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成
三、古剎遍布類型多樣
玉樹是全省藏傳佛教寺院數(shù)量最多的地區(qū)。據(jù)《玉樹州志》(圓園園緣年員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員怨緣愿年全州共有藏傳佛教寺院圓園員座,在寺僧尼共圓苑園緣苑人(其中尼姑員緣猿愿人,活佛源源愿名)。教職人員占當時總?cè)丝诘膱A愿.遠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州相繼批準開放員猿怨座寺院和苑處宗教活動點;未經(jīng)政府批準而自行開放的寺院猿源座、宗教活動點苑處。實際現(xiàn)有宗教活動場所員愿苑處,另有尚不具備恢復條件的寺院圓愿座。截止員怨怨遠年,全州實有僧尼遠員源緣人(內(nèi)活佛圓緣源名),占全州總?cè)丝诘膱A.源苑豫。根據(jù)筆者與課題組在上世紀怨園年代初的調(diào)查,當時玉樹地區(qū)的寺院教派分布大致如下表:
從上表看出,當時全州共有寺院(包括活動點)員怨怨座,其中噶舉派員園怨座,占緣源.愿豫;寧瑪派猿緣座,占員苑.遠豫;薩迦派猿圓座,占員遠.園豫;格魯派圓猿座,占員員.遠豫。全州六縣中,囊謙縣寺院最多,共愿員座,占全州的源園.苑豫,且各教派均有,最為復雜;玉樹縣次之,共緣員寺,占圓緣.遠豫,除沒有巴絨和葉巴噶舉派寺院外,其他教派同囊謙縣。
綜觀玉樹的藏傳佛教寺院,不僅數(shù)量多,教派全,而且類型復雜,主要表現(xiàn)在:
員、部分寺院教派混合或僧尼混合。位于今囊謙縣吉曲鄉(xiāng)桑雄村側(cè)的采芒寺、吉曲鄉(xiāng)瓦戶村的楞主寺是周巴噶舉派僧尼混合寺院,囊謙縣的達索改寺和買慶寺是直貢噶舉派的僧尼混合寺院(買慶寺現(xiàn)為尼姑寺),囊謙縣的熱桑寺和噶瑪達杰寺是噶瑪噶舉派僧尼混合寺院,位于今囊謙縣香達鄉(xiāng)乃嘉瑪山腰的代東寺是周巴噶舉派和寧瑪派僧人合住的寺院,囊謙縣的代東寺兼奉寧瑪派和周巴噶舉派,稱之為“寧瑪周”,但又十分信奉噶瑪噶舉派,第十五世噶瑪巴活佛卡恰多杰曾為該寺主持過奠基、開光儀式,寫過贊頌詞。
圓、不少寺院曾是政教合一寺院。舊時,在廣大藏區(qū)部分藏傳佛教寺院曾是當?shù)貐^(qū)域性政教合一統(tǒng)治的中心。玉樹地區(qū)有不少這類寺院,而且數(shù)量多、寺院權力大,政教合一的特點更為突出,最具特色。這些寺院,或活佛即部落頭人,或不少出身于頭人家族,活佛集政教大權于一身,不僅掌管寺院政教事務,而且管轄千、百戶及其所屬民眾,在該地區(q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寺院可委派代表“喇察布”到所轄部落代表活佛管理屬民,甚至可以設置監(jiān)獄,兼行司法。在玉樹,原來的池秀寺、根蚌寺、采久寺、蘇莽寺、覺拉寺、拉布寺等都是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
囊謙縣的蘇莽寺包括蘇莽囊杰則寺和蘇莽德子堤寺。蘇莽囊杰則寺寺主帳瑪賽羅舟仁欽的歷輩轉(zhuǎn)世稱“嘎文”(亦譯作“尕旺”)活佛,既是寺主,又是當?shù)靥K爾莽部落百戶,下轄五名百長;蘇莽德子堤寺寺主仲扎哇·貢噶堅贊的歷輩轉(zhuǎn)世稱“仲巴倉”,也是百長之一。蘇爾莽部落在清雍正年間達鼐勘界時即為較大的一個百戶部落,駐牧地在子曲河下游地段,東與扎武部落為界,南與西藏昌都地區(qū)連接,西與囊謙千戶直轄的香達部落接壤,北與拉秀部落毗鄰。嘎文活佛在寺內(nèi)的府邸,名“嘎文頗章”或“囊杰則空”,高5層,極其宏偉。
囊謙縣的覺拉寺(亦作覺讓寺)原有四個活佛系統(tǒng),均由該寺創(chuàng)建者隆熱帳巴堅贊傳出。主系即隆熱帳巴堅贊系統(tǒng),共傳16世,其中一至三世師徒相傳,從第三世起實行活佛轉(zhuǎn)世制。主系派生出覺讓丁寧、喇嘛冬嘎、覺悟讓灑嘎3個系統(tǒng),總稱為“灑丁冬松”,即灑嘎、丁寧、冬嘎3支。囊謙王家族分為囊謙和叢灑兩支后,叢灑家族子弟多住覺拉寺,該寺成為玉樹地區(qū)巴絨噶舉派的中心寺院之一。明代,朝廷曾冊封該寺第六世活佛熱旦增松巴·熱求鄂賽,賞戴黃白色翎冠,白色代表政,黃色象征教,授權管理覺讓寺及其所轄部落政教事務,另管轄今雜多縣昂色鄉(xiāng)境內(nèi)的雜結(jié)、保熱同,囊謙縣的香達,玉樹縣境內(nèi)的格強瑪?shù)鹊貐^(qū),寺內(nèi)設專司政教事務的“巴熱丙蓋”職務,至公元1958年,共歷13任。二十世紀20年代,青海蒙番宣慰使馬麒曾任命丁寧喇嘛為百長,后通稱百戶,集政教權力于一身,管理整個部落的僧俗事務。
拉布寺是稱多縣境內(nèi)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該寺住持活佛既是玉樹地區(qū)最有影響的大活佛,尊稱為“拉堅貢”,又為拉布族百戶,集政教大權于一身,與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乃至西寧辦事大臣衙門等權力機構(gòu)有著密切聯(lián)系。如該寺活佛文青·吉熱多杰(員愿猿圓—員愿愿愿),清道光皇帝給他賜有清朝官服、官轎,委任拉布族百戶的錦緞文書和獅座印章等。清朝皇室和西寧辦事大臣為該寺賜有匾額,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為該寺活佛曾賜“堅貢”(救世者)的稱號。
