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杰 葉元土* 蔡春芳 張 平 許 凡 劉 猛劉漢超 董嬌嬌 陳科全 黃雨薇
(1.蘇州大學基礎醫(y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江蘇省水產(chǎn)動物營養(yǎng)重點實驗室,蘇州 215123;2.邦基(南京)農(nóng)牧有限公司,南京 211200)
脂肪作為魚類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重要營養(yǎng)素,是魚類獲取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首要來源。魚類對脂肪有較強的利用能力,飼料中適量的脂肪對蛋白質(zhì)有節(jié)約效果,可降低飼料和代謝產(chǎn)物對水環(huán)境的污染[1-2]。飼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導致魚、蝦類代謝紊亂,飼料蛋白質(zhì)效率下降,同時還可并發(fā)脂溶性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癥;而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則會導致魚體脂肪沉積過多,抗病力下降,抑制魚類生長,同時導致飼料易氧化變質(zhì),不利于飼料的貯藏和加工[3-4]。
魚類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存在差異,隨著魚體重量的增長,其脂肪需求在逐漸下降。王道尊等[5]研究指出,青魚的當年魚種、1冬齡魚種以及成魚階段青魚的脂肪需要量分別為6.5%、6.0%、4.5%。團頭魴是我國重要的淡水經(jīng)濟魚類[6-8],而目前關于團頭魴營養(yǎng)需要量的研究,基本是對一個生長發(fā)育階段進行的。因此,本試驗擬在相同配方體系下,分別研究幼魚和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期為團頭魴不同階段商品飼料的配制提供更好的依據(jù)和參考。
選擇平均體重分別為(34.98±0.47)g/尾、(102.05±2.31)g/尾的團頭魴,分別作為幼魚和育成魚階段試驗用魚,養(yǎng)殖試驗在浙江一星飼料集團海鹽試驗基地池塘網(wǎng)箱中進行。
本試驗在設計時,主要考慮2個生長階段試驗魚規(guī)格及其季節(jié)性與實踐生產(chǎn)的基本對應關系。實際生產(chǎn)時,3、4月份投放的團頭魴幼魚平均體重在30~50 g/尾;養(yǎng)殖到7月份左右,平均體重達到100 g/尾以上,進入育成魚階段。
試驗魚經(jīng)過2周暫養(yǎng)以適應養(yǎng)殖環(huán)境,期間以商品料(含粗蛋白質(zhì)30%、粗脂肪5%)馴飼。暫養(yǎng)結束后,挑選體格健壯、規(guī)格整齊的試驗魚,隨機分養(yǎng)于24個網(wǎng)箱中,每個網(wǎng)箱放養(yǎng)20尾。2個生長階段的養(yǎng)殖試驗均設置6個試驗組,每組4個重復,分別投喂6種不同脂肪水平的飼料。
試驗池塘養(yǎng)殖面積 0.27 hm2,網(wǎng)箱規(guī)格為1.0 m×1.5 m×2.0 m,網(wǎng)目 1.5 cm,網(wǎng)箱擺放在池塘中央。池塘中央配備2臺功率為1.5 kW 的葉輪式增氧機。日投喂2次,每天08:00、15:00定時投喂。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5%。每2周根據(jù)估算的魚體重增加量調(diào)整投喂量。幼魚階段養(yǎng)殖試驗時間為2012年5月6日至2012年7月29 日(共計85 d),水溫21.0~32.9 ℃,養(yǎng)殖期間水溫逐漸升高(圖1)。育成魚階段養(yǎng)殖試驗時間為2012年8月31日至2012年10月25日(共計56 d),水溫 19.5~29.6 ℃,養(yǎng)殖期間水溫逐漸下降(圖1)。
圖1 水溫日變化趨勢Fig.1 Diurnal variation trends of water temperature
采用北京桑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水博士”水質(zhì)測試盒測定水質(zhì),每周1次。2個生長階段的養(yǎng)殖試驗期間,溶氧濃度>6.5 mg/L,pH 7.2~8.0,氨氮濃度<0.2 mg/L,亞硝酸鹽濃度<0.01 mg/L,硫化物濃度<0.05 mg/L。
2個生長階段養(yǎng)殖試驗采用相同的半純化飼料。試驗選用酪蛋白、進口魚粉(秘魯)為蛋白質(zhì)源,豆油、大豆卵磷脂為脂肪源,以糊精和淀粉調(diào)節(jié)飼料的黏結性,用微晶纖維素平衡整個配方比例。大豆卵磷脂的添加量在各試驗飼料中保持一致,豆油按照等距離濃度梯度進行調(diào)整,搭配成實測脂肪水平分別為 3.06%、4.38%、5.89%、7.45%、8.78%、10.13%的6種半純化飼料。試驗飼料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飼料原料經(jīng)粉碎過60目篩,按配方比例稱重、混勻,用絞肉機制成1.5 mm粗細的條狀料,再切成2~3 mm長的顆粒,置于陰涼處風干,待不相互粘連、水分含量達到20%~25%時將飼料放入-20℃冰柜保存。每次使用時,將飼料從冰柜拿出來后,自然升溫到常溫后再投喂。實際使用的飼料量按照干重計算。
養(yǎng)殖試驗結束時,禁食24 h,測定每個網(wǎng)箱魚體總重、尾數(shù),計算成活率、飼料系數(shù)、增重率;隨機從每個網(wǎng)箱取3尾魚測定魚體粗蛋白質(zhì)和粗脂肪含量,并計算蛋白質(zhì)效率。粗蛋白質(zhì)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測定。
增重率=100×(終末體重-初始體重)/初始體重;
蛋白質(zhì)效率=100×(終末體重-初始體重)/攝食飼料蛋白質(zhì)的量;
飼料系數(shù)=飼料攝入量/(終末體重-初始體重)。
