的認識,進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綜合感知。
總之,中學時期是學生各項知識積累、融合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學習意識、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著重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與培養(yǎng),以便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認知,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為他們的學習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