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
昆明-宜良段
水晶坡:寬軌、窄軌與公路互相穿插的時空交錯
火車博物館是一座標準的法式高仿建筑,由于大家集合得早,館內(nèi)還未開張,我們只能與管理員大致交流了一下,博物館內(nèi)究竟收了些什么寶藏。稀罕的是,滇越鐵路支線個碧石寸軌鐵路曾有的三個火車頭,除兩個被北京和上海的博物館收藏外,第三個便納入在昆明火車博物館中。
不一會,大家都如約而至,兩車9人開始踏上尋找滇越鐵路的征程。滇越鐵路是中國最長的一條軌距為1米的窄軌鐵路,在中國境全長468公里,其中橋梁425座,隧道155座,車站62個(現(xiàn)已撤銷大部分),幾乎每1公里就有一座橋梁。從昆明到河口,海拔從2030米降到91米,落差22倍??缭搅藖啛釒Ц蓾穹置鞯母咴撅L氣候、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熱帶山地季風雨林濕潤氣候三大氣候帶,穿越了12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跨越金沙江、珠江、紅河三大水系。比起風光,這樣的自然人文之旅更有吸引力。
從火車北站,曲里拐彎地來到我們的第一個目標王家營火車站,道路時寬時窄,我們只能依靠GPS定位??偹忝交疖囌荆瑓s找不到站門口,只好問道,一婦人指我們停車旁的兩幢老樓間巷道答曰:從這進去便是車站。哈,得來全不費功夫。
王家營站是標軌米軌換裝的地方,使它逐漸成為昆明的物流轉(zhuǎn)運中心。我們鉆進樓巷來到站軌,米軌靜靜地臥在路基上,見不到老火車的身影,倒是米軌旁的標軌上車來車往。
離開王家營,我們順著與鐵路平行的一條未名道路繼續(xù)前行,這條道上幾乎看不到其它車輛,只有一些市政土方車來回穿梭,卷起了漫天的灰塵,難得看到省城市郊竟然是這個樣子。
轉(zhuǎn)過一道山彎,爬上山頂,這里是觀賞東來西去火車的好地方,遠處相離的米軌和標準軌在腳下開始匯集,大氣的標軌與彎曲秀麗的米軌在這里一唱一合,就像漂亮的音樂波譜,火車由遠而近,奏出一曲動人的樂章,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漸漸遠去。
在廣南衛(wèi)火車站,這一段最精彩的看點是窄軌與寬軌并行,遺憾的是窄軌已很難見到老火車的影子了,除非你有足夠的耐心一直等著老火車的到來。廣南衛(wèi)不遠便是三家村火車站,兩者相距不到1公里,如今廣南衛(wèi)車站已經(jīng)撤銷,只是不明白當初這么近的距離為何要建兩個車站。
寬軌與窄軌在頭甸并軌后,窄軌脫離寬軌在七甸繞了個大彎后在可保村進入昆明宜良段最精彩的地方水晶坡峽谷。可保村火車站是我們見到的第一個原裝法式建筑,早在1929年,中國共產(chǎn)黨便在這里成立了黨組織,使之成了一個革命遺址。
多次路過水晶坡,每次都有停車探源的念頭,只是這里彎多路險,極易發(fā)生車禍事故,因此只能把念想壓在心底。這次,我們終于得以成行。
這是一條昆明及周邊驢友們喜歡走的線路,起點是可保村,沿窄軌鐵路在水晶坡翻山到靖安哨,再走68拐進入宜良。由于我們是初次涉路,只能開車沿著G324國道(石安公路段)尋找可以停車的地方。
