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北北 馮海寧
(谷北北,民革河北唐山市委會組宣處處長;馮海寧,唐山勞動日報社記者/責編 金綺寅)
張俊玲,民革黨員,國家一級演員,唐山市評劇團藝術總監(jiān)。中國戲劇 “梅花獎”、 “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唐山市評劇洪派藝術學會會長,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唐山市第五至八屆政協(xié)委員。當今評劇界女小生領軍人物。她在傳統(tǒng)評劇唱腔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演唱風格。
提起我國戲劇藝術中的 “坤生” (即女伶扮演男性角色,以女小生為主流),人們自然會想起民國時期名動公卿的“冬皇”孟小冬。不過,在當今評劇舞臺上,也有一位奇女子翹楚梨園坤生界。該女子被認為是中國評劇界女小生的領軍人物,評劇 “洪派”藝術最卓越的繼承者,專家稱其表演“渾身絕無脂粉氣,只留英氣在眉梢”。這個人就是河北唐山民革黨員、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洪影的入室弟子張俊玲。她秉承洪派藝術精髓,結(jié)合自身特點,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在評劇界獨樹一幟,受到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廣泛好評。戲迷們將其與大名鼎鼎的越劇女小生茅威濤聯(lián)系起來,盛贊 “南有茅威濤,北有張俊玲”。
舞臺上的張俊玲,塑造的小生扮相英俊,舉止儒雅不矯情,大氣從容不忸怩,氣宇軒昂,風度翩翩,俊朗瀟灑,充滿了陽剛之氣;嗓音明亮,高音處破云裂錦,低回間婉轉(zhuǎn)情深,聲情并茂,唱做俱佳。有專家評論說,張俊玲女演男不露女相,女演男而勝于男。她的一顧一盼,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樣的韻味十足,美不勝收,有著美學層次上的藝術價值。戲迷則送她 “翹楚風流皎潔照人,靈巧做功巾幗小生”的條幅,對她精彩出眾的表演給予充分的肯定。
2007年,張俊玲在 《香妃與乾隆》中扮演乾隆帝。劇中的乾隆英明神武又風流多情,成功塑造并非易事,張俊玲采用了復合表演來完成,即展現(xiàn)人物風流瀟灑的個性時用小生表演方式、展現(xiàn)人物莊嚴威武的帝王之相時用老生表演方式、展現(xiàn)人物的颯爽英姿時用武生表演方式。最終,張俊玲憑借該角色榮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評劇界聲名鵲起。2010年,中國評劇院和唐山評劇院合作打造作品 《馬寡婦開店》,張俊玲受邀扮演劇中狄仁杰一角。 《馬寡婦開店》有“評劇第一戲”的美稱,捧紅過眾多評劇花旦。后因時代變遷,曾絕跡于舞臺近60年。此次新改編的劇本與舊版本相比,豐富了狄仁杰這個人物的形象,更注重人物內(nèi)心情感和心里變化,需要演員通過更多的唱和更豐富的肢體語言加以表現(xiàn),這對演員來說是個大挑戰(zhàn)。張俊玲不負所望,勇敢 “拿下”狄仁杰,獲得極大成功,成為該劇最受矚目的演員之一。而該劇則在第七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上榮獲一等獎,開創(chuàng)了評劇界強強聯(lián)合共鑄精品的運作模式,成為評劇發(fā)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2002年,張俊玲出演舞臺劇 《成兆才》。塑造評劇藝術創(chuàng)始人成兆才這個藝術形象,是張俊玲夢寐以求的愿望,同時也是對她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成兆才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劇作家,北方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評劇創(chuàng)始人,為評劇的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被后人尊稱為 “戲圣”。張俊玲在塑造成兆才這個人物時,緊緊抓住他是個農(nóng)民又是文人的雙重身份,從平民的角度,深入挖掘。在表演上,她并沒有給成兆才頭上套一些閃爍的光環(huán),而是從農(nóng)民出身的藝術家的角度,腳踏實地地從唱、念、作的出色表演中,顯示其業(yè)績的卓著和性格的光輝,著力表現(xiàn)他的平實、質(zhì)樸。為了藝術的真實和完美,張俊玲甚至剃掉了一頭秀美的長發(fā)。舞臺上,張俊玲一襲月白長袍,蓄著須,脖頸上盤著長辮子,生活步與新臺步相結(jié)合,采用略帶蒼涼的唱腔出場,一個真實而又生動的清朝“大老爺們”成兆才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從年輕一直到50多歲 (作者注:成兆才 55歲去世),“成兆才”年輕時瀟灑,老年時沉穩(wěn),張俊玲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她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緊緊地牽動著觀眾的心,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的生活中。