再如今囊謙縣癿扎鄉(xiāng)的乜也寺是玉樹最古老的直貢噶舉派寺院,由撒東肖噶上師建于十二世紀前葉。該寺原為囊謙王(后亦稱囊謙千戶)直屬的四大寺院之一,下轄肖噶寺、巴米寺、龍卡寺等子寺。寺主洛卡恰胸杰,為撒東肖噶的歷輩轉(zhuǎn)世,有幾世曾轉(zhuǎn)生于囊謙王家族,一直是原囊謙王的灌頂活佛,尤在清代,顯赫一時,清廷曾賜有翎帽、印章、灰色旗幟等,原西藏地方政府亦贈有孔雀翎華蓋和鞍具、鑲金轡頭、脖飾等坐騎用具。
猿、尼姑寺院多,規(guī)模大。據(jù)統(tǒng)計,全州共有尼姑寺院21座,見下表:囊謙縣10座:
寧瑪派:改加寺、熱牙寺、德青改寺
噶瑪噶舉派:乃艾改寺
巴絨噶舉派:買土改寺
直貢噶舉派:塔瑪寺、買慶寺、扎西寺
周巴噶舉派:央貢寺、灑郭改尼姑寺玉樹縣6座:
寧瑪派:東昕改寺、仁者改寺、乃慶改寺
噶瑪噶舉派:扎西格寺、佐青尼姑寺
周巴噶舉派:載空改寺稱多縣1座:
格魯派:伊瓦尼姑寺雜多縣4座:
寧瑪派:桑青尼姑寺、黨則尼姑寺
乃多噶舉派:秋吉尼姑寺
直貢噶舉派:雜龍尼姑寺
以上尼姑寺中,今玉樹州囊謙縣的改加寺是全省最大的寧瑪派尼姑寺院。該寺位于吉尼賽鄉(xiāng)境內(nèi)改雄溝的保佐山腰,由改加·倉央嘉措(1864—1910)在自家牧場建成,為第一世改加活佛。1910年改加·倉央嘉措去世后,該寺認定第二十五代囊謙王、第八代囊謙千戶扎喜才旺多杰(1915—1979年)之弟昂文求扎嘉措為第二世改加活佛,從而進一步得到囊謙千戶的支持,寺院進一步發(fā)展,二十世紀50年代,有大小殿堂5座、活佛府邸9座、佛塔25座、靈塔9座,以及尼舍等其他建筑300余間,占有耕地300廟、牛1380頭、羊3500只、騾馬90匹,豪富一方,有尼姑800余人、轉(zhuǎn)世活佛9人。寺主改加,授有“呼圖克圖”名號;該寺第二世安曲活佛阿旺桑丁南加,原西藏地方政府準許頭戴金冠。當時,改加寺有西藏類烏齊縣、丁青縣、那曲專區(qū)、青海境內(nèi)囊謙縣和玉樹縣境內(nèi)有20多座屬寺。
4、改宗他派的寺院多,一些寺院改宗后仍存原來信仰痕跡。據(jù)粗略調(diào)查,玉樹地區(qū)共有32座寺院有教派改宗的記載或傳說。
囊謙縣11座:尕丁寺(由寧瑪派改格魯派)、德加寺(由巴絨噶舉派改格魯派)、德龍寺(由薩迦派改格魯派)、賽佐強寺(由葉巴噶舉派改噶瑪噶舉派)、東囊拉欽寺(由巴絨噶舉派改噶瑪噶舉派)、郭欠寺(由乃多噶舉派改噶瑪噶舉派)、尕扎西寺(由葉巴噶舉派改直貢噶舉派)、多察日寺(由寧瑪派改周巴噶舉派)達那寺(由苯教改葉巴噶舉派)、畢日拉慶寺(由巴絨噶舉派改薩迦派)、畢日拉穹寺(由巴絨噶舉派改為薩迦派)。
玉樹縣8座:邦群寺(先由苯教改為寧瑪派后又改為格魯派)、嘎拉寺(由直貢噶舉派改為格魯派)、崗拉寺(由噶瑪噶舉派改為格魯派)、讓娘寺(由直貢噶舉派改為格魯派)、龍喜寺(先由苯教改為直貢噶舉派后改為格魯派)、唐隆寺(由寧瑪派改為薩迦派)、桑周寺(由寧瑪派改為薩迦派)、察柔寺(由噶瑪噶舉派改為薩迦派)。
稱多縣5座:邦布寺(由噶舉派改為格魯派)、土登寺(由苯教改為薩迦派)、多干寺(由寧瑪派改為薩迦派)、賽達寺(由苯教改為薩迦派)、扎西寺(由噶瑪噶舉派改為直貢噶舉派)。
雜多縣7座:扎西拉吾寺(由噶瑪噶舉派改為格魯派)、白智寺(由格魯派改為噶瑪噶舉派)、貢沙寺(由格魯派改為噶瑪噶舉派)、日哇巴瑪寺(由巴絨噶舉派改為噶瑪噶舉派)、賽朵寺(由寧瑪派改為噶瑪噶舉派)、格納寺(由巴絨噶舉派改為噶瑪噶舉派)、雜多乃多寺(由寧瑪派改為乃多噶舉派)。
治多縣1座:崗察寺(由直貢噶舉派改為格魯派)。
寺院改宗,多由有影響的高僧活動所致。如玉樹縣仲達鄉(xiāng)的嘎拉寺,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紀初,為直貢噶舉派寺院,由直貢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仁欽貝(1143-1217)的弟子康覺多杰寧保倡建,或云由康覺多杰寧保擴建,規(guī)模較大。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大師成名后,向嘎拉寺活佛康覺索南堅贊賜自畫像1幅,勸說改宗??涤X索南堅贊接受勸說,皈依宗喀巴,改嘎拉寺為格魯派,可以說它是玉樹地區(qū)最早的一座格魯派寺院。此后,該寺以西藏色拉寺為母寺,相傳還在附近格宗、森宗、達宗三溝交匯處建成紀念改宗的藏娘塔。
