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韻譜原名楊金玉,1882年生于高陽縣辛果莊。8歲時家鄉(xiāng)水災,父親把他送到易縣祥慶和戲班學唱河北梆子花旦。小金玉在戲班受歷盡靈與肉的磨難。1900年,18歲的他成為京東有名戲班功順和班的主演,藝名“還陽草”。還陽草是傳說中的仙草,可以使人死而復生。這藝名是說他演戲有還陽草般的魅力。
有志編新戲
由于楊韻譜技藝高超,各地戲班競相邀他演出。他三次赴錦州、營口、沈陽、煙臺,兩次赴上海、南京、蘇州、鎮(zhèn)江、漢口等地演出,可謂紅遍關里關外、大江南北。那時年僅22歲的的楊韻譜每月收入200多銀元,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而且依他的藝技和年齡還可收入更多。可他卻不甘于做一位每月收入200多銀元的年輕名演員,立志編演新戲。認為戲曲應負“移風易俗,針砭時政”之責,他說:“欲善國政,莫如先善風俗,莫如先善曲本。”他從小在科班學戲,因此在排新戲時深深感到自己文化功底弱。他每月花6塊銀元聘請了一位老先生,每天專門給他讀古今小說,他在先生一旁邊聽邊看邊請教,用這樣的辦法學文化,既提高了文學修養(yǎng)又增加了歷史知識。舊社會的繁華都市是無奇不有的花花世界,尤其像他這樣的年輕而且又是紅極一時的演員,稍不自重便容易深陷其中。楊韻譜沒有被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所迷惑。他清醒地認識到,路尚長遠,潔身自愛才能奮發(fā)有為。他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極為不滿,立志編演新戲,認為“戲曲得跟上時代,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戲曲”。并為此而堅持不懈。
與劉喜奎的合作
1912年11月間,楊韻譜與紅極一時的女演員劉喜奎同臺演出并相識。劉喜奎5歲學唱京劇,8歲正式登臺演出,11歲向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毛毛旦(王云山)和十三旦(侯俊山)學唱河北梆子,成為京劇、河北梆子兩個劇種都唱的名演員,與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武生楊小樓等同臺演出,紅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劉喜奎有心演新戲,可誰為她編寫新戲呢?恰逢此時,與楊韻譜相識。劉喜奎迫切想演新戲,楊韻譜有志編寫新戲。二人一拍即合。楊韻譜為與劉喜奎合作演新戲,自己由演旦角改演小生。他為劉喜奎編寫了當時被稱為時裝戲,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現(xiàn)代戲《新茶花》?!缎虏杌ā肥且怀鲠橅緯r弊的戲,劇情大意是:少女新茶花與留學生陳少美相戀。中俄交戰(zhàn),陳少美投筆從戎。新茶花盜出俄元帥的軍事圖,送與陳少美,擊敗俄軍。劇中針對時弊唱出“熱心革命,當熱在心里,豈可熱在口上”的詞句。劉喜奎飾演戲中新茶花,楊韻譜演陳少美,并以京劇和河北梆子兩下鍋形式(兩個劇種同演一個劇目)在上海、北京演出,轟動一時。當時的報刊評論說:“韻譜藝名還陽草,文武花旦兼優(yōu)者也,編排新戲之能力,在梨園中實為僅有?!?/p>