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唱腔,大幅變化的身段,細致入微的感情刻畫,讓觀眾記住了這個農(nóng)民出身、 “平生落魄盡悲涼卻把精魂系評腔”、在30年間創(chuàng)作、改編、移植了一百多出不同題材、不同風格評劇劇本的劇作家。張俊玲所塑造的成兆才是生動的、成功的,更是人戲合一的,在給觀眾送去藝術享受的同時,向著評劇藝術的頂峰不斷攀登。當年9月,在第三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上,張俊玲主演的舞臺劇 《成兆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的熱烈掌聲,一舉成名,紅遍劇壇。
在成功上演 《成兆才》舞臺劇和2008年《成兆才》電視劇之后,張俊玲繼續(xù)挖掘成兆才的內(nèi)涵,打造評劇文化品牌。2012年她主演了新編評劇 《從春唱到秋》,繼續(xù)扮演成兆才?!稄拇撼角铩肥且噪娨晞?《成兆才》為藍本,濃縮故事精華、突出故事矛盾而形成的新劇本,以成兆才所在的吉慶班闖江湖為背景,以成兆才為評劇不懈奮斗為主線、以成兆才的感情生活為副線,講述了評劇形成過程中發(fā)生在天津、唐山兩地的故事。整部戲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首次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成兆才為評劇藝術無怨無悔一生付出的事跡。劇中成兆才的光輝與弱點,偉大與平凡,喜怒與哀樂,苦辣與酸甜,經(jīng)張俊玲游刃有余的表演和演唱得到了完美的演繹,情感傳遞準確到位,富有強烈的感染力。2013年,張俊玲憑借在該劇中聲情并茂的出色表演、深入人物內(nèi)心的成功刻畫,成功征服文華獎評委,榮獲我國舞臺藝術領域的最高獎項——文華表演獎。
雖然今天的成績顯赫,但回想當初的從藝之路,卻是充滿艱辛。張俊玲自幼喜歡文藝,1976年考入縣京劇團,初習旦角,后京劇團改為評劇團,因其小生扮相英俊,便根據(jù)團里需要服從分配轉(zhuǎn)工小生,拜師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洪派唱腔創(chuàng)始人洪影。從旦角轉(zhuǎn)小生,基本功都要從零開始。第一次跟恩師交流,竟被洪影先生批評表演 “太拙了?!?“拙”是笨、不入門的意思。
不服輸?shù)膹埧×嵩诙鲙熀橛暗闹笇?,開始在簡陋的排練廳摸爬滾打苦練小生基本功。老師要求嚴格,張俊玲練的認真刻苦、一絲不茍。戲曲演員練功的艱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八Πl(fā)”功用的是一米半長的發(fā)綹子,反復大力甩頭訓練讓張俊玲嘔吐不止,老師勸她休息,不一會兒她又走入場地練習。拿頂時,別人耗兩三分鐘就下來,可她卻堅持十來分鐘,結(jié)束時,她的眼睛因為充血紅紅的。別人都去休息了,她則抱著錄音機反復揣摩老師的唱腔。排演 《紅絲錯》一劇時,她恰逢車禍尾骨骨折,醫(yī)生讓她臥床休息一個月,可她還是忍著尾骨傷痛,僅休息五天就來到排演場排戲,那一蹲一站、一跪一臥,都痛得她淚如雨下,但從始至終也沒有說一個 “苦”字。
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張俊玲從恩師那里更學到了 “戲比命大”的敬業(yè)精神。在接到扮演角色的任務后,她首先仔細閱讀劇本,廣泛搜集資料,認真分析扮演的人物,找出人物的行動線和閃光點。為了一個動作,一段唱腔,她反復琢磨,耐心體會,并勤學好問,同行、前輩,就連老大爺、老大媽都會成為她求教的老師。無論是深夜臨睡時,還是清晨做飯時,她常常會為塑造人物而喃喃自語、沉浸其中,直到旁人在一旁喚 “醒”她、把她拉回現(xiàn)實中。
在戲劇界,女扮男裝要比男小生表演困難得多,因為女人生理限制,無論身形體格還是嗓音神情,都與男子存在相當差距。為了避免女性特征過多流露,她的腳步、手勢、身段、神態(tài)、眼神,無一處不是在模仿男性的動作。為了能顯現(xiàn)男性高大壯實的體格,纖弱的張俊玲總是在水衣里加穿棉袍,足下高登厚靴,排練下來必定是大汗淋漓,乃至衣濕粘身,脫不下來。有一陣子,為了讓自己體型更加強壯,她與男同事?lián)屩审w力活,甚至在下鄉(xiāng)演出的風雨泥濘中,瘦弱的她和男同志們一起扛粗壯的大樹干搭臺……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俊玲曾說: “在舞臺上,觀眾看的是真功夫,干了這一行就得熬得住辛苦?!闭窃谶@種辛苦練習下,張俊玲的小生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實。此后,在洪影老師的帶領下,她逐漸學會了老師的一出出拿手劇目,如 《六國封相》、《梁山伯與祝英臺》、 《周仁獻嫂》、《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在學習中,她也逐漸繼承了洪派的藝術特色,在用氣、發(fā)聲、形體表演等方面酷似洪影老師,在吐字的 “噴”、發(fā)聲的 “夯”、技巧的 “閃”、形體的 “俏”等方面將洪派藝術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近二十年來,在團里保留、新排的劇目中,大多數(shù)劇目中的小生主演都由張俊玲擔綱,她也成了市評劇團的當家小生。