許多改宗后的寺院保留有原來教派的信仰痕跡。如嘎拉寺改宗后,一直供奉著原來所宗教派直貢噶舉派的護法神阿斯秋吉卓瑪?shù)乃芟?,進行法事活動時所制作的施供食子“多日瑪”亦為直貢噶舉派的傳統(tǒng)樣式,是為該寺一大特色。今囊謙縣著曉鄉(xiāng)境內(nèi)的然覺寺,初奉香巴噶舉派,清乾隆年間改宗乃多噶舉派后,仍設香巴噶舉派禪堂,內(nèi)供有創(chuàng)派人瓊波南覺的塑像和該派的經(jīng)卷。今囊謙縣香達鄉(xiāng)的郭欠寺初奉乃多噶舉派,后改奉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是青海境內(nèi)至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紅帽系寺院。清乾隆年間紅帽系雖被禁止,但郭欠寺內(nèi)至今仍供有歷輩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活佛的藥泥像。現(xiàn)存達那寺經(jīng)堂,稱“葉爾巴經(jīng)堂”,內(nèi)供有傳為該派祖師桑結(jié)葉巴·益希則巴自塑的藥泥自身像和該寺早年主供的苯教祖師敦巴辛饒的鍍金銅像,高約1尺,這種保持原來信仰特點的寺院在青海其他地區(qū)是極為罕見的。
緣、個別寺院并不實行活佛轉(zhuǎn)世制度。藏傳佛教自元代噶舉派開活佛轉(zhuǎn)世的先河后,各派(包括苯教)盡皆仿效,成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但也非盡然,玉樹即有特例。囊謙達那寺的住持世代從德高望重、學經(jīng)優(yōu)異的寺僧中選取任,稱之為“葉爾巴弟子”,至今歷20多任亦具特色。
遠、個別寺院與藏族史詩人物聯(lián)系更為緊密。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在藏族地區(qū)膾炙人口、無人不知。不少地區(qū)有有關格薩爾活動的傳說,但都不及玉樹囊謙縣的達那寺那樣聯(lián)系緊密。達那寺認為,他們寺院地處格薩爾生活活動的嶺國故土,格薩爾王信奉的是葉爾巴噶舉派,在達那寺建有格薩爾殿,殿內(nèi)塑有9米高的格薩爾身像,兩側(cè)分列其部將吉本和賈擦的塑像,塑像前供放著傳為格薩爾和賈擦使用過的寶刀。殿內(nèi)還存放著相傳格薩爾之妃珠姆的各式腰帶、格薩爾及其部將的兵器、盔甲、衣服等,還有格薩爾念誦過的經(jīng)卷。西墻門楣兩側(cè)塑有珠姆及其妹妹乃瓊的身像,墻上掛著傳為賈擦從內(nèi)地換茶所用的虎、豹、熊等動物皮張。在寺院所在的達那山頂有兩處有格薩爾及其三十部將的墓葬塔,一處8座,一處27座,全為土木結(jié)構(gòu)。達那寺因與格薩爾的傳說密切相關,故也稱“嶺國寺”。
7、有些寺院教派界限不明顯,有無教派傾向。19世紀下半葉,西康德格地區(qū)由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楚、秋吉林巴三位大師發(fā)起利美運動,認為佛教內(nèi)部各派都源自同一佛法、教義相通,應不分宗派、相互借鑒,消除教派爭議、化解矛盾,共同促進藏傳佛教的發(fā)展。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不僅利于佛教自身的發(fā)展,而且對于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jié)等都有積極作用。玉樹地區(qū)地處康區(qū),也是這種無宗派運動的踐行地區(qū),在這方面特色明顯。如囊謙邦囊寺、灑宗寺均為寧瑪派寺院,但卻是周巴噶舉派采久寺的子寺;改加寺是囊謙最大的寧瑪派尼姑寺,但該寺創(chuàng)建者(1893年建寺)第一世改加倉央嘉措?yún)s是采久寺措尼活佛的弟子:囊謙葉文寺為噶瑪噶舉派寺院卻以葉巴噶舉派的達那寺為母寺,而達那寺的活佛安蓋丁桑卻是周巴噶舉派采久寺措尼活佛的弟子;雜多縣日哇多瑪寺為噶瑪噶舉派寺院,卻是囊謙巴絨噶舉派覺拉寺的子寺;稱多縣巴干寺為直貢噶舉派寺院,在大經(jīng)堂卻主供著寧瑪派的祖師蓮花生大師和噶瑪噶舉派的歷輩噶瑪巴活佛;舊時,囊謙千戶直屬的四大寺院,根蚌寺和采久寺是周巴噶舉派,乜也寺是直貢噶舉派,雜毛寺是巴絨噶舉派。廣大信眾景仰的第十世班禪大師更是利美運動的踐行者,他對佛教各教派,乃至苯教一視同仁、同樣關懷,在玉樹也有很多事跡,如1952年,他親臨曲麻萊縣的寧瑪派大寺河啦嘛寺,親自主持過開光安神儀式。
8、與康藏許多寺院宗教關系密切。玉樹地處青川藏三省區(qū)交界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玉樹各寺院與西藏昌都地區(qū)和四川甘孜地區(qū)的許多寺院關系密切,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寺院的形成有很深的淵源關系,如玉樹的不少寧瑪派寺院是由甘孜德格一帶的佐欽寺、噶陀寺、白玉寺等寺發(fā)展而來,不少薩迦派寺院與西藏的薩迦寺、俄爾寺密切相關,許多噶舉派寺院是西藏各教派形成時由教派創(chuàng)始人或其弟子直接興建的。二是寺院互有隸屬關系,如玉樹縣安沖鄉(xiāng)的羅熱噶巴寺是著名的周巴噶舉派寺院,該寺由康區(qū)周巴噶舉派名僧康巴·噶瑪?shù)づ宓牡茏幼胃痢に髂辖虢ㄓ?678年。孜噶·索南江措為德格孜噶寺活佛,因此羅熱噶巴寺一直以德格孜噶寺為母寺。三是玉樹地區(qū)僧人多去康藏母寺學經(jīng)深造,母寺名僧也多來玉樹地區(qū)講經(jīng)傳教。