表1 試驗飼料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干物質(zhì)基礎)Table 1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diets(DM basis)
試驗結果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礎上,采用Duncan氏法進行多重比較檢驗組間差異顯著性,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根據(jù)增重率、飼料系數(shù)、蛋白質(zhì)效率的數(shù)據(jù),采用一元三次模型(cubic model)分析幼魚和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對半純化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由表2可以看出,2個生長階段各組試驗魚的成活率均為100.00%。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個生長階段試驗魚的增重率總體均呈先增后降的趨勢,均在飼料脂肪水平為8.78%處達到最高值;蛋白質(zhì)效率呈現(xiàn)與增重率相同的變化趨勢;飼料系數(shù)則均呈先降后升的趨勢,且均在飼料脂肪水平為8.78%處獲得最低值。
分別以增重率、蛋白質(zhì)效率、飼料系數(shù)為判定指標,作為確認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需要量的依據(jù),建立回歸方程[9]并求得飼料中適宜脂肪水平,其結果分別如下。
幼魚階段:增重率(y)與飼料中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 y=-0.555x3+10.23x2-51.49x+96.4(R2=0.984),依據(jù)回歸方程,當增重率達到最高值時,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8.76%;蛋白質(zhì)效率(y)與飼料中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y=-0.004x3+0.075x2-0.385x+3.085(R2=0.976),依據(jù)回歸方程,當?shù)鞍踪|(zhì)效率達到最高值時,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8.89%;飼料系數(shù)(y)與飼料中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 y=0.002x3-0.035x2+0.171x+1.108(R2=0.981),依據(jù)回歸方程,當飼料系數(shù)達到最低值時,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8.18%。
依據(jù)上述結果,幼魚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需要量為 8.18%~8.89%。
表2 投喂不同脂肪水平飼料的幼魚和育成魚階段團頭魴的生長性能Table 2 Effects of dietary lipid level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blunt snout bream in juvenile and premature stages
育成魚階段:增重率(y)與飼料中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 y=-0.339x3+6.691x2-37.91x+169.8(R2=0.961),依據(jù)回歸方程,當增重率達到最高值時,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9.03%;蛋白質(zhì)效率(y)與飼料中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y=-0.005x3+0.101x2-0.568x+2.743(R2=0.958),依據(jù)回歸方程,當?shù)鞍踪|(zhì)效率達到最高值時,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9.47%;飼料系數(shù)(y)與飼料中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 y=0.005x3-0.101x2+0.571x+0.929(R2=0.962),依據(jù)回歸方程,當飼料系數(shù)達到最低值時,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9.43%。
依據(jù)上述結果,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為 9.03%~9.47%。
對比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獲得最佳生長時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存在差異,表現(xiàn)為育成魚階段>幼魚階段。
試驗結束時,分別測定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全魚的粗蛋白質(zhì)和粗脂肪含量,結果見表3。幼魚階段全魚粗蛋白質(zhì)含量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育成魚階段在飼料脂肪水平為8.78%時最高,顯著高于飼料脂肪水平為 3.06%、4.38%和5.89%時(P<0.05);幼魚和育成魚階段的全魚粗脂肪含量均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飼料脂肪水平為10.13%時最高,在幼魚階段顯著高于在育成魚階段顯著高于其他飼料脂肪水平時(P<0.05),飼料脂肪水平為 3.06%、4.38%、5.89%和7.45%時(P<0.05)。
