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高考閱卷老師偏愛記敘文,因為記敘文有“生活味”,讀起來有意思。當考生將自己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出來時,與考生朝夕相處的閱卷老師會覺得很有趣,自然而然地想起他們學(xué)生時代的故事。分數(shù)焉有不高之理?
一、“生活味”的特征——有人、有趣、有感悟
1.有人
作文的“生活味”,首先就是要“有人”,沒有人不叫生活。這里的“人”不是指歷史上李白、杜甫、司馬遷這樣的人物,這些人離我們太遙遠,讀他們的故事,讓人缺乏認同感。這里說的“有人”,指的是考生筆下的人物必須是自己生活圈子中真實而又具體的人。例如,有一個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描寫在學(xué)校附近的小巷子里做雞蛋餅的阿姨。文章描寫她的雞蛋餅如何好吃,十幾年來怎樣走進學(xué)校師生的日常生活與心底。這樣的人物很平凡,卻在我們的生活中默默存在,類似這樣接地氣的事例,使文章筆下“有人”,自然能獲得閱卷老師的認同感。
2.有趣
人心各異,人性各異。其實人是最有趣的,但是把人性中的趣味性挖掘出來卻不容易。高中教材有一篇記敘文《金岳霖先生》,發(fā)生在這個人物身上的趣事與他鮮明的個性可以說讓讀者過目不忘。金岳霖先生一進教室就會說“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xué)起來回答問題”,于是所有穿紅毛衣的女同學(xué)都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金岳霖先生養(yǎng)了一只很大的斗雞,這只斗雞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來,和他同一個桌子吃飯。有個性的金先生還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借鑒《金岳霖先生》這篇文章,考生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趣事運用到作文中來,這樣文章就會有“生活味”。
3.有感悟
怎樣使作文有感悟?首先應(yīng)當明確“感悟”這個詞的情感指向?qū)嶋H上是一種情感共鳴:考生對事例要有感悟,寫出來的文章要引起閱卷老師的共鳴。例如有一個考生寫父愛和母愛,主題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但描寫到位,也是一篇佳作。全文描寫深夜做小生意回到家的父母出于對“我”的關(guān)愛,踮起腳尖走路,由此引發(fā)考生的感悟。文章結(jié)尾還將父母“踮起的腳尖”的背影與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史鐵生母親的背影相比較,讓這種關(guān)愛與深情升華到人類情感的普遍性這一高度,使普通的主題多了一層深意。所以文章僅僅浮于表面、泛泛而談,是拿不到高分的。事例是為觀點服務(wù)的,我們要學(xué)會及時收住描寫的筆墨,注重升華和彰顯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二、如何寫出“生活味”——功夫在描寫
1.多安排人物 “對話”
著名作家廖玉蕙說:“對白可以稀釋行文的稠密度,并巧妙地凸顯人物個性,增加閱讀明朗的快感?!闭Z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和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考生在作文中也應(yīng)該讓人物多“開口說話”,一個說話的人才是“立體的、活著的、親切的”。
2014年江蘇卷有一篇高考作文《我家的“老頑童”》,就是靠人物 “對話”營造“生活味”,從而獲得了高分。
“妮子,快來幫爺爺瞧瞧這個詞兒怎么讀!”亮如洪鐘的聲音第十次傳來。
“來了來了!”我高聲應(yīng)和。我無奈地瞥了眼桌旁白得晃眼的試卷,只好先擱下手中的筆。
“真不知道老爺子這次又玩什么花樣。”我嘟噥著朝書房走去。
說起我們家老爺子,真是個“老不正經(jīng)”。快七十歲的人了,好歹也是個退休教師,“養(yǎng)魚曬太陽”的老年生活他不好好享受,偏要趕時髦。他穿鮮亮的大紅色T恤和寬松的蘿卜褲,要不是那銀光閃閃的白發(fā),別人還真把他當花季少年了呢!
這不,前陣子老爺子又滿腔熱情地學(xué)電腦,說什么“要與時俱進”。這可苦了我喲!從認識鍵盤到打字,再到上網(wǎng),都得我手把手地去教。一遍不行,得十遍二十遍。老爺子戴著老花鏡,小雞啄米似地學(xué)得還真上心。
“妮子,你快點兒!在干嗎呢?”
“來了來了,你別急?!蔽壹涌炝四_步。
“妮子,你看這個英語單詞怎么讀啊?這么多年不學(xué)習(xí),老底子散得差不多了?!彼[著眼,用粗大的手指指著一個單詞急切地望著我。微黃的暖陽透過窗戶灑在爺爺鑲金邊的老花眼鏡上,反射著耀眼的光芒。
看著我們家“老頑童”,我的嘴角自然地上揚了……
【佳作點評】考生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景搬到作文中,文章有很多祖孫二人的對話。在對話中,“老頑童”的形象躍然紙上:老爺子不養(yǎng)花不弄草,偏偏要學(xué)英文和電腦,這不是一個很時尚的老爺子嗎?
2.語言活潑,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幽默和充滿時代感的語言
中學(xué)生朝氣蓬勃,除了選材上多寫年輕人的事情,語言也應(yīng)該有自己的朝氣。充滿時代感的語言幽默、活潑,如果考生在作文中大膽吸收一些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語言表達,定能讓閱卷老師在枯燥的作文文海中眼前一亮。例如有個考生在作文中這樣寫——“我的同桌是一臺286,內(nèi)存不足,反應(yīng)遲鈍”“咱倆想法不兼容”,這樣的比喻不但形象貼切,而且新穎有趣。
求學(xué)·文科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