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方業(yè)
如何開設性教育課程,這的確是件非常難以把握的事情。很多國家都將性教育作為學校的課程之一,但在這些國家,性教育仍然一直備受爭議,但爭議的內容,不是性教育本身,而是尺度問題,即如何讓學生們學到適合年齡階段的性安全、性健康知識,又避免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
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有關性科學、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養(yǎng)的社會化過程。有研究者將其歸納為幾個方面:使個人獲得與年齡增長相一致的有關性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應有知識;消除個人在性發(fā)展和性行為中的焦慮和恐懼等種種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健康;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與處理男女兩性關系及其相關的道德與法律,增進對自己性行為所負的責任感;幫助人們建立和諧的婚姻關系和科學文明的性生活,促進社會穩(wěn)定;抵御色情作品、嫖娼等對人們身心健康的毒害,促進社會精神文明;普及優(yōu)生、優(yōu)育知識,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促進健康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形成,防止性放縱和性犯罪。
既然目標明確,如何選擇教材,如何把握教材的尺度,則應當在如何更好地實現目的的前提下進行,要盡量避免負面效果,依照不同年齡段編寫教材,培養(yǎng)師資,讓教材尺度和師資能力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合乎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當然,要做到這些本身就非常不容易——教材尺度的把握必須要用實踐來檢驗,沒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沒有多年的教育實踐,要編寫出合乎各年齡段孩子的教材,本身是不現實的。
武漢性教材被廣泛熱議之時,有專家針對性教育問題對數千名學生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6%的男生大概知道遺精是什么,73%的女孩子大概了解為什么會有月經。真正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學生僅有12%。
這說明,國內的性教育還是有些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性教育不僅事關孩子們的心理生理健康,還事關社會未來,因此,應當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盡快編寫出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教材,培養(yǎng)合格的老師來承擔這個重任。當然,做這件事,還是要大膽設想,謹慎行事,教育不是鬧著玩的事,只有以科學的態(tài)度行事,才會在不斷試錯的基礎上,將事情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