采用一元三次模型,通過回歸方程分析飼料脂肪水平對團頭魴全魚粗蛋白質(zhì)、粗脂肪含量的影響,結果分別見圖2和圖3。
表3 飼料脂肪水平對幼魚和育成魚階段團頭魴體組成的影響(干物質(zhì)基礎)Table 3 Effects of dietary lipid level on body composition of blunt snout bream in juvenile and premature stages(DM basis) %
圖2 飼料脂肪水平與幼魚和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全魚粗蛋白質(zhì)含量的關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lipid content and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whole-body of blunt snout bream in juvenile and premature stages
由圖2可知,在相同的飼料配方體系下:1)隨著團頭魴魚體個體的增大,其魚體粗蛋白質(zhì)含量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即幼魚階段<育成魚階段;2)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個階段團頭魴全魚粗蛋白質(zhì)含量總體均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圖3 飼料脂肪水平與幼魚和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全魚粗脂肪含量的關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lipid level and crude lipid content of whole-body of blunt snout bream in juvenile and premature stages
由圖3可知,在相同的飼料配方體系下:1)不同生長階段團頭魴魚體粗脂肪含量有一定的差異,總體表現(xiàn)為育成魚階段>幼魚階段,這既可能是由于團頭魴不同生長階段脂肪沉積的差異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養(yǎng)殖季節(jié)的差異所致,因為育成魚階段的試驗是在秋季進行,水溫逐漸下降,而幼魚階段的養(yǎng)殖試驗是在夏季進行,水溫是逐漸升高的。2)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魚體粗脂肪含量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顯示出與飼料脂肪水平具有正相關關系。
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內(nèi)因(如魚體在不同生長發(fā)育時期的代謝規(guī)律)和外因(如飼料營養(yǎng)水平、水溫、水域環(huán)境等)共同影響著魚體自身的物質(zhì)和能量代謝、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沉積以及對飼料中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需要量[10-14]。魚類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fā)育階段差異、養(yǎng)殖環(huán)境條件變化等是影響魚類營養(yǎng)需要量的主要因素。本試驗是在相同的飼料配方體系下,使用相同的試驗飼料對2個不同生長階段的團頭魴進行養(yǎng)殖試驗,魚體增重率、飼料效率和體組成的差異可以反映團頭魴在不同生長階段對于飼料營養(yǎng)物質(zhì)和能量的需求差異。
采用半純化飼料,依據(jù)養(yǎng)殖試驗的魚類生長速度和飼料效率結果,采用生長速度、飼料效率與飼料中營養(yǎng)素濃度建立回歸方程,是確定養(yǎng)殖魚類對飼料中營養(yǎng)素需要量的規(guī)范方法。生長速度采用增重率作為評價指標,可以有效反映試驗期間魚體的平均生長率;而飼料效率則選用飼料系數(shù)、蛋白質(zhì)效率作為評價指標。
試驗首次采用相同的飼料配方并在同一個池塘中,分別對2個生長階段的團頭魴進行網(wǎng)箱養(yǎng)殖,所得到的2個生長階段的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具有較好的可比性。依據(jù)增重率、飼料系數(shù)、蛋白質(zhì)效率3個指標與飼料脂肪水平的回歸關系,得到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為:幼魚階段團頭魴飼料適宜脂肪水平為8.18%~8.89%;育成魚階段團頭魴飼料適宜脂肪水平為9.03%~9.47%。
魚類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規(guī)律表現(xiàn)為,隨著魚體體重的增長,其脂肪需求應逐漸下降。本試驗中,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要高于幼魚階段,這一結果與之前青魚脂肪需要量的報道[5]存在差異,分析認為,魚體的營養(yǎng)需求除了受到生長階段、魚體自身代謝機制的影響外,還受到水溫和季節(jié)性的影響[11]。本試驗中,育成魚階段的養(yǎng)殖時間為秋季,進入10月份以后,水溫逐步下降,團頭魴的自然習性是要儲備脂肪以備越冬所需。此外,育成魚階段的整體攝食率要低于幼魚階段,只有較高脂肪水平的飼料才能保證育成魚獲取所需要的脂肪量。
