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尚軍
第一章 文明與現實的沖撞
崤山和邙山像沉睡的巨人,在豫西中部伸開了長長的巨臂,坦露出寬闊的胸懷,這就是華北平原的西南隅,豫西山區(qū)的夾山平原。
塑造平原的母親,澗河和伊河從秦嶺和伏牛山的腹地,經過數百里漫長地旅途,匯入無數的涓涓細流,穿越無數的高山峽谷,在九朝古都洛陽匯流,注入一瀉千里的黃河,義無反顧,一口氣撲入大海的懷抱。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塊荒涼而貧瘠的土地,這就是在地形圖上,涂抹著淺黃色標志的豫西山區(qū)——古老而貧窮的新安縣。
這是一塊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塊英雄而悲壯的土地。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素稱發(fā)達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切文明成果無不與這塊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
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金戈鐵馬,逐鹿中原,演奏了一幕又一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時代話劇。
新安,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這個建置于秦代,同我國的封建社會同時誕生的縣池,同她的人民一道,吶喊著,呼叫著,熬過了二千多年苦難而漫長的歷史歲月。
斗轉星移,歷史的巨輪滾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科學技術的力量把我們居住的地球帶入了電子時代、信息時代。人類開始向海洋進軍,向龍宮探寶,向太空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征服、開發(fā)、利用太空的新時代。
在新安這塊哺育和長眠著無數民族精英的土地上,歷史和現實都在無情的嘲弄著我們,在全縣50萬人口中,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占67%,屬于特貧的占46%,是河南最貧窮的縣份之一。
新安人民在深思、在求索,新安大地正處在一種焦渴的躁動之中。
改革開放,黨中央為我們指明了富國富民之路,給這個古老落后的民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多災多難的華夏民族??!終于匯入到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潮之中。
截止2005年,全縣工農業(yè)總產值達120億元,縣財政收入已完成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多元,昔日以貧窮而聞名的新安縣,一舉摘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經濟總量躍入全省第九位、跨入中原十強、全國200強的行列,成為全社會注目的焦點。
在短短的10余年間,勤勞智慧的新安人民,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決策之下,立足本地資源優(yōu)勢,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出一條自我發(fā)展壯大的路子,使新安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一步一步走向輝煌。
第二章 山河在呼喚
經過數十億年漫長的地質年代,在內應力和外應力的地質作用之下,各期巖漿活動頻繁,自太古界到新生代多次大的造山運動,形成了新安境內,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的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新安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大自然的造化和恩賜,也形成了新安境內雄偉壯觀的山岳和神奇如畫的秀水。
新安地理位置優(yōu)越,為九朝古都洛陽的京畿之地和通往西部的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西通長安,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
新安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有全國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千唐志齋的石刻唐書;有古樸典雅的王喬洞仙跡;有馬陵道亂箭射龐涓的孤燈。據傳: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就出生在白墻;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因檄文討伐武則天,敗露后而潛逃隱居于新安,并終老客死于新安……境內自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春秋、戰(zhàn)國、秦漢至今的數千年間,無處不留下各個時期的蹤跡和印記,古遺跡、古戰(zhàn)場、古墓地、古渡口遍布全縣的各個角落、歷史的沉積物比比皆是。