來到一小型電站,在電站人員的指引下,向山上爬,山坡陡峭幾近45度,不多時,翻過一道土梁,米軌瞬間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大家一陣興奮,自然少不了一陣咔嚓,將奇險峻美的滇越鐵路裝入相機中。
水晶坡也被人們稱為夾皮溝,它位于宜良壩子與陽宗海壩子之間,長約10公里,共有17個隧道和10多個橋涵,洞橋的密集度可想而知,有的地方火車經(jīng)過時甚至會連穿兩洞。洞外兩峰夾持,谷底深險,怪石凌厲,水流激蕩。火車經(jīng)過時,一聲聲汽笛在山谷中回響。
我們從小水電上山走水晶坡算是討了個巧,原來這段險道是嚴禁游人步行的,兩邊都有護路人員看守,要通行必須有相關部門發(fā)的證明,我們從當中穿插上去了,直到出鐵軌時才碰上護路人員。
水晶坡最經(jīng)典的鏡頭是南昆標軌、滇越窄軌和石安公路“三位一體”,這里應該算是最佳位置了吧,可惜的是,我的廣頭摔壞了。大家都對這段奇異的軌道和絕險的風光甚感滿意,這也算是為我們的滇越之旅開了個好頭。
走過水晶坡米軌,再翻山到靖安哨去走68拐。我多次探訪過68拐,遺憾的是一直未能找到68拐的最佳拍攝點。這次行前偶然把地圖拉成衛(wèi)星成像,才發(fā)現(xiàn)68拐對面的大村似乎有條山路。邊問邊摸進了大村,村里有條盤山土路,很不好走,有點越野的味道,不過幸好有了這條山道,才讓我們輕松拍到68拐全景圖。
這條山道也是拍宜良壩子的最佳場所。順山而上,山路彎彎,一股山泉繞山而過。聽看水人說這水是專門從陽宗海引過來的。靖安哨始于明代,但直到1995年,村民們才集資修建了這條7公里長的68拐,這條簡易的鄉(xiāng)間沙石公路被稱為“天下第一彎”,這次滇越鐵路之旅,總算得到了68拐的全景圖,算是了了我另一個心愿。
開遠-蒙自
碧色寨:紅塵滾滾的前塵往事
出了宜良,小火車的腳步便跟隨著珠江的上游南盤江順流南下,這一段依江而行,山路了無蹤跡,直到開遠的小龍?zhí)?,南盤江拐彎北上,滇越鐵路才和珠江上流分了手。
到小龍?zhí)兜穆凡⒉缓米撸捎诿旱V露天開挖面積太大,煤區(qū)道路隨心所欲,搞不明白哪條才是正確的道路,東拐西繞,好不容易才摸到小龍?zhí)痘疖囌??;疖囌纠锢淅淝迩?,因為地下要開挖煤礦,火車站得另址建站,小龍?zhí)独险緦澤暇涮枴?/p>
老車站的蕭條并不能掩蓋煤礦的興旺,即使冷清的老軌旁,依然綻放著春天般的花朵,燃燒著火般的熱情。有鮮花簇擁,老鐵軌散發(fā)出青春的氣息,云南的煤礦雖毫無美感可言,但這卻是我們所看到的最美的滇越鐵路之一。
滇越鐵路在開遠穿城而過,我們依舊追尋著米軌的身影,尋找著它的最美。在仁者村核桃寨,米軌穿過G326國道,這是我們最愿意看到也是最省力的結(jié)點。站在國道上,看米軌穿腸而過,洋洋灑灑,扭動著動人的身姿飄然遠去,此時此刻,我們?yōu)檫@條百年老軌的命運扼腕嘆息。
開遠古稱“阿迷洲”。阿迷有八景,南洞位居八景之首。南洞共有八個大小不一的溶洞,地下暗河長達8公里,而滇越鐵路從海撥1800米高的山頂穿洞而過,成為開遠南洞景區(qū)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在南洞景區(qū)半山腰有個大塔火車站,這是一個在百度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小車站,要不是站下山腰的苗寨開了條陡峭的水泥山道,真是不知這個火車站是用來干什么的,物資在這里根本沒法進出。是方便山民運送栽種的水果么?還是方便山民進出?
