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麒
自從“課程資源”在課程改革中作為一項重要理念提出來之后,教師就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積極開發(fā)和利用資源,以服務自己的教學。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只注重顯性課程資源(如文本、社會生活、自然鄉(xiāng)土、網(wǎng)絡等資源)的開發(fā),而忽視了隱性課程資源(如課堂生成等資源)的把握和利用。那么如何利用課堂生成的隱性資源呢?
1.節(jié)外生枝,引領以提升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或意外,從而擾亂了教師原有的教學思路。這時教師如能發(fā)揮教學機智,靈活應變,將會使課堂峰回路轉(zhuǎn),精彩紛呈。
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一課時,當學生體會到母親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讓她很痛苦,兒子的病讓她“苦上加苦”,可母親要告訴兒子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從而懂得了母親的“苦口婆心”“良苦用心”。有一個女同學眼里噙滿了淚水,動情地訴說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媽媽因胃病復發(fā),躺在床上疼痛難忍,她卻鬧著要媽媽給錢去買零食,媽媽沒同意,固執(zhí)的她抓起媽媽最心愛的鏡子摔向地上??蓩寢寘s什么也沒說,第二天,還煮了兩個雞蛋送她去上學。為此,她深感自責和內(nèi)疚。教師見狀,馬上走到這個學生身邊,親切地對她說道:“孩子,老師很高興看到你長大了。你不僅懂得了史鐵生母親的‘苦,還用心懂得了自己母親的‘苦。謝謝你!來,對著鏡頭,跟媽媽說出你的心里話,作為你送給媽媽最珍貴的一份禮物。好嗎?”她對著鏡頭,哭了一陣,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誠地向媽媽道歉。文本勾起了學生回憶自己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而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巧妙的引導,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呈現(xiàn)出精彩;同時,這樣巧妙的引導也給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我想,學生們一定會在生活中更加用心感受母親給他們的愛,從而好好學習,好好活著,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來回報自己的母親。
2.順水推舟,拓展以增加閱讀容量。在教學一篇課文或一組課文之后,有時學生會提出與課文相關的閱讀需求,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給他們補充相關資料或提供查閱途徑,進行拓展延伸,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形成閱讀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學習《草船借箭》一文,學生能從文本了解到的僅僅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對周瑜為什么為難諸葛亮以及諸葛亮怎么會到東吳等恩怨糾葛充滿疑惑。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上網(wǎng)查看有關《三國演義》的故事,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觀看《草船借箭》的電視片段,對文中主要人物的個性作感性、全面的認識。這樣,不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有助于他們積淀古典文學的素養(yǎng)。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預測性。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感受學生帶給我們的驚喜;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教學中一閃而過的生成性資源;不斷給自己“充電”,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本欄責任編輯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