四、地靈人杰才俊輩出
如果說青藏高原是神佛的世界,那么玉樹則是神佛的天堂。這里天高境遠、佛光縈繞,山皆神山、水皆圣水,山山水水都有神靈仙氣。它不僅吸引著眾多信徒頂禮膜拜,也培育出英俊、多才、豪放、勇武的康巴藏族,使玉樹鐘靈毓秀,人才輩出。綜觀玉樹藏傳佛教史,出現(xiàn)過許多有佛學造詣、知識淵博、學有專長、很有影響的人物。茲舉數(shù)例如下:
直希熱巴(1128—1201)法名喜饒僧格,青海巴絨噶舉派的主要傳播者。疑為囊謙人。15歲師事塔波拉杰的弟子巴絨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達瑪旺秋,苦學噶舉派法要,成為其心傳弟子,30多歲時已頗有聲名。約在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應西夏王之請去西夏長期傳教,主持修建了曲希藏灑寺(地望待考,現(xiàn)狀不詳),曾為西夏王灌頂上師,地位崇高。十二世紀末葉,直希熱巴攜其西夏高徒勒巴尕布兩次到今囊謙縣境內(nèi)各地講經(jīng)傳法。直希熱巴師徒在囊謙傳法,在囊謙王直哇阿魯?shù)闹С窒拢诮裣氵_鄉(xiāng)北5公里處的雜毛山麓創(chuàng)建了雜毛寺,一度是囊謙地區(qū)巴絨噶舉派的活動中心,西藏噶舉派的著名人物都松欽巴、帕摩竹巴等據(jù)說都親臨過此寺。十四世紀覺讓寺建成后,雜毛寺成為覺讓寺屬寺,住持由覺讓寺活佛委派。在今著曉鄉(xiāng)巴尕村南兩公里處還創(chuàng)建了畢日拉慶寺,后來改宗了薩迦派。勒巴尕布一度長住王府,于今香達鄉(xiāng)倡建了根蚌寺,曾是囊謙王家寺,最有影響。直希熱巴在玉樹有許多親傳弟子,其中弟子釋迦多杰倡建了今雜多縣蘇魯鄉(xiāng)的邦囊寺。
直貢巴·仁欽貝(1143—1217)直貢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玉樹宗俄仲切(今結(jié)古鎮(zhèn)附近西航村)人,家族世代信奉寧瑪派。仁欽貝早年喪父,家境貧寒,曾師事達瑪堪布和熱振禪師,通達佛典,有許多神奇?zhèn)髡f。2源歲時,前往丹薩梯寺向帕摩竹巴學法,成為其弟子。他極具慧根,頗有悟性,雖師事帕摩竹巴時間不長,卻能深悟佛家因果教理,通達“諸法真實智慧”,達到很高境界,在信徒中獲有相當聲望。帕摩竹巴圓寂后,他返回故鄉(xiāng)傳教,約在十二世紀60年代,他以布施收入為資金,在今玉樹縣巴塘鄉(xiāng)卓瑪邦雜地方建成卓瑪邦雜寺?!白楷敯铍s”意為度母巖根,得名于左面峭壁上傳有噶舉派護法神阿斯秋吉卓瑪?shù)淖匀伙@像,并傳說在寺院東南側(cè)石崖上有21尊天然的度母石像。該寺建成10余年后,毀于與薩迦派的教派之爭。寺院被毀后,仁欽貝帶著80余僧逃往西藏,于 1179年在今墨竹工卡縣建直貢梯寺,并從這里發(fā)展出直貢噶舉派,稱仁欽貝為“直貢巴”,尊稱為“覺巴”(意味拯救者)。因此,青海玉樹的卓瑪邦雜寺當為該派的第一源頭寺院,歷史上也稱“直貢頂灑寺”,意為直貢噶舉派的根基寺院。據(jù)當?shù)乜趥鳎踅ǖ淖楷敯铍s寺沿山崖建有三層樓高的大經(jīng)堂一座,崖前平地上有殿堂兩座,亦規(guī)??捎^。寺院被毀后當?shù)厣街亟?,但?guī)模不及從前。1958年前,該寺有大經(jīng)堂、小佛堂、護法殿、講經(jīng)院等各1座,僧舍56間、僧侶40人,活佛1人,為仁欽貝的轉(zhuǎn)世系統(tǒng)。現(xiàn)有小經(jīng)堂1座、僧舍13間,僧9人。經(jīng)堂內(nèi)主供有阿斯秋吉卓瑪護法神和六臂怙主等的塑像。該寺后山有一山洞,深邃莫測,相傳卓瑪邦雜寺被毀后,仁欽貝去西藏之前,將不少法器、經(jīng)典密藏洞內(nèi)。仁欽貝著有《修菩提心》等佛學著作緣卷,以“修行五法”為直貢噶舉派根本教義。
膽巴·袞噶扎巴(1230—1303)元代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弟子,元朝國師。南宋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出生于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鄉(xiāng)上莊,藏族,祖姓噶氏,幼孤,由其叔父撫養(yǎng)。南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離家到西藏薩迦寺學經(jīng),由薩班·貢嘎堅贊剃度出家。他聰明勤奮,學業(yè)突出。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時年24歲,受八思巴派遣,往西印度參禮高僧古達麻室利學佛,廣參名師,游學各大佛教圣地,學成后返鄉(xiāng)。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正式建立,立年號“至元”。繼設總制院,命八思巴以國師領總制院事。約在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八思巴奉忽必烈命,與其弟恰那多吉一起返回薩迦處理西藏事務。