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云南《天下茶倉》編輯)
在德昂族姑娘以酸茶招待遠方來的客人攝/足奚
云南各民族都愛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飲茶習(xí)俗,而這之中自然也包涵了各民族深厚的茶文化底蘊。
古滇濮后裔的茶圖騰崇拜
臨滄是茶的原生地,也是滇濮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而近年,更是有人在滄源崖畫中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于茶文化的重要史料,在崖畫第一地點二區(qū)的一組圖形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成人領(lǐng)著一個孩子采茶。而在崖畫第四地點二區(qū),又發(fā)現(xiàn)了兩人在茶樹上采摘鮮葉,樹下站著一人,在接樹上扔下的鮮葉。滄源崖畫是保留在臨滄重要的新石器時期的史料。崖畫上發(fā)現(xiàn)“茶文化”的證據(jù),與“濮人獻茶于武王”的史料是可互證的。這再次證實了濮人和茶不解的歷史淵源,濮人正是今天生活于瀾滄江中下游的佤族、德昂族、布朗族,而茶正是這三個民族的圖騰。
茶圖騰,就是將茶當作始祖與保護神的原始宗教?,F(xiàn)在,在臨滄境內(nèi)的德昂族、布朗族中仍能找得到古老的茶圖騰傳說及茶習(xí)俗,如云縣白鶯山一帶的布朗族,就有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無論遷徙到哪里,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種茶樹。云縣境內(nèi),沿瀾滄江流域所發(fā)現(xiàn)的許多古老茶樹,都是古濮人后裔所栽——他們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茶農(nóng)”。今天居住在白鶯山當?shù)氐拇迕褚策€保留了朝拜茶樹王的習(xí)俗,他們每年在采摘茶葉前都要唱采茶山歌,給茶樹王進香,這一習(xí)俗正是圖騰信仰的具體反映。
中國56個少數(shù)民族,除了德昂族,幾乎沒有哪個民族的創(chuàng)世紀史詩會和茶有關(guān)。德昂族的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里這樣唱道:
“天地混沌未開,大地一片荒漠。天上有一棵茶樹,愿意到地上生長。大風吹下一百零二片茶葉,一百零二片茶葉在狂風中變化,單數(shù)葉變成五十一個精悍小伙,雙數(shù)葉化為二十五對半美麗姑娘。精悍的小伙都挎著砍刀,美麗的姑娘都套著腰箍。他們戰(zhàn)勝了洪水、大火和濃霧,他們戰(zhàn)勝了饑餓、利劍和瘟疫。大地明亮得像寶石,大地美麗得像天堂……茶葉是德昂族的先祖。茶葉是德昂的命脈,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今天我們都喝茶,喝著茶莫把祖宗忘”。
現(xiàn)今,臨滄境內(nèi)的古滇濮后裔以及深受他們影響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仍留有茶崇拜的風俗,他們蓋新房要灑“土地茶”,挖房基要墊“奠基茶”,豎房架要掛“上梁茶”,定婚要送“提親茶”,求婚要送“定親茶”。進新房,要先灑茶和米,清明和祭祖時都要在供桌上擺茶水。在祭祀祖宗和神靈的供品中,更是少不得茶的,茶被認為是通靈之物,可以為人建立起與神的聯(lián)系,使凡人得到神靈的庇護。茶已成為凡人與祖宗和神靈之間溝通的崇拜物。
婚姻禮俗中的茶
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還有人說:“養(yǎng)姑娘如養(yǎng)了個小銀行”。在古代,養(yǎng)女自然是要收回成本的,男方是要用一定的彩禮,才能把女子交換或買回家的。在唐代,茶就作為首要的彩禮,“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梢哉f,從開始飲茶的時代,茶與婚禮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婚禮上得以茶待客。茶為彩禮,被賦予特殊的寓意,要求婦女嫁夫“從一而終”的道德觀,是宋朱程理學(xué)興盛以后,由道學(xué)先生們倡導(dǎo)出來的。當時,由于受科學(xué)技術(shù)的限制,一般認為茶樹不宜移栽——陸羽《茶經(jīng)》就說:“植而罕茂”,因而,茶籽只宜于直播種植。道學(xué)們便把茶“從一”的思想貫穿婚禮之中,并把茶列為婚禮中的首要物品。
如今許多漢文化浸淫得較深的農(nóng)村仍把定婚、結(jié)婚稱為“受茶”、“吃茶”,把彩禮稱為“茶禮”。揚州八怪的鄭板橋先生就有一首《竹枝詞》:“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筑墻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詩中請郎“來吃茶”的細節(jié),含蓄地表達了一個農(nóng)家少女的真摯感情。在這里“來吃茶”已有了特定的意義。
