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明
(海南大學 藝術學院,海南 ???570228)
肌理是指物體表現(xiàn)出來的視覺和觸覺的組織結構,是物體內在的外在表現(xiàn),決定肌理效果的因素有材質和紋理。我們可以把它分為視覺肌理、觸覺肌理、自然肌理、人工肌理。雕塑肌理對雕塑效果的呈現(xiàn)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肌理效果是雕塑創(chuàng)作中雕塑家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雕塑的材料多種多樣,雕塑材料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肌理美感,選用哪種材料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必須要考慮材料與雕塑主題的關系,選用恰當?shù)牟牧夏芨玫谋磉_主題內容,增加雕塑的形式美感。雕塑肌理效果對人們的影響不止體現(xiàn)在視覺上,還會體現(xiàn)在人的觸覺上,甚至是心理上。雕塑藝術就是雕塑家利用物體的自然屬性與自己的藝術追求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人類情感和自然材料美感相結合的產(chǎn)物。因此雕塑藝術有別于繪畫,雕塑藝術是使用真實的物體材料進行的創(chuàng)作,雕塑使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永久性,這也讓雕塑藝術的保存能夠更加久遠,這也是雕塑藝術的魅力所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產(chǎn)生了很多新型材料,這讓雕塑藝術更加豐富,比如不銹鋼、玻璃、樹脂等各種新型材料的運用,讓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更具有多樣性,這也要求雕塑家能夠熟悉掌握這些材料不同的肌理美感,才能更好的運用到雕塑創(chuàng)作之中。
觀眾對雕塑的視覺感知首先是從雕塑的質感開始的,當人們看到一個雕塑首先就會去判斷它是石頭的;還的木頭的;還是金屬的,這是人對物體的基本感知能力。每一種不同肌理的材料都會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感受。比方說木頭的顏色一般來說是暖色的,而且具有豐富的木紋,給人很溫和的視覺感受;不銹鋼顏色是冷色的,表面極其光滑而且表面就像鏡子一樣可以反射,這就給人的感覺是冰冷的,同時也是醒目的。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對于雕塑肌理的第一視覺感受,雕塑家必須考慮這些因素與雕塑主題的關系。
雕塑藝術與油畫不同,雕塑作為一種空間藝術,經(jīng)常會被人們撫摸,這就會讓觀眾對雕塑有觸覺感受。如果雕塑家能夠把握好這一點會讓觀眾從觸覺中感受雕塑的美感。雕塑家李象群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他說一件雕塑好不好,不用眼睛看,用手撫摸就能感受到。比如還有的雕塑家專門為盲人制作雕塑,中國美術學院的李秀琴老師創(chuàng)作的《觸覺凸凹》(如圖1)就是這種類型的雕塑,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觸覺美感對于雕塑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當然影響觸覺美感最重要的就是雕塑的肌理。
圖1 劉秀琴的《觸覺凸凹》
雕塑不同的肌理特征會給人不同的感受,讓人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比如雕塑粗制的肌理會給人產(chǎn)生粗礦豪放、厚重樸實的心理感覺;西漢霍去病墓的雕塑(如圖2)其粗獷、質樸、高度概括、雄渾的肌理質感給人印象深刻,符合雕塑主題,當觀眾走近雕塑去撫摸它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花崗巖的粗獷與藝術家高度概括的處理方式那種完美結合帶來的觸覺美感。再比如經(jīng)過拋光處理的玉制材料給人特別光滑細膩的觸覺感受,光滑細膩的的肌理給人一種精致細膩的心理感受,因此人們喜歡用細膩的材料去制作一些貼身的飾物類雕件(如圖3),可見其達到的細膩程度。
圖2 霍去病墓《石馬》
圖3 玉雕件
人們對物體的觸覺感知往往來自于物體的質感,物體的材料屬性以及表面紋理都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觸覺感知。比如木頭有木頭材料特性,木頭給人的感覺是溫和的,當然木頭表面的紋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經(jīng)過人工處理的,經(jīng)過人工處理的木頭表面可以很光滑,光滑程度也會因為木頭種類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比如經(jīng)過拋光的松木達不到紅木類的木材的光滑程度,這就要求雕塑家在使用木材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去考慮這一點,根據(jù)雕塑表達的不同感受而選擇不同種類的木材。石頭傳導冷熱的速度是很快的,太陽暴曬下的石頭會燙手,而冬天的里的石頭是冰涼的。這些都是石頭帶給人的觸覺感受,當然石頭的表面紋理可以很細膩也可以很粗糙,都各有各自的美感,這取決于雕塑家對其表面紋理的把握,這要根據(jù)雕塑的主題而確定。