八思巴一行經(jīng)甘肅臨洮、青海玉樹等地回藏,途經(jīng)今稱多縣噶哇隆巴時,膽巴組織帶領當?shù)厣酌癖娐≈貧g迎,舉行有萬余名信眾參加的盛大法會,請八思巴灌頂傳法,后稱該地為“稱多”,為萬人聚會意,并成為這一地區(qū)的總名。當時,八思巴正式接收膽巴為弟子,賜名袞噶扎巴,譯言“慶喜稱”,并作為隨行弟子,同往薩迦。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膽巴奉八思巴命返回故鄉(xiāng)建寺弘法。膽巴回到稱多后,利用八思巴和他本人在當?shù)氐挠绊?,籌措資金在今稱多縣稱文鄉(xiāng)境內(nèi)稱文溝建成尕藏寺。這是稱多縣境內(nèi)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薩迦派寺院。寺院建成后,膽巴任住持,八思巴賜象牙章和白檀木章各一枚,命他管理當?shù)卣淌聞铡4撕?,膽巴再奉八思巴法旨,建今稱多縣的邦夏寺、玉樹縣的隆慶寺等,并派弟子昂卡拉巴建成玉樹達杰寺。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八思巴帶膽巴到大都,舉薦給忽必烈。自此,膽巴常住元廷,多次參加或主持朝廷的各種佛事活動,并曾奉詔去山西五臺山,居住壽寧寺,建立道場,傳授藏密金剛乘大法,主持祭祀佛教戰(zhàn)神“摩訶伽喇”,為忽必烈武力統(tǒng)一中國作宗教宣傳和精神準備。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八思巴出居臨洮,將朝廷的宗教事務交給膽巴代管。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膽巴奉忽必烈之命,赴長春宮參加佛道《老子化胡經(jīng)》真?zhèn)蔚霓q論。翌年,為配合元朝對朵甘思地區(qū)用兵,膽巴奉忽必烈之命,在元朝軍隊護送下到今四川甘孜、德格、爐霍一帶。他在這里活動6年有余,利用其崇高的佛教地位和淵博的佛學知識,修建寺院,講經(jīng)傳法,安撫人心,鞏固元朝對康區(qū)藏族的統(tǒng)治。相傳他在這些地區(qū)共修建了大小108座佛殿,各佛殿均飾以鵬頭飛檐,殿內(nèi)供有佛像和藏文大藏經(jīng)等。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十月,曾為膽巴弟子的桑哥被忽必烈任命為尚書丞相,兼總制院士。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桑哥奏請忽必烈從朵甘思召膽巴回京,繼續(xù)在朝廷主持佛事和其他宗教事務。此后,膽巴獲罪朝廷,被只身流放到廣東沿海,一度住居潮州開元寺,頗受濕熱瘴癘之苦。不久,膽巴復被召回大都。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忽必烈病重,召膽巴至皇宮建觀音獅子吼道場祈禳。翌年四月,元成宗鐵穆耳繼位,更加崇敬膽巴,其地位與帝師相若。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元成宗命膽巴住大護國仁王寺,令太府具駕前儀仗,百官護送。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二月,元成宗出巡至柳州時患病,命膽巴趕到柳州修法七晝夜,成宗病愈命天下僧人普讀藏經(jīng),大赦天下?;实酆突屎笙蚰懓筒际┳约号宕鞯钠邔毰?、寶珠瓔珞等,并賜車輦、騾馬、白玉鞍轡、金制曼荼羅、黃金等,派御前校尉10人給他做出行時的前導。三月,元成宗繼續(xù)出巡,命膽巴乘大象走在皇帝車駕之前,衛(wèi)護皇帝的安全。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夏,膽巴于上都(今內(nèi)蒙多倫縣西北)患病,成宗曾派御醫(yī)診視,五月終因不治去世,終年74歲。
膽巴去世后,元成宗賜沉香及檀香木等火化遺體,并命大都留守送其舍利至大都,于大護國仁王寺慶安塔中供放。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元廷又追封他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書《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簡稱《膽巴碑》,是公認的書法珍品,流布甚廣。碑文贊揚他“行秘密咒法,作諸佛事,祠祭摩訶伽刺,持戒甚嚴,晝夜不懈,屢彰神異,赫然流聞”,“德業(yè)隆盛,人天歸敬”。并云當時上至皇帝、太后,下至諸王將相,皆從受戒法,執(zhí)弟子禮,認為“西蕃上師至中國不絕,操行謹嚴、具智慧神通無如師者”。