整個滇越鐵路,除了王家營車站較為繁忙外,其它每個米軌車站都是門前冷落鞍馬稀,半山腰上的大塔車站也是如此,這里沒幾個鐵路員工,山里的米軌,沒有春天,只有寂寞。
然而,只要有米軌在,我們就認為它是最美的地方,多次追尋滇越鐵路的蹤跡,已熟悉它的存在,感受它的氣息,接受了它的一點一滴。
往南不遠處便是蒙自了。昆明的米線不算米線,蒙自兩字就是米線的代號,昆明人去蒙自,第一件事就是吃臉盆大碗米線。時光倒流,蒙自身旁的碧色寨,將我們帶回到那百年前的歲月。1903年,滇越鐵路正式動工。云南、河北、山東、廣東等省的30萬勞工用雙手和簡陋的工具承擔起了這項浩大的工程,鐵路有80%是在險惡的崇山峻嶺中穿行,平均3公里有一個隧道,1公里有一座橋梁,工程難度是當時世界筑路史上罕見的。不到500公里的鐵路建設共耗時7年,直到1910年3月31日全線竣工通車,至少有6萬名勞工獻身在這條鐵路上。作為滇越鐵路中國境內(nèi)第一個大站、海關所在、個碧石鐵路與滇越鐵路的交會點,蒙自理所當然成為中越邊貿(mào)重鎮(zhèn),蒙自也因此迎來了許多第一:云南第一個海關、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第一家外國銀行、第一條民營鐵路、第一個外資企業(yè)、第一個駐滇領事館、第一個發(fā)電廠等。
碧色寨距蒙自僅7公里路,這里是滇越鐵路和北回歸線交集的地方,當年法國工程師尼弗里士在車站值班室的門前,雕刻了法文北回歸線標記。作為滇越鐵路上的特等車站,法國加波公司、德國德士古水火油、美孚三達水火油、英國亞細亞水火油等十多家外國公司都在碧色寨設立辦事處;越南人開設的各種咖啡店、小旅館、小食館以及希臘人哥盧士開設的大酒店紛紛營業(yè)。繁忙時碧色寨每天列車達30多次,其外貿(mào)額占到云南全省的80%。
碧色寨的成就不僅僅是滇越鐵路,這里還有中國的第一條民營鐵路——比滇越米軌還窄的個碧石寸軌鐵路。碧色寨的轉(zhuǎn)折也始于抗戰(zhàn)期間,為防日寇利用滇越鐵路從越南入侵云南,中國拆除了從河口到碧色寨的滇南段鐵路,滇越鐵路從此中斷,云南對外貿(mào)易也完全停止??箲?zhàn)勝利后,中國雖然逐漸修復了河口至碧色寨的鐵路,但因貨運和客運流量大減,碧色寨車站也一改以前的繁榮開始走向衰敗。建國后,1970年鐵道部對個碧石鐵路進行擴軌改造,擴軌后的鐵路改在雨過鋪與滇越鐵路接軌,碧色寨車站從此徹底衰落,由特等站降為四等小站。
如今的碧色寨,每天只有不定期的兩班貨車停靠于此,原先的繁華早已蕩然無存,老式建筑里住著散落三三兩兩的人家,寂靜的角落里偶然響起一聲老邁的汽笛聲,讓我們這些匆匆過客聯(lián)想起世間曾經(jīng)的沉浮。
長長的站臺,漫長的等待……時間如流水般地逝去,碧色寨老鐘上的指針永遠定格在那落寞的一刻,這是一座由法國巴黎制造的雙面子母鐘。100年來,它靜悄悄地掛在墻上,看歲月流淌,看時空變幻,看著它身邊法式站臺、水塔、教堂、百葉窗湮滅在漫長的歲月中。
碧色寨除了那些西式古堡洋房,更多的是當?shù)卮迕窀挥刑厣氖^房子穿插其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云南不少原始古樸村落中逐漸蓋起了樓房,原汁原味的風貌已被改得面目全非,而碧色寨的這些老建筑因政府無意間的作為或不作為而幸存了下來。早在6年前,政府欲將碧色寨打造為景區(qū)而令當?shù)鼐用癞惖卣w搬遷,但時至今日,新居在哪里還沒有著落,碧色寨依舊被冷落著。
碧色寨,滇越鐵路,你們的出路在哪里?
滇越鐵路是國際上至今還未停運的唯一一條米軌,為推動滇越鐵路項目,據(jù)說云南也曾作過努力,越南方面也深感興趣,只因滇越鐵路產(chǎn)權歸鐵道部而無法實施。而從昆明到河口的電氣化鐵路泛亞鐵路東線正在修建之中,滇越鐵路何去何從?它的命運是否會就此終結(jié)?
