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珊珊
當月色穿越古今,照在善于營造意象的唐宋詩人和曹雪芹身上時,作為審美主體,他們都對這一自然界中的純客觀物象賦予了情感,使月與人的主觀情思達到有機融合,因而月亮成為唐詩宋詞和《紅樓夢》詩詞中別有韻味的意象。一方面,詩人都借月抒情,使月亮成為某種特定情感的載體,有了文化象征意義?!都t樓夢》中的月在詩詞中被烙上了生命底色,傳承了唐宋詩詞中所充盈的詩意精神。另一方面,曹雪芹在探究古代詩詞中月的審美體驗時,又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感受給予月亮以個性生命和藝術(shù)加工,使小說詩詞中的月亮意象既繼承和發(fā)揚了古典詩詞里的精髓,又超越傳統(tǒng),呈現(xiàn)創(chuàng)新解讀。
作為一部明顯具有詩化傾向的小說,“《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賦是小說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描寫的有機組成部分”[1]3,其中的大量詩詞曲賦也漸成名篇名句。據(jù)統(tǒng)計,《紅樓夢》前八十回共有詩詞曲賦211首,后四十回45首,共計256首[2]。在前八十回中,寫月或涉及月亮的詩詞有38首(詳見表1),月亮的頻率出現(xiàn)之高實讓人吃驚。月在《紅樓夢》詩詞曲賦中出現(xiàn),以其別有的意象,對小說意境和人物形象刻畫貢獻了重要力量。
這些情節(jié)中的涉月詩詞,在第一回、第五回、第三十八回、第四十九回、第七十六回的情節(jié)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尤其以賈雨村、賈寶玉、林黛玉和香菱的詩為代表,頗有以月寫人的韻味,將賈雨村的顧影自憐和躊躇滿志、賈寶玉的覺悟歷程、林黛玉的孤賞幽怨和香菱的命運折轉(zhuǎn)盼團圓都烘托出來。小說中的人口中吟月,盤旋而出的卻又不只是月。
表1 涉月詩詞數(shù)據(jù)
東漢王沖將“意”與“象”合成整體概念后,曹魏時代的王弼又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從哲學上闡明了意、象、言三者的關(guān)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盵3]11總結(jié)來說,從創(chuàng)作流程來看,三者即意—象—言,從接受流程看,卻是言—象—意。
“意象”這一美學概念由劉勰在 《文心雕龍·神思》里從創(chuàng)作構(gòu)思角度提出,后來隨著意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審美意象漸成討論主題[4]。讀《紅樓夢》中詩詞時,“月”首先被理解為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 “月亮”物象,然后在上升到寄托層面,出現(xiàn)詩人的形象,最后,月亮在小說詩詞中才算得上是意象。
“月”這一客觀物象,在《紅樓夢》中融化了月“象”,然后又融合了《紅樓夢》中人的情緒和思想,完全表現(xiàn)了審美意象的多種類型。如賈雨村的《對月寓懷口號一絕》中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就帶有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月出本平常,但由于作者接以“人間萬姓仰頭看”,則透露出賈雨村的不凡氣象和不淺抱負以及名利之心。因此,此處“月”歸于審美賦象。
月之喻象即以形象比況,突出月之特征,揭示本質(zhì),如《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以“霽月”比喻光芒四射的晴雯,香菱學詩《詠月·其一》將空中月喻為“玉盤”,這種現(xiàn)成的話雖被黛玉批評沒有新鮮感,“措辭不雅”,卻也寫出了月之皎潔。喻象還可化抽象為具體,如賈寶玉在《芙蓉女兒誄》中“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化抽象的容貌之美為“花月”,使晴雯的美貌依稀可見。
第一,烘托氣氛。黛玉《七律詠白海棠限門盆魂痕昏》:“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以“月窟仙人”烘托冷清頹喪的黃昏。第二,引發(fā)聯(lián)想?!段恼略旎分小皥@修日月光輝里,景奪文章造化功”,賈惜春以 “日月光輝”使人聯(lián)想到造化神功和佛光普照。第三,象征隱喻?!都t樓夢曲·枉凝眉》“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以“水中月”、“鏡中花”隱喻命運的無情,寶黛愛情最終只是一場虛幻。