張俊玲是一名評劇演員,還是一名民革黨員,曾擔任過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在繁忙的演出之余,她認真履職,積極調(diào)研,收集百姓呼聲,為我國文化建設、非遺事業(y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為評劇演員,張俊玲非常關注民族藝術文化傳承。她認為傳統(tǒng)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挽救它,政府也應該有所作為。對于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戲曲藝術形式,國家都應給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方式。同時,她還建議,政府應抓緊調(diào)動各方面力量,依靠現(xiàn)有各種科技手段,保存好傳統(tǒng)戲曲資料,為后代留下這份寶貴遺產(chǎn)。在擔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張俊玲提交了 《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要注重民族藝術保護的建議》,建議對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進行保護。該建議對推動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啟動、促進加快文化立法的步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2007年開始,文化部已經(jīng)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工作。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階段。
張俊玲每年要參加100多場下基層演出。在她眼中,基層就是她的舞臺,是評劇藝術的希望所在,更是她履行代表職責、了解百姓心聲的重要途徑。從基層收集上來的呼聲是接地氣、合民意的,這些都是代表建議的第一手素材。 “我省一些農(nóng)村沒有文化活動場所,老百姓看到文藝演出的機會很少。”常到農(nóng)村演出的張俊玲說,許多地方農(nóng)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匱乏?!敖衲甏汗?jié)我們在一個村演出時,下起了大雪,但老百姓仍不走。一位60多歲的大爺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么 ‘高檔’的演出?!睋?jù)此,張俊玲撰寫 《關于文化惠民政策的建議》作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大會發(fā)言,建議由政府買單,對下鄉(xiāng)演出進行補貼。目前此建議已經(jīng)得到落實。全國各地文藝院團演出下鄉(xiāng)、電影下鄉(xiāng)能夠拿到補貼,積極性大大提高,文化設施 (如農(nóng)村書屋、小劇場等)的建設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在人大會議期間,張俊玲會議出勤記錄上永遠都是 “滿勤”狀態(tài),表明她從未請過一次假、缺過一次席。張俊玲笑著說: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自然不能辜負了這個身份,盡可能發(fā)揮我的作用,為人民、為社會做出我應盡的責任?!?/p>
戲劇舞臺上的 “乾旦坤生”現(xiàn)象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觀眾的興趣:男人演的女人到底像不像,女人演的男人到底準不準。但作為演員,飾演與自己性別相反的角色,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特別是作為職業(yè),更要付出畢生的精力?!拔矣X得我就是一條一天到晚游泳的魚,不停地游,從來不想回頭,也不問天長地久,因為我對評劇的愛是那么深?!睆埧×嵴f她每當聽到張雨生 《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這首歌時,心中便會涌上無限感慨。她感謝自己這一生遇到了評劇藝術這片浩瀚的海,讓自己一朝投入即化身為魚,不知疲倦,一游就是30年。 “愛是美麗的信仰,我要為評劇事業(yè)貢獻我的全部?!睆埧×嵴f。
筆者在此摘錄下張俊玲日記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jié)尾,與讀者們共享這位奇女子的心靈感悟: “我是一個女人,卻在舞臺上塑造了一系列英姿勃發(fā)的男人的形象。我喜歡生活中女人的柔美與賢慧,但我更熱愛舞臺上我心中那五彩斑瀾的男人們的世界,他們讓我沉醉,讓我求索,讓我痛苦,更讓我快樂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