周文玉等[15]研究指出,團頭魴幼魚(體重1.69~1.82 g)飼料中脂肪的適宜水平為 4%~6%。Li等[16]認為團頭魴幼魚[體重(1.76±0.04)g]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7%。蔣陽陽等[17]對體重為(50.37±1.27)g的 1 齡團頭魴的研究結果表明其飼料中適宜的脂肪水平為6%。本試驗中得出的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飼料中脂肪的適宜水平均高于前人的研究結果,分析認為,養(yǎng)殖水溫、飼養(yǎng)條件等因素的不同,飼料脂肪源的差別導致脂肪酸的質(zhì)與量的差別,蛋白質(zhì)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差異導致飼料能量、蛋能比的差異,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代謝強度不同,半純化飼料相對于實用配合飼料在適口性或飼料物理性狀方面的差異,都可能導致上述差異的產(chǎn)生。
魚類對脂肪的需求在一個適宜的范圍內(nèi),飼料中脂肪水平過低或過高均可能引起生長抑制、抗病力下降等。本試驗中,飼喂較低脂肪水平(3.06%、4.38%、5.89%)飼料的團頭魴的蛋白質(zhì)效率總體低于其他試驗組,顯示飼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時,蛋白質(zhì)被過多的用于魚體的能量需要,而不是合成體蛋白質(zhì);且因其不能充分滿足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通過養(yǎng)殖時長的累積,表現(xiàn)為魚體對飼料利用效率的下降。此外,本試驗中飼喂高脂肪水平(10.13%)飼料的團頭魴的生長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分析認為,由于對同為能量源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作為草食性魚類的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低于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高脂肪水平帶來的過高能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團頭魴的攝食,并影響到其他營養(yǎng)素的攝入量,且過高的脂肪水平引起體脂的蓄積加大,可能造成魚體肝臟代謝負荷的增加,最終對其生長產(chǎn)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團頭魴只有在適宜的飼料脂肪水平下才能獲得較好的生長性能和飼料利用效率。
按照遺傳信息表達的“中心法則”,魚體蛋白質(zhì)的合成是受遺傳控制的,但是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遺傳信息的表達有一定的差異,體內(nèi)合成的蛋白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量有一定的差異,可以通過魚體蛋白質(zhì)種類、氨基酸組成及其含量差異表現(xiàn)出來。本試驗中,育成魚階段全魚粗蛋白質(zhì)含量高于幼魚階段,也表明了團頭魴全魚的粗蛋白質(zhì)含量主要受生長階段的影響。此外,團頭魴全魚的粗蛋白質(zhì)含量也受到飼料組成的影響,適宜的飼料脂肪水平有利于蛋白質(zhì)的沉積,2個生長階段的團頭魴均在飼料脂肪水平為8.78%時獲得了最大的蛋白質(zhì)沉積量。
本試驗中,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的全魚粗脂肪含量的差異總體表現(xiàn)為幼魚階段<育成魚階段。魚體脂肪的沉積除了受到生長階段的影響外,也受到飼料脂肪水平、水溫和季節(jié)性的影響。本試驗中,育成魚階段的養(yǎng)殖試驗是在秋季進行的,試驗期間水溫逐漸降低,魚體可能具有沉積脂肪作為能量儲備的特性,因此團頭魴育成魚階段全魚粗脂肪含量較高;而幼魚階段的養(yǎng)殖試驗是在夏季進行的,試驗期間水溫逐漸升高,故魚體粗脂肪含量低于育成魚階段。
團頭魴幼魚和育成魚階段,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魚體沉積的脂肪量均是逐漸增加的,這一趨勢在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3]、黑線鱈(Melanogrammus aeglefinus)[18]、大西洋比目魚(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L.)[19]和名錘形石首魚(Atraetoscion nobilis)[20]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全魚粗脂肪含量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均表現(xiàn)為與飼料脂肪水平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但并沒有呈現(xiàn)為直線線性關系,表明雖然飼料脂肪水平對全魚粗脂肪含量的影響較大,但也不是只受飼料脂肪水平的影響,其他因素還會使其發(fā)生一定的改變。
本試驗條件下,綜合分析增重率、飼料系數(shù)、蛋白質(zhì)效率、體組成等指標,2個生長階段團頭魴獲得最佳生長時對半純化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存在差異:幼魚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為8.18%~8.89%;育成魚階段團頭魴對飼料中脂肪的需要量為 9.03%~9.47%。
[1] DE SILVA SS,GUNASEKERA R M,SHIM K F.Interactions of varying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in young red tilapia:evidence of protein sparing[J].Aquaculture,1991,95(3/4):305-318.