接著楊韻譜又和劉喜奎合作演出了由楊韻譜改編并導演的時裝戲《黑籍冤魂》和《煙鬼嘆》,這些戲是揭露鞭撻鴉片流毒社會的罪惡。楊韻譜據(jù)日本作家菊池幽芳的小說《電術奇談》中英國人喜仲達與貴族小姐林鳳美沖破家庭阻撓和歹徒迫害而相愛的故事,改編成京劇、河北梆子兩下鍋的六本戲,分三次演完。劉喜奎演劇中林鳳美。這出新戲更是轟動,容納2600觀眾的第一舞臺場場爆滿。楊韻譜與劉喜奎的合唱相輔相成,珠聯(lián)璧合。1918年,北京《順天時報》主持公開投票選舉“伶界大王”。選舉結果,劉喜奎當選為“坤伶大王”,梅蘭芳當選為“男伶大王”。
創(chuàng)建奎德社
1915年楊韻譜和丁劍云等人在北京組建女子戲班奎德社。奎德社的演出排戲事務由楊韻譜主持。楊韻譜為奎德社打出的大旗仍是編演時裝戲。
天津南開學校新劇團是當時頗有影響的劇團,宗旨是“描寫社會之腐敗,發(fā)抒少年愛國之精神”。時在學校學習的周恩來是劇團的領導人之一。楊韻譜根據(jù)天津南開學校劇團的現(xiàn)代劇目《恩仇緣》、《仇大娘》、《一念差》、《一元錢》等改編成京劇、河北梆子兩下鍋的戲曲。如《一元錢》通過趙孫兩家在由窮變富和由富變窮的不同境遇中表現(xiàn)的不同處世態(tài)度,揭示世態(tài)炎涼,劇中“訓子”一場戲,借女主角孫慧娟大段臺詞對竊國大盜予以影射和痛罵。楊韻譜對《一元錢》嘔心瀝血,又改編又精心導演,并親自關照前臺票務工作,連續(xù)上演幾個月,廣受觀眾歡迎。天津?qū)W界赴京觀摩團專程到北京觀看楊韻譜編演的新劇,將題有“移風易俗”的錦旗相贈。
楊韻譜編寫時裝戲題材廣泛,有據(jù)社會新聞時事而寫,有根據(jù)小說改編,還有的根據(jù)當時流行的電影改編。如楊韻譜據(jù)當時上海發(fā)生洋行職員閻瑞生拐騙婦女錢財,殺害人命,終被正法的實事改編成《槍斃閻瑞生》一出戲并上演。還根據(jù)托爾斯泰名著《復活》改編成京劇、河北梆子戲,并親任導演兼舞臺美術設計。他還根據(jù)當時爭取婚姻自由的小說《自由誤》改編成京劇、河北梆子戲,由奎德社演出,揭露鞭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釀成的悲劇。廣受青年學生歡迎,場場爆滿。起初這戲為悲劇結尾,學生們對悲劇結果不滿意,散戲后不離開劇場。楊韻譜將戲改成男女主人公大團圓結尾,學生們才滿意地離開劇場。1929年至1930年張恨水在上?!缎侣剤蟆犯笨B載的小說《啼笑姻緣》,轟動一時。楊韻譜根據(jù)《啼笑姻緣》改編成六本京劇、河北梆子戲,由奎德社著名演員李桂云、筱蘭芳等分六個晚上演完。為排演好此戲,楊韻譜幾次請張恨水到奎德社進行指導。此戲?qū)婇y進行有力鞭撻,歌頌了東北義勇軍英勇的抗日斗爭,對號召各界團結抗日起了積極作用?!短湫σ鼍墶费莩龊螅瑮铐嵶V又據(jù)張恨水小說《滿江紅》改編成十二場京劇、河北梆子戲,并任導演兼舞美設計。
楊韻譜將電影搬上戲曲舞臺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正確理解電影原著,并大膽吸收電影的布景、表演和音樂藝術,如據(jù)電影《漁光曲》改編的京劇、河北梆子戲《漁光曲》,大幕一拉開,接近生活化的電光、燈光舞臺布景,令觀眾叫好。女主角李桂云演唱的主題曲,每唱一句,臺下觀眾都叫好。當時報刊一篇《譚奎德社》文章對楊韻譜據(jù)電影改編為戲稱為“電影化之舊劇”。
尤為一提的是奎德社是女子戲班,清一色的年輕女子,在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社會,為保護她們不受到傷害,楊韻譜像父母對子女、嚴師對學生那樣,精心呵護。他堅持編寫排演時裝戲,培養(yǎng)造就出如雪艷琴、李桂云、鮮靈芝、秦風云等一批著名女演員。楊韻譜為戲曲的與時俱進,作了不懈的藝術實踐。他所編排的時裝戲,在中國戲曲史上,尤其在現(xiàn)代戲曲史上占有重要一頁。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