嘉那·多德松卻帕旺結(jié)古寺第一世嘉那活佛,明代薩迦派高僧。昌都囊同人,青年時期學經(jīng)于西藏、印度,后往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等地修學20余年,精通藏、漢兩文,有“漢地圣者菩薩”之稱。后受師父葉喜巴邦指點,云游到玉樹結(jié)古森賽(今新寨村),于藏歷員圓月圓緣日發(fā)現(xiàn)一塊相傳自顯有觀音六字真言的嘛呢石,立志在此建造嘛呢石堆。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員苑員緣年),他被當?shù)卦洳柯渌牻Y(jié)古寺認定為結(jié)古寺活佛,通稱“嘉那朱古”(意為漢活佛)。嘉那·多德松卻帕旺多才多藝,曾創(chuàng)民間舞蹈100多種,玉樹地區(qū)至今流傳的著名的“卓舞”多源于此。晚年常靜居今結(jié)古鎮(zhèn)東面的新寨村東面山坡,并在這里堆放嘛呢石堆,被人們稱之為“嘉那嘛呢”。該嘛呢石堆由刻有藏文觀音六字真言和其他佛教真言、佛像的嘛呢石壘成,信徒們歷年添加,體積越來越大,為當今藏區(qū)最大的嘛呢石堆。嘉那嘛呢石堆處每年舉行慶典活動,稱為“嘉那幫瓊”,后從慶典日發(fā)展成慶典月,謂之“嘉那幫瓊達娃”。
池秀·巴丹晉美才旺赤列(員愿員圓—員愿緣員)第五世池秀活佛,亦稱“阿德”。出生于囊謙千戶家,父索南求培為第二十一代囊謙王,母拉毛班藏,系拉達百戶之女。自幼在囊謙千戶府所在的囊謙喀一經(jīng)堂(后形成采久寺)習經(jīng),成年后,學識淵博,人稱“班智達”(大學者),與章嘉國師意希丹貝堅贊過從甚密,通過章嘉,與達賴喇嘛和青海蒙古王公建立有廣泛聯(lián)系。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世池秀巴丹晉美才旺赤列在拉薩拜會章嘉。章嘉回京后奏封囊謙王索南求培為“布政使”,授親王爵位,賜贈蒙古王爺服飾,向池秀五世賜贈寫有“諾們汗呼圖克圖”字樣的詔書、烏金印章以及寫在緞面上的封誥等。公元1830年囊謙千戶索南求培去世后,池秀五世一度掌管囊謙部落的政教事務。自池秀五世受封起,采久寺地位陡增,成為千戶府所轄各寺院之首,原作為母寺的池秀寺變?yōu)椴删盟碌淖铀?。歷史上,采久寺所轄子寺員園余座,分布在囊謙和昌都類烏齊等地。
拉堅貢·江永洛桑嘉措(員愿愿怨—員怨源源)稱多拉布寺代瑪堪欽系統(tǒng)的第十三代轉(zhuǎn)世活佛,拉布族百戶。祖籍西藏。自幼聰穎,受過系統(tǒng)的佛學教育。他樂善好施,思想解放,鼓勵農(nóng)耕,是一位很有遠見的活佛。他善于吸收內(nèi)地先進生產(chǎn)技術,鼓勵信眾開墾荒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將弘揚佛法的一些法會發(fā)展為集民間貿(mào)易和文體活動為一體的集會,促進商貿(mào)流通;成立拉布寺商隊,往返于康藏、川和湟源、西寧之間,經(jīng)營農(nóng)畜產(chǎn)品、藏醫(yī)藥品和生產(chǎn)生活用品,進而創(chuàng)辦“吉索”、“拉斯吉索”、“霍倉吉索”、“公巴遜”4處商號,發(fā)展商業(yè),積累財資。從員怨園遠年起,他學習北京等地街道建筑方式,在故鄉(xiāng)改造溪水,整治河床,修筑河堤,重新規(guī)劃道路和居民建筑,重修寺院圍墻、山門,并從西寧、湟中馱運來樹苗,在玉樹、稱多等地試種,曾栽植出苑處白楊園林,使拉司通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他還從北京請來工匠,就地燒制磚瓦、石灰,培養(yǎng)當?shù)丶夹g人才。他心胸開闊,收容各教派僧侶和窮人,擴大寺院規(guī)模,擴建經(jīng)堂,新建辯經(jīng)院,使拉布寺有了新的發(fā)展。
噶瑪謝珠秋杰尼瑪(員怨園圓—員怨緣猿)禪古寺第八世禪來堅貢活佛。四川甘孜德格縣人。他繼承前世精心管理本寺和文成公主廟寺務。員怨源遠年,他主持重修文成公主廟,拆除后建的廟宇,挖掘清理出埋在砂土中原來的地基、浮雕等,恢復原有的廟宇面積,然后在此基礎上重建,挖深坑,填巨石,疏浚地下水,在廟宇上方巖壁上鑿石挖槽,排泄山水。另外,增修了水力轉(zhuǎn)動的大經(jīng)輪房。廟宇告竣后,對廟內(nèi)主供的大日如來佛像和八大菩薩重新敷金彩繪,并繪制禪來堅貢畫像,寺周修建了供僧人閉關修行的禪房和信眾的閉齋誦經(jīng)房。從而再現(xiàn)了文成公主廟的歷史原貌,并更加光彩奪目。
喇嘛日霍結(jié)古寺名僧,著名學者。擅長史學,著有《大日如來佛堂志》、《藏區(qū)文物志》等。
阿慶·赤列更恰(1940—1990)囊謙采久寺活佛,青海囊謙縣人,精通佛學和藏族傳統(tǒng)文化,擅長藏文書法、藏醫(yī)、繪畫,歷任青海省政協(xié)常委、副秘書長,玉樹州政協(xié)副主席和玉樹州佛協(xié)副會長等職。曾一度應邀赴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進行康巴藏族歷史和佛學研究,并執(zhí)教于青海民族學院,長期搜集整理玉樹地區(qū)的文史資料,參與編寫《玉樹藏族自治州概況》。