從感受功能上劃分,月之審美意象在《紅樓夢》詩詞中可劃分為很多類。如“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晴光”為視覺意象;“冷月葬花魂”(黛玉《右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lián)句三十五韻》),“冷月”為觸覺意象;“窗明麝月開宮鏡,室靄檀云品御香”(寶玉《夏夜即事》),“麝月”為嗅覺意象;“月窟翻銀浪”(寶琴《蘆雪庵聯(lián)詩》),“翻銀浪”為聽覺意象,等等。從物質(zhì)屬性來劃分,月意象屬于自然屬性,是天然的事物[3]21。在《紅樓夢》詩詞中,人們眼中神話意境里的嫦娥、玉兔、蟾蜍、月桂等也都化身為月亮意象,并以其所含的原始意象豐富了月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開拓了月意象的表現(xiàn)空間。
1.“蟾光”、“銀蟾”、“靈兔”
許多古典文獻都有月中蟾蜍和月中玉兔的記載。《淮南子·精神訓》中“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5]43。人們開始用蟾蜍指代月亮,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又將月亮稱為“蟾光”、“銀蟾”。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的“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和“銀蟾氣吐吞,藥經(jīng)靈兔搗”便是對這些藝術(shù)效果的繼承,更為中秋之夜的大觀園添了許多色彩。
2.“桂魄”
魏晉時期便有了月中有桂樹的說法。中國文人望月吟作,桂樹的影像便作為月宮的象征?!肮鹌恰?、“桂輪”、“桂窟”又代表月亮意象被廣泛應用?!敖{蕓軒里絕喧嘩,桂魄流光浸茜紗”,賈寶玉便在《秋夜即事》里用這個意象渲染了一片清雅的氛圍。
3.“嫦娥”、“嬋娟”
“嫦娥奔月”的神話最早見于《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恒”因有常之意,后世又做“嫦娥”,也稱“嬋娟”等?!安┑面隙饝鑶?,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或許不全有這纏綿詩情,但卻用這動人的一嘆展現(xiàn)了她祈求團圓的情思。
4.“廣寒”
“廣寒”即“廣寒宮”,《初刻驚奇拍案》卷二十:“方丈廣寒難得到,嫦娥冷夜落誰家?”。林黛玉也嘆“人向廣寒奔,犯斗邀牛女”,這里似乎體現(xiàn)了林黛玉的兩種情志。首先,她渴望有家可歸,只是父母雙亡,不得已寄居籬下。另一層則表明了她的絕塵超俗似乎只有廣寒宮那清冷高潔之處才是她心中理想之境。
總之,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月中“銀蟾”、“桂魄”、“嫦娥”、“廣寒”逐漸成為月文化的代表符號出現(xiàn)在詩詞里,顯現(xiàn)出了月之無窮意蘊。
與月有關(guān)的詩篇在唐詩宋詞占有大量篇幅,有人統(tǒng)計,《唐詩鑒賞辭典》名句索引總收954句,有97句與月有關(guān);《唐宋詞鑒賞辭典》中名句索引里與月有關(guān)的183句,占總收錄名句1921句的9.6%左右[6];而月在《李太白詩集》和《東坡詞》中的交替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更是驚人。
中國人愛詠月源于文化傳統(tǒng)。月作為一種意象,表達了詩人各式的情感寄托。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月亮甚至具有民族特色。在《燈宴》(1916)序言中L·克蘭默談到月亮在中國詩人眼中的境地,說:“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隱秘,激情和歡樂,迅速地崩潰或是慢慢地腐爛……她把遠隔千山的情侶思念聯(lián)系起來?!盵7]中國文人青睞月,有三個方面似乎是共通的。首先,肖體仁等人認為月客觀的美質(zhì)吸引了詩人的審美目光。其次,月亮的原型特征決定了它在詩詞藝術(shù)中的獨特地位,代表作是傅道彬的《中國的月亮及其藝術(shù)的象征》。同時,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最后一點,月亮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追求的契合,強化詩人對它“賞心悅目”之美感慨。這三點在唐宋文學中尤為明顯,曹雪芹《紅樓夢》中詩詞也有一定體現(xiàn)。
將唐詩宋詞中月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整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月模式的多變:
第一,明月。如:明月出天山,蒼茫天地間(李白《關(guān)山月》)。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第二,冷月(寒月)。未必素娥天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第三,風月。一生風月夠惆悵,到處煙花恨離別(韋莊《多情》)。翰林風月三百首,吏部文章二百件(歐陽修《贈王介甫》)。