仰望滇越鐵路上的最后一線天空,我們帶著無限的惆悵,碧色寨,漸行漸遠……
芷村-落水洞:空谷笛響火車來
對芷村的第一印象是GPS上有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云南省委一大會址,不過當我們來到芷村時,卻總也尋找不到會址,兩次來芷村,感覺這里像個謎。
歷史上的芷村在滇越鐵路中地位并不比碧色寨差,在滇越鐵路沿線,昆明、開遠僅為二、三等車站,而芷村與碧色寨同列為一等車站。也許是芷村與碧色寨只有22公里吧,芷村自然而然地迅速發(fā)展起來。
當年的芷村商號林立,三產(chǎn)興盛,儼然成了崇山峻嶺中的小城市,那時不僅住著很多法國工程技術人員,而且還是越南人聚集地。芷村不僅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云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同時還是越南共產(chǎn)黨的搖藍。20世紀30-40年代,胡志明曾兩次居住于芷村鎮(zhèn)領導越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最終趕走了法國殖民主義者。如今的芷村,白天靜悄悄,只有兩三個工人在一輛祼車上填裝著土石方。
芷村車站尚保留有6幢法式建筑,我們尋著鐵軌下水來到一間法式倉庫,旁邊還住著人家,倉庫的地下全是當年抗戰(zhàn)修的防空洞,長約2公里,只是進出口被封堵死了。如今芷村鐵路的時光,只是在寂寞中度過。路軌、道搬、信號燈……它們默默地呆守在那里,慢慢老去。
來芷村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尋找落水洞。落水洞站雖然已經(jīng)撤除,但這里的兩個洞彎還是值得一看。落水洞離芷村只有12公里,但路卻不很好找。爬上高壩,不知另一條鐵軌為何在這里成了斷頭,這既不是陡坡也不是急彎,不像是根緩沖軌,百思不得其解。在芷村和落水洞之間還有個世外桃源老芷村,整個村子被夾在陡聳的山縫中,安寧而詳和。村里的鄉(xiāng)間車道小而窄,一輛輛手扶拖拉機擋在道上,我們傻了眼。還好,拖拉機越野性能頗佳,爬上田埂后我們才得以通過。
來到落水洞,原來以為這只是個地名,沒想到還真有個水洞。此洞距水面高約2米,水深也有近2米。順著鐵軌來到轉(zhuǎn)彎處,坐在鐵軌邊癡望著,心一直跟著滇越鐵路走來,走了200多公里,幻想著老火車穿洞的身影。然而,山谷里寂靜無聲,滇越鐵路的寂寞,又有誰知?
在關云箐隧道出洞彎道空處有一戶人家,幾只老公雞在鐵軌上優(yōu)哉游哉,鐵軌小橋下的流水撥弄著響聲,似乎想提醒著人們滇越鐵路的存在。米軌兩旁幾株橘,幾株桃,一排扶桑開得正艷,家里的女主人劈著竹片,做著篾籮,日復一日地打發(fā)著時光。時間,就仿佛掉進了落水的洞中,一切都靜止了。
鉆進隧道,左拍拍,右拍拍,與同伴交流著,滇越鐵路,成了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的最佳場所。
突然間,一聲雄渾的汽笛聲,打破了山谷的寂靜,鐵軌的聲音也傳到洞中,仿佛大地隨之顫抖起來。哇!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盼來了老火車。我瘋也似地跑到洞外,只見拐彎處,火車探出它老邁的身姿,亦步亦趨地爬了過來??吹接腥耍坪趵匣疖囈材贻p了許多,不停地吼叫著,與我們打著招呼。
滇越鐵路,在落水洞,給我們留下了最完整、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
人字橋:絕壁凌空飛鐵虹
人字橋隸屬于屏邊苗族自治縣,如若從落水洞沿鐵軌前行30公里便可抵達人字橋。但由于這一段山高谷險,人跡罕至,沿途無路,我們只好重新回到芷村,經(jīng)新華、和平兩鄉(xiāng)走人白公路到人字橋。這條山路有70多公里,沿途要翻越兩座高山,山路彎彎,大霧迷漫。人白公路在人字橋354車站鐵軌有一段老式平交道口,由于過境車越來越多,為了安全,今年3月屏邊路政已在354車站前后進行了封堵,堵口由一大媽負責監(jiān)管,我們花了15刀,留下買路錢得以通過,要不然可繞遠去了。