此外,瑪久拉仲(1049—1144)是藏族歷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大師,希解覺域教法的傳出者。對其出生地有些文獻無載,德吉卓瑪所著《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研究》稱是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2010年4月14日年玉樹發(fā)生強烈地震后,筆者曾赴玉樹考察寺院毀壞情況,在稱多縣拉布寺調(diào)研時,當?shù)匾恍├险呓匝袁斁美偈欠Q多拉布地方人。對此,筆者尚未及研究,僅在此提出,希后來學者研究時參考。
五、多彩藝術魅力無限
玉樹藏傳佛教寺院,多建于名山風景區(qū),一般依山勢而建,形成櫛次鱗比、錯落有致的壯麗景觀。一座座古剎,都是薈萃佛教藝術的寶庫。這一切都充分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
員、建筑藝術特色鮮明。建筑風格以藏式大墻面碉房式建筑為主。一般由經(jīng)堂、佛殿、扎倉、佛塔、活佛府邸、大廚房、僧舍、轉(zhuǎn)經(jīng)輪房等組成。建筑多依山而建,形成錯落有致、櫛次鱗比的藝術效果。當你乘車進入玉樹稱多縣歇武境內(nèi),首先看到路邊立于山坡之上的歇武多干寺,給人留下第一個別樣的印象;再看到坐落于結(jié)古鎮(zhèn)木它梅瑪山上的結(jié)古寺,給人以多層樓閣聳立云端的感覺,尤其近年新建的大經(jīng)堂和塑立的大佛像,雄立山頭,更為壯觀。一些寺院白色的墻面,特別是薩迦派寺院圍墻上象征文殊、觀音、金剛手菩薩的紅、白、藍三色條圖案,在青海其他地區(qū)是難以看到的。
舊時,稱多拉布寺建筑宏偉,為人稱道。民國年間周希武(公元1885-1928年)所著《玉樹調(diào)查記》稱,玉樹25座寺院,以拉布寺最為壯麗。該書據(jù)《游拉布寺記》,詳細描述出拉布寺的景觀、建筑、布置等如下:
拉布寺在通天河東,拉布曲水之濱,西負絕巘,東帶小溪,南北長里許,東西二百步。有千佛閣,南北長二十五間,中供大小佛、菩薩三千尊,皆銅鑄,鎏以金。有護法殿,中供韋陀銅像,高三丈余,穿軒(王逸《楚詞注》:軒,樓版也)而立,自頂至胸在軒上,自腹至足在軒下。有陰司,中立泥塑胡鬼,面目猙獰,手執(zhí)蒺藜、五爪、繩索之類,森然欲搏人。門楣之間,懸古甲胃、弓矢、刀劍、戈矛之屬。又有一樓,高約五丈許,門楣之間,懸古甲骨文,四壁涂以丹鑊,四面包檐之下,有棕色樓緣一層,皆攢木枝,截齊而露其端于外者;椽上有鎏金銅盤,四面各八枚;屋上則金頂輝煌,風鐸瑯鐺(各族寺院經(jīng)堂建筑之制其外表大略同此)。由正門入樓下,四壁皆供佛像,殊苦黑暗,唯見昏燈明滅而已。中樓有巨物,金光燦爛,穿軒而上,猝不辨其為何物。卻出,從旁小門登樓,至中門,朱戶金鎖,門匡皆金飾,入則欄桿前橫,蓋樓寬五間,深五間,最中五間,無樓版,環(huán)以欄桿,有鎏金巨塔,自地上出,嵌以寶石,維以色帛,塔頂以木作偃月承日狀,飾以汞,樓下所見金光燦爛者,即塔之下半也,塔左右有兩甬,亦自地上出,色帛層襲,如華蓋然,番名摩尼甬。欄桿后,中一間環(huán)以木柵,上有天井,以通光線,窗寮嵌以玻璃,棼下承以錦繡(仰而諦視,乃御賜袞龍黃緞袍料)。中柵有鎏金銅轎一,轎柱及楣牙間,皆虬龍,宛轉(zhuǎn)承接,張牙舞爪,中供木雕佛像一,金面金袍趺坐;轎前有香案,案上供張金幾、銀幾、金山、銀壺、銅壚、洋燈、爵罄之類;左右有大繡花磁瓶各四,中插石制花卉及如意、貢香之類,共值數(shù)千金。樓后楣下,通懸五色帛,織成漢字《心經(jīng)》,每方二字。傍樓后墻,以木為格,中一間,供古銅菩薩三十六尊,左右各二間,供金佛各五百尊。樓左右墻,閣庋經(jīng)卷,卷襲以色帛,上充棟宇。欄桿前中一間,有銅制花門,鎏以金,中門懸大銅鈸一;門前左右,有長幾,幾上置凈水、銅盂及鐙、壚百余枚。幾前樓版,以僧徒朝夕膜拜摩掌之故,光明滑瀏,履之欲跌。其余僧徒所居,穿廊連廡,層樓復閣,幾于千門萬戶,不能名狀云。寺有前清同治十二年,西寧辦事大臣錫英所贈匾額,曰普濟寺;又有御賜小金匾,在最暗處,僅辨同治三年數(shù)字而已。
對拉布寺的描述,具有普遍性,由此可見玉樹寺院之一斑。佛塔在玉樹寺院建筑中也頗具特色。藏傳佛教認為佛塔為“三所依”之一,與佛像和佛經(jīng)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佛塔有多種,常見的時輪塔,塔身高大,基座平面為四方形,塔身三級或四級,塔腹瓶形,由基座承托,頂部裝有仰盤、覆盤及日月寶鑒。藏區(qū)多佛塔,外刻佛像,內(nèi)儲佛經(jīng),為佛教標志之一,為信眾所敬重,每見佛塔,必按順針方向繞塔一周,手掐念珠,口誦六字真言。桑周寺的藏娘塔,由青石板砌成,依山聳立,殿堂式樓亭,層疊險峻,堅固肅穆,佛堂內(nèi)供有數(shù)百尊佛像,多為鍍金青銅像,工藝精湛。達那寺葉爾巴經(jīng)堂左下四分之一處有一殿堂,內(nèi)有梵塔,名曰“噶丹塔”,高9米,殿門用紫檀做成,取材于云南納西族地方,形呈藏、漢、納西三族傳統(tǒng)殿門結(jié)合式樣,亦很有特色。