隨著雕塑家對材料以及雕塑肌理的不斷探索,雕塑家開始創(chuàng)造出新的雕塑形式,比方說軟質材料雕塑的出現(xiàn),就是從觸覺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的新的雕塑形式。比如雕塑家韓璐的《向左走,向右走》(如圖4)就是這個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作的雕塑,它注重雕塑的觸覺感受。
自然肌理就是材料本身經(jīng)過大自然的風吹雨打而自然的表面紋理,是不經(jīng)過人為加工的效果,當然這種效果雕塑家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進行仿制。很多中國傳統(tǒng)的木雕作品就是利用了自然對木頭的天然加工加之藝術家的局部雕刻,使其與自然部分完美結合,從而達到很強的觀賞性。如陰沉木雕作品(如圖5)我們可以看到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陰沉木本身的自然肌理美感,稍加修飾,非常漂亮。
圖4 韓璐的《向左走,向右走》
圖5 陰沉木雕
泥塑是雕塑家在進行鑄造類雕塑創(chuàng)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其表面肌理效果的呈現(xiàn)決定最終的雕塑效果,必須加以重視。一般泥塑過程中對肌理的處理有泥點處理法、抹光法、雕塑刀自然刀痕以及木棒自然敲打效果等各種表面肌理處理效果。比如雕塑家吳偉山的雕塑(如圖6)就是完全利用木棒自然敲打效果的方法,他不僅是在小稿處理階段采用此法,而且在雕塑放大泥稿過程中都是如此。他對泥稿放大的肌理效果要求極為嚴格,要求表面肌理完全按照小稿的木棒敲打痕跡等比例放大,然后再進行鑄造,可見其對雕塑肌理效果的高度重視。這種人為的對雕塑肌理的處理實際上早在中國的商、周時期就有所體現(xiàn),那時期的很多陶罐上都會有工匠刻意加工上去的繩紋的肌理效果。
還有比如金屬直接焊接雕塑中,我們經(jīng)常 看到雕塑家對雕塑的表面進行各種處理。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化學藥品使其生銹,生銹后的金屬焊接雕塑就具有特殊的肌理美感。
各種自然材質的肌理效果各不相同,怎樣利用材料肌理的美感進行創(chuàng)作需要雕塑家認真思考。西漢霍去病墓的雕塑《石虎》(如圖7)其粗獷、質樸的肌理質感加以雕塑家高度概括的處理方式,了了幾條線條表現(xiàn)虎紋給人印象深刻,符合雕塑主題。這些是古代雕塑家很好的利用了花崗巖特殊的粗糙肌理質感,利用其自然的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態(tài)加以雕刻,“因材施藝”,恰當?shù)陌阎黝}思想與自然材質的肌理美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這是古代雕塑家對對材質精心改造的典型范例。
圖6 吳為山《魯迅像》
圖7 霍去病墓《石虎》
雕塑創(chuàng)作中雕塑家為了塑造形體,對形體進行的認為加工,會使用各種工具,從而自然留下很多痕跡,如拍打、刀刻、刮痕、擠壓等各種痕跡,甚至為了特殊的表面肌理而創(chuàng)造各種痕跡。這是對雕塑家雕塑創(chuàng)作過程的真實記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雕塑,了解雕塑家在創(chuàng)作雕塑時的情感表達,這也使雕塑更具有美感,與觀眾更親近。
雕塑藝術的美感不只是空間與體量,材料自身的美感以及雕塑家對雕塑肌理美感的把握,都對整個雕塑美感的呈現(xiàn)具有重大影響。任何一種材料無所謂貴賤,關鍵是看雕塑家對材料肌理的合理利用。怎樣讓各種材料的肌理美感服務于自己的雕塑作品,需要雕塑家對材料能夠深入的了解,才能使雕塑材料的肌理美感激發(fā)雕塑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因勢利導,才能雕塑更加生動。雕塑家如果能夠把握好雕塑的肌理效果就能讓自己的作品得到升華。
[1]黃宗賢.中西雕塑對比[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
[2]孫璐.直接金屬雕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3]奧利弗·安德魯.雕塑家手冊:生動的材料[M].孫璐,編,譯.廣西美術出版社.
[4]許正龍.雕塑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5]張偉.泥塑人體[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