早在十幾年前,新安就對黃帝密都青要山進行旅游開發(fā)。1999年,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竣工,開始下閘蓄水,形成了北方300多平方公里的萬山湖水面,像一顆巨大的明珠,鑲嵌在中原大地上。一時間,車水馬龍,人聲喧囂,全國各地的游客,從四面八方慕名蜂擁而至,一睹這跨世紀水利工程的風采,這給新安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這時,新安縣委、縣政府領導,集中全縣人們的智慧,及時提出了以“工業(yè)興縣、旅游開發(fā)”為兩翼的新安經濟發(fā)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又是幾年過去了,新安的工業(yè)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有目共睹。而作為朝陽產業(yè)的旅游業(yè),在經過短暫的狂熱之后又陷入了低潮。各景區(qū)由于規(guī)劃滯后,不具特色,點多面廣,投入不足,已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各個景點的年收入,連管理人員的工資也難以為繼。
在全國掀起發(fā)展旅游業(yè)方興未艾之時,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內雄偉壯觀的山岳和神奇如畫的秀水,再度引起世人的矚目。
聞名遐邇的“三山四峽”更是獨領風騷,各具千秋。有峰巒疊翠,谷深新幽的黃帝密都青要山;有孤峰獨秀,恬靜玲瓏的道教圣地荊紫山;有峰巒絕澗,嵐霧蒸騰的高山草甸黛眉山。有高山谷深、潭清瀑美、巖雄石奇的龍?zhí)秿{;有絕壁林立、刀劈斧削、深不見底的黛眉峽;有青山對峙,巨浪翻飛,驚濤拍岸的黃河八里峽……
欲把煙嵐擬黛眉,恐于黛眉不相宜。
誰知一雨新晴后,恰似張郎畫眉時。
這首清代《黛眉山遺稿》中描寫黛眉山風景的詩前小序云:“邑北有山,嵐光如黛,每值新晴,鮮艷可愛,遠近諸山皆不及也,故名黛眉?!?/p>
這首小詩清新明快的把黛眉山獨特的風采,恰到好處的吟唱出來,給人以余味不盡的咀嚼與享受。
數百年來,無數的文人騷客慕名來到黛眉山,揮毫潑墨,吟詩作畫,為黛眉山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的鬼斧神工所驚嘆,為黛眉山留下的無數神奇美妙的傳說而陶醉。
一瀉千里,自天而降的黃河,在咆哮了千百萬年之后,被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大壩攔腰截斷,形成了數百平方公里碧波萬頃,蒼茫浩淼的萬山湖景區(qū),山水相融,構成了一幅美紗絕倫的山水風景畫卷。
這無與倫比的人間仙境,卻“久藏深閨無人識”。作為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的新安,作為朝陽產業(yè),作為新安經濟發(fā)展一翼的旅游業(yè)如何發(fā)展?
早在1999年,新安縣地礦局干部,地質專業(yè)學校畢業(yè)的汪聯團同志,在參加洛陽地礦局召開會議的間隙里,在同河南省地調院院長王建平和副院長張良及河南省第一工程院的王金齡副院長的閑談中,得知國家為了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搞好國土資源的規(guī)劃保護,要逐級設立地質公園。
作為專業(yè)、職業(yè)的本能和敏感性,和對新安地質、地貌結構的深切了解,汪聯團同志立即感到在新安縣黛眉山建立地質公園條件完全具備,并切實可行,他非常激動,如獲至寶的將自己的想法向局領導作了匯報。當時正處于礦管局與土地局將合并辦公之時,上下人心浮動,又苦于資金缺乏,再加上各級領導對建立地質公園的認識不足,所以在新安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由此擱淺。
2004年元旦剛過,新上任的新安縣礦管局局長劉普選,得知新安縣黛眉山,具備申報地質公園的條件時,他很快地意識到這是發(fā)展新安旅游業(yè)的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他立即拍板決策,抽調局里專業(yè)技術人才,成立相應機構,開始對新安縣境內,以黛眉山為中心的地質遺跡進行全面的治理保護,又著手開始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準備工作。
劉普選是新安縣旅游事業(yè)的重要開拓者和實踐者之一。早在10年前,他在曹村鄉(xiāng)擔任黨委書記時,對黃帝密都青要山的開發(fā)絞盡了腦汁。他四方奔走、吶喊、呼號,上下求援,多方籌措資金,修建了二十多公里的青要山旅游公路,對景區(qū)內的道路、景點、線路、湖面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改造。并組織人員出版了《黃帝密都青要山》一書,使青要山的旅游業(yè)初具規(guī)模,一時間新安名聲大震,聞名四方。
2001年,在西沃鄉(xiāng)擔任黨委書記時,適時國家重點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剛蓄水不久。他看到這數百平方公里的水面,敏銳地意識到這正是開發(fā)旅游業(yè)的大好良機,他又立即投身到新安萬山湖景區(qū)的規(guī)劃籌建之中。修建了萬山湖景區(qū)的大門,上千級的登山石階,幾千米的觀光步行道,籌建了兩個碼頭,引資建成了渡假賓館和飯店等服務設施,使萬山湖景區(qū)成為新安旅游業(yè)的又一個新亮點。