圓、珍寶文物琳瑯滿目。玉樹各寺儲存了歷代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絕大多數(shù)財富,以文物豐富聞名藏區(qū)。如結(jié)古寺各殿供奉有釋迦牟尼、薩迦派歷代祖師、蓮花生大師、吉祥天女、寶帳怙主、吉祥依怙主、密宗事部三怙主(即佛部文殊、金剛部金剛手和蓮花部觀世音)、自顯度母等的鍍金鍍像或藥尼像數(shù)千尊,藏文大藏經(jīng)等各種佛教經(jīng)文典籍近萬卷,另有相傳八思巴時期流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唐卡像、用檀香木雕刻的度母像、護法面具、古印度鈴杵、膽巴國師用過的牦纛、相傳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王用過的釵鈸、扎武部落百戶家祖?zhèn)鞯膶毜叮ㄏ鄠鲝墓示酉阈鄣胤綆恚┑仍S多珍貴文物。
覺讓寺保存有創(chuàng)建者直希熱巴的印章、傳說忽必烈贈給隆熱帳巴堅贊的佛陀12歲等身銅像、相傳格薩爾王使用過的寶刀、明廷所賜白法螺等,另有18部黑紙金字大藏經(jīng)、用象牙精雕的金剛亥母像、傳說用直希熱巴的眼心舌等舍利裝藏的佛像等,在歷史上頗有名氣。
猿、石刻藝術聞名遐邇。藏傳教藝術,除前面提到的建筑方面的風格和特色外,還突出表現(xiàn)在繪畫、堆繡、雕塑等方面。繪畫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壁畫、卷軸畫、圖案畫、細紗畫、巴扎畫等。堆繡是藏傳佛教獨特的一種寺院文化藝術,各種棉布、綢、緞剪成所要求的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在布面或綢緞上,構(gòu)成完整的畫面,然后用彩線繡制而成。雕塑分泥塑、油塑、雕刻等。泥塑主要用來塑立諸神佛像;油塑主要用于供品。雕刻有木雕、磚雕、石刻等。木雕主要用于門楣、柱頭等上的裝飾性雕刻和少量木刻佛像。磚雕多見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邊、飛檐上的獸吻、墻壁上的浮雕等。
石刻的種類很多,最多見的是經(jīng)文石刻,稱“石經(jīng)”,嘛呢石刻稱“嘛呢石”。石經(jīng)主要鑿刻的是藏文經(jīng)文,飾以佛像人物和裝飾性圖案,并多涂色彩,文字線條流暢,字體講究,浮雕佛像精工細雕,神態(tài)逼真。嘛呢石是最常見的文字刻石,嘛呢指用藏文轉(zhuǎn)寫的梵文觀音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和其他佛教真言,或平行組合排列,或單字豎排,空間用八寶圖案裝飾,常用紅色或彩色涂染,使字體更突出美觀。玉樹地區(qū)的石刻藝術在全省最為有名,著名的文成公主廟就是現(xiàn)有摩崖石刻,后加蓋殿宇,而成寺院。位于通天河畔的勒巴溝,在深約愿公里的溝內(nèi),有許多歷經(jīng)千年風塵的唐代佛教摩崖,特別是鐫刻在溝口巖壁上的“禮佛圖”和溝內(nèi)猿公里處峭壁上的“轉(zhuǎn)法輪圖”,為吐蕃早期的陰線石刻,子瓊溝內(nèi)石頭或巖壁上鐫刻的各種咒語、經(jīng)文、佛塔、佛像等,構(gòu)成了佛教石刻文化的罕見奇觀,都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結(jié)古鎮(zhèn)新寨村的嘉那嘛呢石堆,也稱“石經(jīng)城”,占地2.4平方米,高圓米左右,全用嘛呢石壘成。嘛呢石經(jīng)過圓園園多年的累積,估計有圓緣億塊之多,由無數(shù)善男信女親手雕刻而成,有“世間第一大嘛呢堆”之稱。今玉樹縣下拉秀鄉(xiāng)日直卻哇干貝山上的嘛呢和佛經(jīng)石刻亦頗負盛名,山上依天然洞建有靜房,靜房附近有大小不等的十三組石塊,上面除刻六字真言外,還有藏文《七字明咒》、《百字經(jīng)》、《無量壽佛經(jīng)》、《長壽經(jīng)》、《懺悔經(jīng)》等,由附近龍喜寺僧人尼多始刻于二十世紀40年代,于1958年完全成。至今,在勒巴溝內(nèi),還有專人雕刻嘛呢石,提供給信仰者或收藏者?,F(xiàn)在不少人建議,玉樹的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文物豐富,完全有資格、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有的作家描寫神秘的青藏高原說,“藏地的山和水都是有靈性的,高遠圣潔的雪山是神靈居住的世界,深邃湛藍的湖泊是神仙鐘愛的地方,天空中的飛禽、雪山上的走獸,都是神靈的使者;而草原上的牛羊,農(nóng)田里的莊稼,則是佛菩薩的恩賜?!保ǖぴ觥缎∩硰洝?,重慶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玉樹正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她面前,人們不僅向往,而且敬畏,人類變得渺小,而心靈卻變得純凈。她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云蒸霞蔚的精神天地,這就是千百年來藏傳佛教沐浴出的神秘宗教氛圍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