雨季的人白公路路滑難行,特別在卡口因水泥樁擋道,不時有當?shù)剡^境車卡在爛泥中動彈不得。我有了雨季進藏的經(jīng)驗,沒費太大功夫,安全通過了爛泥卡口。
人字橋在波渡箐與倮姑寨之間。來到村莊,停車徒步爬上半山腰。村莊已開始修筑徒步小道,也許再過一年,這里就要開始收費了吧。當年滇越鐵路在修到這里時,遇到兩座相距近70米的陡峭高山石壁間夾著一條深達百米的峽谷,谷內(nèi)河流湍急,根本無法架橋,施工一再失敗。法國只好在國內(nèi)報紙上刊登了尋求方案的啟事,其中一位名叫鮑爾·波丁的女工程師在做衣服的時候,無意間掉到地上的剪刀兩角尖正好張開插在地板上,人字橋的設計靈感由此而得。
滇越鐵路號稱“天國列車”,這個名號在人字橋得以最充分的體現(xiàn):468公里的滇越鐵路用時7年,但67米長的人字橋卻花了近2年的時間才算竣工。人字橋整個橋身沒有一根支撐的骨架,全用鋼板、槽、角鋼、鉚釘連接而成,這種工程的難度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橋于1907年3月10日動工,1908年12月6日竣工,死亡勞工800人,平均每米鐵軌下就有12名亡靈,一顆道釘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條命,這是滇越鐵路最真實的寫照。
我們沿著小路盤山而上,滇越鐵路在人字橋打了個急彎,這樣的盤山鐵軌在滇越鐵路上隨時可見,當年如果有人在上站錯過了火車,可抄小路來到下站趕上火車,云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快”來源于此。
人字橋兩端均為隧道,穿過隧道來到橋上,橋身距懸崖谷底有30多層樓高,俯身下看,有些目眩,峽谷風聲鶴唳,恰似當年的那些亡靈在呼號。100年前的鋼鐵俠,如今已成為滇越鐵路上最著名的標志。
停下腳步,駐足觀賞,我們繼續(xù)在隧道中尋覓米軌歷史演繹的故事,那是滇越鐵路永遠不朽的傳說。
灣塘-南溪:重現(xiàn)原始茶馬古道
從人字橋起,一直向南到達邊境河口,130公里的滇越鐵路滇南段均有公路陪伴,這是一段最為完整的滇越鐵路自駕里程。但人字橋至白河鄉(xiāng)白寨這段的人白土路很不好走,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濘,輪胎打滑。雨季并不是行走滇越鐵路的時節(jié)。
我們且行且觀望,不時下車清理山坡塌方滾落在路面上的石塊。好在沿途有不少原始的風景可看,給艱難的旅途平添了不少樂趣。
來到白河鄉(xiāng),進入S235省道后,道路狀況好了起來。公路和滇越鐵路都依偎著南溪河谷,碧綠的河水,彎彎的鐵軌,山坡上除了橡膠,還有香蕉、菠蘿、甜龍竹、麻竹、芒果等熱帶經(jīng)濟作物,所有這一切,構(gòu)筑了滇越鐵路滇南段最為獨特的風景。更為奇特的是,云南有不少茶馬古道,但那些古道已難覓馬幫蹤跡。讓我沒想到的是,滇越鐵路滇南段S235省道上竟還保留著馬幫的遺風,有客棧,有馬廄,有馬夫,當然還有刀客。
從蒙自到河口口岸,既有G326國道,又有開(遠)河(口)高速公路,因此少有車輛走與滇越鐵路平行的S235省道,沿南溪河一帶的熱帶水果、橡膠、茶葉等大都需要馬幫來進行運輸。正因如此,茶馬古道上的原始馬幫才能夠保存至今。
滇南段是滇越鐵路最清閑的路段,一般三四天才會有一班老火車來此運送沿途物資。小米軌上除了馬幫,不少地方成了雞鴨小狗們散步的休閑場所。
滇越鐵路滇南段保留的車站還有臘哈地、馬街、南溪等。保留著法式經(jīng)典黃樓的臘哈地車站只能隔江相望,它曾是滇越鐵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型中轉(zhuǎn)站。滇南段最出彩的車站當屬牛場與馬街車站,這兩處均有吊橋,運送物資的馬幫需從吊橋上通過,小米軌和老吊橋構(gòu)成了滇越鐵路上一道溫馨的風情,充滿了懷舊的味道。