劉普選清醒的意識到:以黛眉山景區(qū)為中心的新安北部山區(qū)是個老解放區(qū),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的許多熱血青年都投身到革命斗爭的洪流中去,并為革命做出過重大貢獻。這里又是貧困山區(qū),至今許多農民連溫飽還沒解決,生活相當困難。搞好新安黛眉山的地質保護,申報國家級的地質公園,是在打造新安旅游精品,使新安的旅游業(yè)融入國內旅游大潮,躋身國際旅游馳名品牌之列,可以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發(fā)展壯大新安經濟,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萬民,澤被后世的千秋大業(yè)。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說了算,定了干,劉普選局長,到市地礦局和省國土資源廳聯系,立即聘請有關地質專家,對新安以黛眉山為中心的地質、地貌進行普查。普查中發(fā)現:龍?zhí)秿{內厚達800米的紫紅色石英砂實屬國內罕見。黃河八里峽是黃河到入??诘淖詈笠坏缻{谷,對研究母親河的貫通、形成意義重大,區(qū)內波痕、龜裂峽谷和方山地貌都十分典型。是研究地殼、地貌、海陸變遷,沉降隆起的最佳場所,是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的可靠資源保障。劉局長又把這一地質調查結果,向省地調院的王建平院長作了匯報,王院長很感興趣,十分重視,答復新安以黛眉山景區(qū)為中心的地質、地貌結構,具備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的基本條件。
這時,礦管局剛從國土局分離出來不久,縣內礦業(yè)秩序十分混亂,資源管理,機構設置,一切尚未理順,工作千頭萬緒。劉局長常常加班加點,沒明沒夜的為單位的工作嘔心瀝血。當劉局長同省地調院的王院長見面后,得到王院長對以新安黛眉山景區(qū)為中心的地質結構,可以申報國家地質公園表示支持時,劉局長欣喜若狂,徹夜難眠,不顧局里當時工作極度的緊張忙碌,他自我加壓,負重奮進。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向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作了詳盡的匯報。領導當即決定,立即把我縣的黛眉山景區(qū)列入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計劃之中。
第三章 強縣富民的龍頭
在縣委政府做出了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決策之后,劉局長和局專業(yè)技術干部汪聯團同志,從國家設立地質公園的意義、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對新安縣旅游業(yè)的帶動發(fā)展、提高新安的知名度、如何拉動縣域經濟的增長、造福一方百姓等。寫成了完整的書面材料并收集了大量的地質樣品及說明資料。
劉普選帶領一班人,馬不停蹄,奔波于市地礦局和省國土資源廳之間,找領導匯報、找專家座談、想盡一切辦法取得領導的支持。2004年7月,由省地調院組織的專家組進駐新安。對新安境內以黛眉山為中心的各景區(qū)進行野外實地考察,廣泛收集縣內歷史、地質、植被、環(huán)境、土地、水文、工業(yè)、農業(yè)、交通等各方面的地質資料,并拍攝了數百張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照片和全套完整的新安地質地貌的錄像資料。
經濟三個多月的艱苦工作,一套完整系統的申報材料在地質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完成。并于2004年11月上報省國土資源廳。
2004年11月19日,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評審,我縣的申報材料被順利通過。12月7日,省國土資源廳正式批準黛眉山為省級地質公園。
自此,劉局長和地礦局的一班人并沒有感到輕松,他們清醒的知道:黛眉山省級地質公園的申報成功,只是工作的開始,而兩年一度的國家級地質公園的評審工作將于2005年6月舉行,如何趕上這班車,在評審之前把一切審報資料做好,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在等待著他們。
春節(jié)剛過,千里冰封,寒風料峭,離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申報僅有4個月的時間,要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規(guī)劃和設計方案,還要高標準的完成各種申報材料的準備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
申報工作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資金嚴重不足。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材料的編寫印制,對黛眉山周圍各景區(qū)的整治和管理,以及各方面的協調等,至少需要200多萬元,縣財政沒法解決,無資金,一切都無從談起。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劉局長四處奔走,八方求援。最后從省地調院王建平院長那里得知:可以向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地質遺跡的保護經費。劉局長立即到省國土資源廳,向主管廳長和處長匯報了縣里的情況,反復說明新安申報黛眉山地質公園,對新安旅游業(yè)的拉動作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省廳領導終于為劉局長對工作、對事業(y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所感動。在經過省廳,組織地質專家實地考察之后,同意解決150萬元經費,用于黛眉山地質遺跡保護的專項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