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五嚴”規(guī)定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的效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果,已經(jīng)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高效課堂應運而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充分了解學生,深入研究教材。
為此,本課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習物理,獲取知識,進而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
【案例展示】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請學生把電源、小燈泡、電流表、導線、開關、鉛筆芯連接成一個串聯(lián)電路,然后再把鉛筆芯換成金屬絲,觀察小燈泡亮度和電流表示數(shù)的變化。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電阻
1.思考: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說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導體能夠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師:這可以解釋為:導體雖然能夠導電,但對電流也有阻礙作用。我們用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的電阻越大,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
教師給出電阻的定義、符號和元件符號。
2.學生閱讀課本第84頁完成導學案上的填空。
3.師生互動明確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4.學生閱讀PPT上的表格,了解常見用電器的電阻值。
(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
1.讓學生猜想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請學生觀察比較桌面上的金屬絲和鉛筆芯,聯(lián)系我們剛才做的實驗,猜想導體的電阻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方法:要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電阻大小的影響應該采用什么物理方法?(控制變量法)
3.實驗器材:認識提供的各種導體。
4.設計實驗:
(1)怎樣選擇導體完成實驗?將導體的編號填入“實驗記錄” 表格的第一列。
(2)通過觀察什么現(xiàn)象來比較電阻大???(燈泡亮度)
(3)介紹轉換法,回憶在其他實驗中用到過這種方法嗎?
(4)講清實驗操作的注意點。
5.進行實驗:
(1)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
(2)學生分析歸納結論。
6.探究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教師演示:給熒光燈絲加熱實驗。
7.提升學習。
關于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導體彎曲,則電阻變小
B.減小通過導體的電流,則電阻變大
C.減小導體兩端的電壓,則電阻變小
D.導體的電阻與電流、電壓大小無關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分析歸納出結論: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材料和橫截面積等因素有關;與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無關。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學生閱讀書本了解絕緣體和導體,并完成導學案的填空。
2.播放視頻:玻璃在常溫下是絕緣體,當用酒精燈加熱到紅熾狀態(tài)就變成了導體。使學生認識到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
3.用幻燈片介紹半導體、超導體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說說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吧。
四、應用遷移,鞏固提高(略)
【案例反思】
一、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效率
整合教材的嘗試,本課重點要探究兩個實驗:改變電路中電流的大小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這兩個實驗需要25分鐘,還要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課堂上根本沒有鞏固的時間,學生沒有消化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不能構建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我嘗試整合教材,調整課本上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在“前置學習”中就要求學生在導學案上用筆畫線把電源、電流表、小燈泡、開關、金屬絲連接成一個串聯(lián)電路,熟悉了電路的連接。在引入環(huán)節(jié)中直接要求學生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金屬絲,觀察電流表示數(shù)和燈泡亮度的變化,而沒有探究電壓對電流的影響。因為我覺得“嘗試改變電路中電流的大小”在這里主要是為了引入電阻的概念,而且在后面“歐姆定律”中學生自然知道電壓對電流的影響。在“通過觀察什么可以比較導體電阻的大小”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因為實驗中燈泡亮度變化明顯,所以讓學生觀察燈泡亮度來比較導體電阻的大小,這樣避免了學生電流表讀數(shù)的困難。
這樣設計能讓學生經(jīng)過充分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而且還節(jié)約了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高課堂效率,實現(xiàn)了高效課堂。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構建高效課堂
課堂上我將大量的圖片、錄像等材料合理地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還能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如,在“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中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發(fā)現(xiàn)玻璃加熱到紅熾狀態(tài),它就會變成導體,學生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一聲“咦”,感到很驚奇,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但切忌過于依賴課件,不能盲目追求數(shù)量,不能用仿真實驗、虛擬實驗來代替師生的真實體驗。物理課堂最重要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分組實驗的應該分組實驗,不能分組實驗的教師才演示,只有當探究實驗在課堂中難以進行時,才通過多媒體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實施有效探究,打造高效課堂
本課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物理學科特色。物理教學不僅傳授學生物理知識,更要注重學習物理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經(jīng)歷“猜想→設計方案→進行實驗”的探究過程,理解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體會應用“控制變量法”來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物理知識。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直覺思維,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在第一個“改變電路中電流大小”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金屬絲換成鉛筆芯,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導體在導電的同時還存在著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而且降低了理解電阻概念的難度。
作者簡介:周建,男,1982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