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天津 300071)
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金融市場的強勁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銀行集中度逐漸下降,銀行數(shù)量不斷上升,導致銀行業(yè)的市場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銀監(jiān)會最近一次發(fā)文是在2012年5月,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yè),銀行業(yè)的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致使在一些地區(qū)銀行間競爭十分激烈。問題的實質是在我國銀行集中度和銀行風險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假如二者被證明呈現(xiàn)出顯著負相關關系,那么設置較高的銀行業(yè)準入門檻,減少競爭者就具有合理性。
那么,要防范銀行風險到底需要提高還是降低銀行集中度是學界一直爭論的焦點。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思路是:事先做一個共同的預設條件或待驗假定,認為二者在一定區(qū)域內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關系。然而對與二者復雜的U型關系,國內外學者研究最終結論不能夠達成一致,而且國內學者對這種關系的研究也較少。
集中度是衡量結構的基本要素。根據市場當中的角色不同,集中度通??梢苑譃橘I方集中度和賣方集中度。廠商通常會憑借高度壟斷來控制產品價格,增加市場份額,從而獲得高額利潤。這樣的市場集中度很高,競爭程度較小。由此可見,銀行集中度也就是衡量銀行壟斷程度或者市場結構的主要指標。
參考國內外文獻,本文將集中度分成兩類,即相對集中度和絕對集中度。最大的幾家廠商集中度情況雖然不能通過相對集中度反映,但是能夠衡量整個市場中整體規(guī)模是否均等。恰好相反,絕對集中度能表明市場中最大的幾家廠商是否存在壟斷,然而廠商的數(shù)目和規(guī)模差異卻判斷不了。鑒于兩者特點,二者結合起來的指標在實際研究中常見。絕對集中度的指標是行業(yè)集中率CRn,相對集中度的指標是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shù)HHI,這兩者適用于各個產業(yè)測度其市場結構狀態(tài)。通過選用這兩種指數(shù)來衡量銀行集中度,正是基于兩者特點,較好地反映了市場結構特征。
在銀行和貸款者之間有著契約,貸款者到期必須連本帶利歸還銀行。銀行和儲戶之間也有契約,到期之時銀行向儲戶還本付息??墒?,銀行兩邊的契約的“硬度”不一樣。銀行和貸款企業(yè)之間的契約比較“軟”。企業(yè)還不出錢來,銀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債,萬一貸款收不回來,只好等這家企業(yè)破產之后多少拿回來一些。銀行風險是指銀行在經營中由于各種因素而招致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或者說是銀行的資產和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銀行風險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視,而風險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在因素另一個是外在因素。一方面,金融業(y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其主要內在因素。在商業(yè)銀行的經營活動中,銀行管理者往往會主動去治以防范風險。管理者充分感知到了銀行風險,并且對其經營行為采取了適當?shù)募s束。而信息披露正是為市場投資者感知銀行風險提供了重要渠道。如果想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投資者必須充分掌握信息,在股票市場大量買進或者賣出銀行股票,使得股價異常變動,商業(yè)銀行經營者會根據這樣的異常變動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投資者如果發(fā)現(xiàn)銀行從事高風險業(yè)務,就會“用腳投票”,大量拋售股票,而經營者會根據股價下跌導致銀行風險增大的問題,改變治理銀行的方法。所以銀行在財務報表中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反映了銀行風險。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其外在因素。銀行倒閉會對宏觀經濟帶來的重大影響,政府采取“太大而不能倒”的政策支持銀行,誘使銀行從事高風險的活動,造成銀行風險提高,而通過銀行的破產風險能夠反映出來這種政策扶持所帶來的風險。
第一種觀點是:“U型”關系假說,Martinez-Miera和Repullo(2008)在研究銀行市場結構時,創(chuàng)新地采用數(shù)學模型得到了其與銀行穩(wěn)定性之間的關系。從兩大效應分析,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銀行業(yè)結構和銀行風險之間存在“U型”的關系。即由于風險轉移效應的存在,在銀行集中度高的市場結構中,競爭的增加會減少銀行風險。然而根據息差效應,隨著集中度的進一步增加,銀行貸款利率降低,減少了銀行利潤來源,增加了銀行風險。Gabriel和Jose(2012)在研究銀行集中度和風險之間的關系時,從銀行存款渠道和信貸渠道出發(fā),利用西班牙107家銀行14年的數(shù)據,得到了集中和風險之間存在多種關系的結論。其中,貸款市場集中度下降減少銀行的特許權價值,證實了貸款市場的銀行集中度和銀行風險存在線性關系;而集中度和風險的“U型”、倒“U型”的關系,卻出現(xiàn)在了存款市場中。