[2] DIAS J,ALVAREZ M J,DIEZ A,et al.Regulation of hepatic lipogenesis by dietary protein/energy in juvenile European seabass(Dicentrarchus labrax)[J].Aquaculture,1998,161(1/2/3/4):169-186.
[3] DU Z Y,LIU Y J,TIAN L X,et al.Effect of dietary lipid level on growth,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by juvenile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a)[J].Aquaculture Nutrition,2005,11(2):139-146.
[4] CHOU B S,SHIAU S Y.Optimal dietary lipid level for growth of juvenile hybrid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J].Aquaculture,1996,143(2):185-195.
[5] 王道尊,龔希章,劉玉芳.飼料中脂肪的含量對青魚魚種生長的影響[J].水產(chǎn)學報,1987,11(1):23-28.
[6] 趙永鋒.常規(guī)養(yǎng)殖品種生物學介紹(下)[J].科學養(yǎng)魚,2005(2):23.
[7] 柯鴻文.一種優(yōu)良淡水魚——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繁殖和飼養(yǎng)[J].水生生物學集刊,1975,5(3):293-312.
[8] 柯鴻文.中國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養(yǎng)殖[J].水產(chǎn)科技情報,1986(5):1-5.
[9] 劉穎,薛敏,任澤林,等.魚類的生長模型及其在營養(yǎng)需求研究中的應用[J].飼料工業(yè),2008,29(10):20-23.
[10] 朱小明,李少菁,姜曉東.能量代謝研究對水產(chǎn)配合飼料研制和評價的應用價值[J].臺灣海峽,2001,20(增刊):29-35.
[11] 王武.魚類增養(yǎng)殖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23.
[12] 張媛媛,劉波,周傳朋,等.團頭魴對營養(yǎng)需求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8(32):18239-18241.
[13] HAARD N F.Control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food quality attributes of cultured fish[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1992,25(4):289-307.
[14] SHEARER K D.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cultured fishes with emphasis on salmonids[J].Aquaculture,1994,119(1):63-88.
[15] 周文玉,俞春玉,劉建忠,等.飼料中油脂的質(zhì)和量對團頭魴生長的影響[J].水產(chǎn)科技情報,1997,24(1):3-6,9.
[16] LI X F,LIU W B,JIANG Y Y,et al.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in practical diet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blunt snout bream(Megalobrama amblycephala)fingerlings[J].Aquaculture,2010,303(1/2/3/4):65-70.
[17] 蔣陽陽,李向飛,劉文斌,等.不同蛋白質(zhì)和脂肪水平對1齡團頭魴生長性能和體組成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12,36(5):826-836.
[18] NANTON D,LALL S P,KIM J D,et al.Effect of dietary lipid on growth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haddock,Melanogrammus aeglefinus[J].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2001,195(3/4):311-319.
[19] MARTINS D A,VALENTE L M P,LALL S P.Effects of dietary lipid level on growth and lipid utilization by juvenile Atlantic halibut(Hippoglossus hoglossus,L.)[J].Aquaculture,2007,263(1/2/3/4):150-158.
[20] LóPEZ L M,DURAZO E,VIANA M T,et al.Effect of dietary lipid levels on performance,body composition and fatty acid profile of juvenile white seabass,Atractoscion nobilis[J].Aquaculture,2009,289(1/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