第四,水月。山城蒼蒼夜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劉禹錫《洞庭湖春夜行》)。夜歸思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間(楊萬里《夜離零陵留二絕簡諸友》)。
第五,月痕。雞唱欲闌聞牛汲,月痕見曉覺窗明(陸游《曉寒》)。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清(計有功《唐詩記事.段成式〈女子妝痕〉》)。
唐詩宋詞中描寫月的地方如此之多,月在文人心中早已不單是種客觀存在,已經(jīng)成為精神寄托。月意象已滲透到文人的心象,人也因月而穿越古今。
明月釋義為光明的月亮。在前人詩篇中,皎潔的月光照耀大地,一切都呈現(xiàn)出來,沒有阻隔。寶琴在《西江月》中念“三春事業(yè)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似乎也符合了前人對明月探透一切的寫照?!懊髟隆痹姴糠肿饔谥星铮糯娜说倪@種現(xiàn)象也被曹雪芹引用,賈雨村中秋在飛彩凝精的明月下唏噓,湘云的“銀蟾氣吐吞,藥經(jīng)靈兔搗”更是對唐宋明月的一種詮釋。
清冷的月色,幾點星光,頹敗凄楚之意盡顯。即便中秋之月,添一“冷”字,氣氛便凝結(jié)?!都t樓夢》中的“冷月葬花魂”和“月冷黃沙鬼守尸”都與物象消亡相連,凄清奇詭暗喻生命將盡,一字言盡悲沉。
風月,在上述詩詞中或指清風明月、或指男女情愛之事、又或指詩文,而在《紅樓夢》中,多傾向于第二者?!都t樓夢引子》中道:“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眲t證實《紅樓夢》對唐宋“風月”意象的繼承,更是對小說部分故事情節(jié)的縮略。
唐詩宋詞中“水月”釋義有三種,一是水和月,再者指明凈如水的月亮,還可指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凈?!耙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寶黛之情恰如水中月影,只不過虛幻一場,到頭來一切是空。這里的“水月”也和李白詩中的“水月”一脈相承,至今為現(xiàn)代人所用。
古典詩詞中月痕的出現(xiàn),或在月光之下營造溫柔祥和的活動氣氛,或是表達女子妝痕。在《紅樓夢》中,“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和“玉燭滴干風里淚,晶簾隔破月中痕”,卻渲染著悲怨哀涼的色調(diào)。
在唐詩宋詞中,月意象的具體內(nèi)容亦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月亮——女人”模式
一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情愛意象。在愛情世界里,唐宋人筆下的“月”除了用來描摹恬靜溫馨的幽會氛圍外,更象征了男女之間愛的純真?!耙性挛鲙隆睈鄣陌V心迫切,“攜手看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愛的情意綿綿,“閑云歸后,月在庭花歸欄角”愛的優(yōu)美心醉。張先《訴衷情》里的花、月意象組合象征了不同的情感,“花前月下”即相戀,“花謝月朦”即愛情受阻,“花不盡,月無窮”即對愛情的不放棄,月與純真的愛情自始至終相連[8]?!都t樓夢》中賈雨村因見甄老爺家丫環(huán)嬌杏多看自己兩眼,便狂喜不禁,“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這句詩雖透露出賈雨村的城府極深,但仍見得一股相思。寶黛的愛情雖免不了成“水中月”,卻依然讓別人感慨這愛之純凈。
二是“月明,月明,照得離人愁絕”的相思意象。月明之夜,有情人在天涯一方,于是月色凄迷,寫不盡相思之意。白居易的《長相思》“思悠悠,念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崩钋逭盏摹兑患裘贰贰把阕只貢r,月滿西樓”,月帶來的相思意緒恰如月光不盡,“欲說還休”。
三是“眉目艷皎月,一笑傾城歡”的容貌意象。月的形態(tài)美與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一直是文人歌詠的對象,古人的世界里,明月是美人的象征。晏幾道的“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huán)正是愁眉樣”,描寫的便是一位深閨少女午睡醒時的慵懶?!敖直掣枭?,似月云中見”,以月比人,將女子的嬌羞盡現(xiàn)?!按汉耷锉宰匀牵ㄈ菰旅矠檎l妍”,“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美月與佳人相映,曹雪芹筆下的女子都可謂是天上仙子。
四是“除卻天邊月,沒人知”的傾訴者意象?!懊髟虏恢x別恨,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里少女把月作為她們傾訴對象,凸現(xiàn)了她們無限寂寞與悲哀,瀟湘妃子在“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里,將隱秘閨情傾訴與那天邊之月,可見她對月有非一般的情愫。