第二種觀點是:“集中度——穩(wěn)定性假說”,指的是銀行集中度的提高會降低銀行風險。Jimenez,Lopeand Saurina(2008)搜集了西班牙主要銀行的資料,F(xiàn)ungacovaand Weill(2009)的研究,都表明市場勢力一步一步擴大顯著地增加銀行風險;Turk-Ariss(2010)對不同國家研究后,得出一致的結果。Ronald(2008)提出,市場上信息充分流動能夠消除金融抑制,促進經濟增長。而集中度高的銀行可以通過強大的市場力量深入挖掘信息,促使金融抑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Ganzalez(2008)認為擴大銀行規(guī)模能夠較好地保護客戶的隱私,化解市場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矛盾,很好的降低了代理成本。
反觀我國,在經濟發(fā)展中銀行集中度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劉偉、黃桂田(2003)認為過于分散的銀行產業(yè)組織結構效率較低,而集中的產業(yè)結構卻能提高金融資產的配置效率,有利于銀行穩(wěn)定。冀志斌、周先平和董迪(2013)利用省際面板數(shù)據研究了銀行集中度與銀行業(yè)穩(wěn)定性的關系,結果表明銀行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銀行業(yè)穩(wěn)定性的增強,進一步講,在經濟增長率較低、財政支出較少、社會融資渠道較單一的地區(qū),銀行集中度的提高更能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第三種觀點是:“集中度——脆弱性假說”,即認為集中度的提高會給銀行業(yè)帶來較大的風險。Boydand De Nicolo(2005)認為各國當局政府具有的“大而不倒”的觀念,危機之后的“救市”行為以及中央銀行“最終貸款人”的職能,客觀上助長了銀行從事高?;顒拥膽B(tài)勢。隨后Schaeckand Cikak(2007)對采用歐洲發(fā)達國家的數(shù)據進行研究,De Nicoloetal(2007)對工業(yè)欠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說明銀行過度集中有礙于相互競爭,這是造成銀行風險的重要原因。博得(Boyd)等指出兩個主要理由,首先,當局有銀行太重要以至于不能破產的觀念,出臺的政策促使銀行從事高風險活動,導致銀行風險提高。其次,銀行集中度提高會促使壟斷勢力的形成,壟斷定價的結果是高額的貸款利率,企業(yè)的經營成本大幅提高,銀行的風險也因此會提高。
通過上述文獻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銀行集中度和銀行風險關系的現(xiàn)有研究大多是國外學者在宏觀層次進行的,而出自中國國內大部分商業(yè)銀行的視角進行的研究較少。此外,這些僅有的研究局限性較大。
1.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之所以不能得出統(tǒng)一的結論,是因為從理論上看造成銀行風險的因素既包括資產方面又包括負債方面,而銀行集中度對兩者影響是不同的,以往學者只考慮了其中一個方面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是不全面的;從實證的角度看,除了已有研究涉及到的市場結構外,金融監(jiān)管、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宏觀經濟環(huán)境等也是影響銀行業(yè)穩(wěn)定的因素,在大多數(shù)學者采用跨國數(shù)據進行研究時,很難完全控制這些因素,所得出的結論就會出現(xiàn)很大的差異。
2.理論研究結論差異較大。國內外學者對銀行集中度高低與銀行風險關系的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主要存在“集中度——穩(wěn)定性假說”、“集中度——脆弱性假說”和集中度與風險呈現(xiàn)“U型”關系的假說三種觀點。已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對于防范銀行風險到底需要提高還是降低銀行集中度的爭辯,存在很大差異,但是沒有統(tǒng)一的結論。
3.研究選取的指標存在需改進之處。絕對集中度的指標是行業(yè)集中率CRn,相對集中度的指標是包括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shù)HHI,這兩者適用于各個產業(yè)測度其市場結構狀態(tài)。本文建議選用銀行集中度行業(yè)集中率和赫氏指數(shù)來反映銀行業(yè)市場結構特征。雖然使用破產風險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銀行對沖擊的承受力和彈性,但是不便于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而不良貸款率(NPL)卻能克服這些缺點,通過其考察銀行的信用風險情況更加客觀,所以有必要利用不良貸款率指標來測度銀行風險。
[1]楊天宇,鐘宇平.中國銀行業(yè)的集中度、競爭度與銀行風險[J].金融研究,2013(1).
[2]黃秀秀,曹前進.貸款集中度對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來自中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J].金融論壇,2014(11).
[3]倪 微.我國商業(yè)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對銀行信用風險影響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