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摘 要:《張遷碑》是漢隸橫平豎直的典型代表。這種橫平豎直的選擇使拙味更加突出。起筆收筆以方筆為主,即使是“蠶頭雁尾”的筆畫,起筆也多為方頭,而“雁尾”則于重頓之后輕輕收筆。折筆以硬折為主,往往為橫畫與豎畫的緊密搭接,折角呈方整形態(tài)。點都比較小,多成三角形或短小的豎畫。這種用筆方法所形成堅實、樸茂、古拙等特質(zhì)令人回味無窮。
關(guān)鍵詞:張遷碑;用筆;堅實;樸茂;古拙
一、《張遷碑》的幾種主要用筆方法
(1)點,在《張遷碑》點的筆法運用中,頂點各有不同。例如,“帝”字的頂點為突出其橫式,皆以小橫寫出,筆法精煉,而“京”字頂點凌空;而諸如“高”字則頂點牢搭于橫上,凸顯字的整體融合性,又如筆畫簡單的“文”等字則點大而側(cè),有很強的美感。
(2)橫,此碑帖中對于橫的寫法,也有著豐富的變化,方圓兼有、輕重多變、行筆平穩(wěn)、平斜得當,如“ 寜”字,該字橫筆較多,但變化極為豐富,又如“君”字,長橫方勢逆起,轉(zhuǎn)鋒后向右瑟行,橫勢雖平,但亦厚重古樸,出鋒瀟灑。
(3)豎,豎的起筆也是方圓多變,且方多圓少,提按靈動,例如“九”的豎,(《張遷碑》中“九”字,筆勢漸重。而“上”字的豎則逆鋒圓起筆,向下澀行。此外,短豎的不同變化,也更加豐富了《張遷碑》的運筆內(nèi)涵,展現(xiàn)出獨特地藝術(shù)魅力。
(4)撇,《張遷碑》中的撇亦是長、短、曲、直、平、斜的變化豐富。 如“令”字的撇,起筆逆鋒圓勢,筆長而孤,又向左下澀行,收筆回鋒。
(5)捺,《張遷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圓之分,起筆多逆鋒蓄勢、有方有圓、行筆澀進、收筆用力、出鋒勁逸,有時含蓄厚重。其寫法是逆鋒方起筆,調(diào)鋒后向右下澀進。
(6)折,《張遷碑》中的折畫,多數(shù)為方勢直轉(zhuǎn),用筆斬釘截鐵、雄強有力。
二、《張遷碑》的主要特色
《張遷碑》書風的主要特色是:堅實、樸茂、古拙。碑額篆書有漢金文韻味,是漢碑額中十分鮮見的佳品。
1.堅實
“堅實”表現(xiàn)在筆畫以方筆為主,筆力雄奇,方勁沉著,厚勁古拙,蒼魂樸茂。掠、波之筆雖也有圓勢,但“口”字型幾成直角,起筆處也常用方筆,似不循“蠶頭”之規(guī),少有《石門頌》放逸之筆。結(jié)構(gòu)“精神內(nèi)斂”,有厚重挺勁之感。扁方形的橫向結(jié)構(gòu)(也有正方形、矩形等)與狹長的小篆相比,重心變低,具有更強的穩(wěn)定感。我們還應(yīng)該注意到,筆畫少的字,線條粗重字形內(nèi)收。筆畫多的字,線條細挺,字形雖大,但字勢凝聚,不僅巧妙地克服了“狀若算子”的弊端,而且使整個字乃至全篇凝重遒健。
2.樸茂
“樸茂”書風出于當時書佐人物之手,與廟堂書風大相徑庭。吏隸日常應(yīng)用的簡牘書體正處于迅猛的進化期,一旦偶作規(guī)范隸書,不免“思竭手朦”,加之契刻匆匆,方硬繁茂的書跡生于石上,與曹全、禮器等刻工精美的漢碑相比,更具新鮮感,更覺其“稚氣滿紙,逸趣橫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它形方勢圓,用筆奇險,實為中國隸書當中的優(yōu)秀代表。從章法上看,字距稍微大于行距,豎看成行而且較為劃一,橫看成列但略有參差,整齊而不板滯,錯落而不夸張,給人以方整蒼古,雄強樸茂質(zhì)感。
3.古拙
“古拙”書風在此帖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既要古又要拙且純出于天然,在眾多漢碑當中實不多見。
三、結(jié)語
總之,《張遷碑》通篇章法茂密,神采內(nèi)斂,具有一種肅穆渾樸的藝術(shù)美。其結(jié)字方峻,偏旁之間參差錯落,既大膽夸張又富于變化,古拙樸厚之氣充盈碑間,而有些結(jié)構(gòu)體式已呈現(xiàn)出楷化的痕跡。用筆以斬截峻拔的方筆為主,兼或參用遒勁如曲鐵的圓筆,表現(xiàn)出一種剛峻之力與含忍之力的完美統(tǒng)一。而有些字的用筆弱化了左挑右波和橫扁分背的標準隸書體勢,甚至有些字完全不作波挑形態(tài)極為質(zhì)樸生動,表現(xiàn)出了標準隸書和俗體隸書相結(jié)合的跡象。
參考文獻:
[1]曹 建.書法鑒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2]吳慧平.書法鑒賞[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曹軍如.《張遷碑》賞析[J].書法研究,2012(03).
[4]胡曉武.《張遷碑》所代表的隸書成就淺酌[J].中國書法,2010(01).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xué)書法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