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飛(山西省渾源縣中醫(yī)院,山西 渾源 037400)
闌尾炎屬于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位于各種急腹癥的首位,常見臨床癥狀為轉移性右下腹痛、闌尾點壓痛及反跳痛等。隨著醫(yī)學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技術越來越成熟,在臨床應用上得到了肯定[1]。本次研究隨機選擇118例闌尾炎患者分成兩組,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兩種方式治療,對比分析其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118例急慢性闌尾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9例。觀察組男39例,女20例,年齡19~75歲,平均(35.6±1.3)歲。對照組男34例,女25例,年齡20~74歲,平均(36.8±1.5)歲。兩組性別、年齡、白細胞含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guī)開腹手術: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開腹闌尾切除手術進行治療,手術開始前患者進行排尿,對患者再實行連續(xù)性腰部麻醉。作右下腹麥氏切口3~5 cm,逐層切開患者腹壁、筋膜與肌肉,順結腸帶找到闌尾根部,充分暴露。切除闌尾后絲線雙重結扎殘端,清洗創(chuàng)面并縫合傷口,逐層關閉并包扎,最后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
1.2.2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輔助的闌尾切除術治療,進行與對照組相同的術前準備工作后,在患者臍上緣作弧形切口,長度約10 mm,插入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保證腹腔壓力小于15 mm Hg(1 mm Hg=0.1333 kPa),而后放入腹腔鏡。雙側腹部做操作孔確定闌尾位置,游離闌尾后,用鈦夾夾住根部和系膜,并切除闌尾,查無異常后,然后撤出腹腔鏡,逐層縫合傷口后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觀察記錄一下指標:①手術時間,麻醉開始到完成傷口縫合的時間。②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③術后疼痛程度,從0分的不覺疼痛到10分的劇烈疼痛,中間進行直觀評分。④術后并發(fā)癥,包括粘連性腸梗阻、切口感染、闌尾系膜出血及闌尾殘端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9.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時間、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情況:觀察組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所需時間與對照組的開腹闌尾切除手術時間大體相同(P>0.05),盡管定位病變闌尾位置所耗時間縮短,但手術過程中需要投入較多時間操作接通各種設備及構建人工氣腹等[2];在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方面,觀察組患者所需的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直觀評分也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術后并發(fā)癥情況: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7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18.6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s )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s )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腸胃功能恢復時間(h) 術后疼痛程度(分)觀察組 59 40.8±4.7 22.6±2.8① 2.1±0.6①對照組 59 41.2±5.5 39.1±3.2 4.2±0.7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例)
隨著醫(yī)學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的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腹腔鏡逐漸取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臨床主導地位。腹腔鏡不僅切口創(chuàng)傷小,能提高診斷的精確率,還可以確診后及時治療以避免二次切口給患者帶來的傷害。與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較多的常規(guī)開腹闌尾切除術比較,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所需時間與對照組的開腹闌尾切除手術時間基本相同(P>0.05),但可以預測隨著醫(yī)療器械的更新及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輔助闌尾切除的手術時間將會大大縮短;觀察組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也顯著減少(P<0.05)。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相對于開腹闌尾切除術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1] 胡耀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4(12):1265.
[2] 喬 唐,蔣國慶,陳 平,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2(8):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