茶在婚禮中作為“從一”的象征,主要流行于漢族之中,少數(shù)民族婚禮中的茶則要簡單質(zhì)樸得多。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尚茶的習(xí)慣,婚禮中以茶為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臨滄這邊的拉祜族善于種茶、制茶,男方上女家提親,要帶上一包茶葉和兩只茶罐,女方往往把茶葉的好壞作為衡量男方勞動本領(lǐng)的標準之一。
中甸地區(qū),藏族青年也有舉行賽歌茶會,以茶求偶的習(xí)俗。佤族定婚要送三次“都帕(定婚禮)”,第一次送“氏族酒”六瓶,不多也不能少,另再加上些茶葉、芭蕉之類,數(shù)量不限。第二次送“鄰居酒”六瓶,表示鄰居已同意這樁婚事。第三次是送“開門酒”。寧浪地區(qū)的普米族結(jié)婚,還殘留有古老的“搶婚”風俗,男女兩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屆時仍叫姑娘外出勞動,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后突然把姑娘“搶”走,邊跑邊大聲喊:“某某人家請你們?nèi)コ圆琛?。這當然是“非為茶,而為好”的意思。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婚禮儀式中也是少不得茶的,新郎、新娘要喝“交杯茶”、“和合茶”,向父母尊長要敬“謝恩茶”、“認親茶”。
以茶為禮的風俗是很普遍的。據(jù)鳳慶《魯史鎮(zhèn)志》載:“民國前的婚俗,男方的定婚禮品為公雞一對、茶葉、紅糖、白酒、米、肉和給女方的衣物若干……”云南有名的普洱茶,很多時候都做成七子餅,一種說法是筍葉殼的長度正好可包七餅,但它其實有更深的寓意:七子—乃多子、多孫、多福之意。因而,在瀾滄江中下游的很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兒女婚事是非送“七子餅”不可的。
我國大多數(shù)民族都嗜茶,婚禮中往往都“有茶來儀”,茶文化是早已介入到各民族的婚姻禮俗中的了。
不同的喝茶方式
中國幅原遼闊,民族眾多,向來就有十里不同俗之說。就喝茶,各個民族也都有各自的喝法。少數(shù)民族里最有名的喝法當然是藏族的酥油茶,那簡直是藏人的血脈、生命,不可一日不喝。另是蒙古人、哈薩克、維吾爾族的奶茶。好像,在北方,由游牧民族過渡而來的幾個民族都有喝奶茶的習(xí)慣,或加鹽或加糖,都是每日必作的功課。另,土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回族的罐罐茶也都很有名氣。
云南有幾種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喝法,外面是沒有的。如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的第一道,其實就是百抖茶,茶苦味純;第二道是加入生姜片、紅糖、白糖、蜂乳、炒熟的白芝麻、切得極薄的熟核桃仁片,再加乳扇做成的“甜茶”;第三道先將桂皮、茶椒、生姜片放入水里煮,將煮出的湯汁放入杯內(nèi),再加入苦茶、蜂乳,做成的“回味茶”。“三道茶”先苦后甜再回味,蘊涵人生哲理。布朗人的酸茶,是在夏季,把采下的鮮嫩茶葉煮熟,放在陰涼處十余天,再裝入竹筒內(nèi)埋入土中,經(jīng)過月余時間,取出食用,酸茶本身就是一道菜。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茶俗中,傈僳族的雷響茶、傣族的竹筒茶、佤族的烤茶、德昂族的腌茶也都各具特色。
這之中,最值一提的恐怕還是納西族的鹽巴茶與“龍虎斗”。鹽巴茶是納西族較為普遍的飲茶方式,從納西族的飲茶諺語中便可看到茶的重要,“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包谷粑粑鹽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茶早已成為納西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正體現(xiàn)了茶文化的本質(zhì)。
從來都說,茶和酒是走不到一塊的,茶是佛,酒是仙。茶是靜,酒是鬧。茶是和,酒是烈。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但,到納西人這里,酒和茶被放到一塊了,這便是納西人有名的“龍虎斗”,納西語叫“阿吉勒烤”。將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黃后,沖入開水,將茶熬得濃濃的。同時,將白酒倒入一茶盅內(nèi),再將熬好的茶汁沖進酒里,這時茶盅便會發(fā)出悅耳的響聲,響過之后,就可飲用了。其實,“龍虎斗”是一副醫(yī)治感冒的良藥,喝一杯龍虎斗,出上一身汗,睡上一覺,感冒就好了。
真可謂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不同民族的飲茶習(xí)俗,自然也是包涵了各自民族深厚的茶文化底蘊的?!?/p>
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姑娘在泡茶 攝/足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