女性與月,在唐詩宋詞里顯然已成為一種心理定勢,而曹雪芹在繼承的基礎上,更是突出表現(xiàn)了這種心理因素。
第二,宇宙永恒和人生哲理思考。
張若虛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發(fā)問,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充滿了人生短暫的感慨。
宇宙浩渺無際,時空的蒼茫無垠和人生的短暫渺小相融合,人生與歷史仿佛不再永恒,卻又周而復始得以存在?!都t樓夢》中的寶琴年齡較黛玉又小,但她卻看穿“三春事業(yè)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實叫人詫異,怪不得賈母想將她嫁于寶玉,甚至惹得黛玉也愛她。
第三,孤獨失意及念鄉(xiāng)思親的情感。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恒娥應斷腸”,表面上看,李商隱在訴說月中冷清,實則顧影自憐,借嫦娥飛升月宮喻自己也曾想“蟾宮折桂”;賈雨村旅居僧房“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意境與此相當。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都不約而同的選“月”的意象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紅樓夢》小說的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寫香菱學詩,所寫三首都是以月為話題,一首比一首進步,直至第三首“緣何不使永團圓”。
第四,借月狀景,遼闊情懷超脫于世
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里的雄心,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浩渺,在《紅樓夢》中幻化為賈雨村“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不凡之象,失意中亦見抱負。古之文人失意后要么嘆息、要么歸隱,像賈雨村這樣野心勃勃的,似乎還真有些亂世奸雄之氣質(zhì)。
對于傳統(tǒng)月意象,唐宋文人和曹雪芹都是繼承和發(fā)揚者。初唐時期與月有關(guān)的詩以喻象、興象逐漸取代賦象,而宋之后則由崇尚“神韻”轉(zhuǎn)向“理趣”,且在前人基礎上,為中國意象詩融入了新品格——理趣和禪趣。清代意象詩大多為托物寄興、吊古傷興之作,特別是明末愛國遺民詩人,在詩中寄托故國之思,感情沉郁,風格悲壯,創(chuàng)造了具有特定內(nèi)涵的“日”“月”意象(二字合成“明”),表達了強烈反清復明愿望[3]31。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里行酒令,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一句“日月雙懸照乾坤”引出林黛玉的 “雙瞻御座引朝儀”。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奪目紅》中說兩位姑娘滿口冒出一派“皇家、朝廷”的詞句,與素日風格迥異,令人解目而生疑,披文而莫解。他認為這些奇怪的“牙牌令”是隱寫歷史,“雙懸明”即兩個皇帝,而“乾”字代表乾隆,曹家也參與了政變引發(fā)第二次抄家,但似乎沒有太多證據(jù)證明他的索隱。在網(wǎng)頁上有很多關(guān)于這句酒令的討論,大家對于周先生的釋義似乎存在一定的一點,更傾向于它的兩重解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日月雙懸”的應用,而他所暗喻的意象在唐宋詩詞中并未涉及。曹公以詩詞之意象創(chuàng)小說所要熔煉的意境。這點在中國歷史文字中并未多見,與其說是曹公的創(chuàng)新,不如說是清代意象詩的普遍繁榮。
《紅樓夢》之月,在繼承給予月的審美體驗時,不時透露著月亮的圓缺對人物命運的影射,曹雪芹給予傳統(tǒng)月亮意象以自己獨特的審美關(guān)照,甚至小說里某人詩詞中取月具有“定型之月”現(xiàn)象,如晴雯的“霽月”,這使曹雪芹寫月又是一個“創(chuàng)新者”。
[1]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霍建波.論《紅樓夢》的詩化[J].小說評論, 2010(2).
[3]吳晟.中國意象詩探索[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4]夏之放.論審美意象[J].文藝研究,1990(1).
[5]傅道彬.晚唐鐘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6]寇鵬程.月:中國詩詞的一種象征意象[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7]張德明.詩歌意象的跨文化比較[J].中國比較文學,1997(2).
[8]姚永強.李白詩歌中的明月[J].文學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