南溪也是個大站,當年滇越鐵路修筑到此時瘴疫橫行,站前有個萬人坑,里面有大量的死難勞工的遺骨。如今的南溪站冷冷清清,只有一個福建老板來收桂皮,桂皮在米軌上擺曬得到處都是。
來到螞蝗坡。螞蝗堡車站是距離河口最近的一個小站,省道在這里與南溪河、小米軌分道揚鑣,螞蝗堡站幾乎不見痕跡。即便如此,螞蝗堡因橡膠農(nóng)場其影響力依然存在。站在螞蝗堡大橋上,看著南溪雨季渾濁的河水南流而去,旁邊的滇越米軌消失在密林的盡頭,而遠山山坡的老爺橡膠林齊刷刷地扳直了身姿,仿佛在向卓越的滇越鐵路致敬。
河口:異國風情的邊境小城
在省道S235的盡頭,我們進入了邊陲小城河口。
河口為云南唯一一個瑤族自治縣,雖然沒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但縣城卻充滿著異國情調(diào):越南街充斥著香水味兒,餐館中隨處可見越南小卷粉,越南妹子滿大街拉著軸承小車沿街叫賣法式大面包。在殖民時期,越南人學會了做法國面包,這種面包一口下去,滿嘴生香。
在河口小鎮(zhèn),平行并流的南溪河終于投入到紅河的懷抱。紅河也稱元江,源自大理巍山,它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河流。無論是紅河或是其一級支流南溪河,都有很長一段是中越兩國的界河。
正是因為滇越鐵路,河口才有了生動的故事,其中作家蕭乾、巴金在抗戰(zhàn)期間乘坐滇越小火車在河口出入國境時就有過生動的描寫。開通后的滇越鐵路所取得的效益是全方位的,當年成批的云南留學生就是沿滇越鐵路走向海外的,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奠基人、培養(yǎng)出華羅庚的熊慶來便是其中之一。
河口本是個濕熱之地,不過雨季給小城帶來清涼的風,河堤邊,微風下椰樹婆娑。我們來到河口中越大橋,再往前走便是越南了。河口雖沒什么大風景,但城里還是有一些可以拍攝的地方,如河口起義紀念館、老郵電局等。老郵電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郵電局之一,它建于1897年(光緒年間),在1937年由意大利人巴斯桂林承包加蓋完成。
郵局、炮臺、火車站都在一堆,哥仨好。來到火車站,站里冷冷清清,站門前成了工地,不知河口新火車站選址何處。從昆明到河口的電氣化泛亞鐵路正在修建之中,百年米軌終將何去何從,命運未知。
來到車站旁的S172隧道,打開頭燈摸索到隧道的另一頭,我躺在濕滑的鐵軌上,將同伴的身影定格在這滇越鐵路中國境的最后一座隧道里。
其實在河口還有一個重要的火車站叫山腰站,我之所以將它劃為河口是因為山腰站與河口站同屬邊境站,去這兩個站均要先從開河高速、G326國道或S235省道抵河口后才能到達,由于修路,雨天道路如同泥潭,去趟山腰就似進藏。
山腰站曾是中國八大國境站之一。來到山腰,鐵軌縱橫交錯,依然可以看出它當年的風姿。回神轉(zhuǎn)身,山腰站里安安靜靜,候車大廳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只有站臺上幾位員工在打坐發(fā)呆。在車站后見到了最豪華的菜地,邊圍柵欄由不銹鋼制成。山腰火車站落寞的背后,是一片富有詩意的田園小景
在山腰拍了最后一張漂亮的S彎,關上車門,道聲再見!這條當年與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并稱為世界三大工程奇跡的滇越鐵路,何時才能實現(xiàn)華麗的轉(zhuǎn)身?
百年米軌,謝幕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只有鐵路邊幾條鄉(xiāng)間的狗聚坐一旁,無聲地目送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