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毅
(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福州350013)
淺談標準與專利
柯毅
(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福州35001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標準與專利的聯系日趨緊密。本文對公共標準和私有標準與專利之間的關系及發(fā)展變化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標準與專利相結合產生的影響及對國內企業(yè)的啟示。
標準;專利;知識產權
GB 20000.1-2002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xié)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guī)范性文件”[1]。標準產生的基礎是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標準的目的是獲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標準按照制定的宗旨來劃分,可以分為公共標準和私有標準[2]。
1.1公共標準
公共標準主要為社會公眾服務,以取得最佳公共利益為宗旨。公共標準往往由官方標準化權威機構,或由官方授權的組織來制定,比如ISO、IEC和ITU等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國際標準,又比如我國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和地方標準。公共標準的制定動用社會公共資源,具有法定性質,充分協(xié)調社會各方利益,以保護消費者利益、保護環(huán)境、保障安全等公共利益為主要目標。
1.2私有標準
私有標準以標準制定組織的利益最大化為宗旨,主要包括單個企業(yè)制定的企業(yè)標準,和由非官方的聯盟組織制定的聯盟標準。私有標準的制定利用非公共資源,具有獨占性、自主性和不公開性。私有標準是企業(yè)或聯盟組織進行市場競爭的工具,以擊敗競爭對手、占領市場,獲得最大利益為主要目標。
專利是指專利權人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時效內壟斷實施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獲取相關經濟利益的專有權利或工業(yè)產權,具有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三大特性。專利技術的專有性決定了專利具有排他性,有效期內實施專利必須獲得專利權人的許可,并按雙方協(xié)議支付使用費用,不許侵權使用[3]。
3.1公共標準與專利的沖突
公共標準的作用是維護公共秩序、保護公共利益,為全社會服務,追求的是公開性和普遍適用性,利益相關方都可以參與到標準的制訂過程中,標準的制定成果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使用;專利更多的是知識專屬權利益,私有權屬明確,專利以產品或許可費的交換形式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間接產生社會效果,具有專有性、排他性和天然的壟斷屬性。二者的宗旨有較大分歧,性質也截然不同,二者的矛盾本質上是社會公共利益與專利權人的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將專利納入到公共標準中,可能造成兩種情況:①專利的許可、收費等問題對公共標準的實施造成阻礙;②公共標準的實施推廣侵犯專利權人的私人利益。因此,早期公共標準的制定都盡量避免納入專利。
3.2標準與專利由分歧走向融合
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知識經濟的日益強化,標準與專利的聯系日趨緊密,開始出現“專利標準化”“標準專利化”的趨勢。一方面,專利需要借助標準進行推廣。專利影響的是有限的企業(yè),而標準可以影響到整個行業(yè)和地區(qū),使用專利的人越多,專利權人獲得的許可收益就越多,在市場競爭中就越具有優(yōu)勢。有實力的跨國企業(yè)往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開發(fā),掌握先進技術后在世界范圍內申請專利保護,并將專利技術納入到事實標準中,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再想方設法參與或主導公共標準的制訂。公共標準的公信力強、影響力大、適用范圍廣,將專利納入到公共標準中可以獲得巨大的專利許可優(yōu)勢,除了獲得高額的專利許可費,還可以排除競爭技術,實現市場的壟斷;另一方面,標準自身也需要吸收專利技術。標準是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標準為了滿足日益提高的公共需求,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也會不斷吸收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成果,這些成果往往以專利的形式出現。因此,標準與專利的結合是科學技術、經濟活動的必然結果。
3.3國際標準化組織對標準涉及專利的政策
2006年3月,ISO、IEC和ITU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聯合發(fā)布了“ITU-T/ITU-R/ISO/IEC共同專利政策”(簡稱“政策”),明確了在在標準和專利問題上的立場,三大組織不反對將專利納入標準,不介入專利的有效性和范圍的審核,不介入專利爭端的解決。2007年3月,三大機構發(fā)布了“ITU-T/ITU-R/ISO/IEC共同專利政策實施指南”(簡稱“指南”),2012年又進行了修訂,細化了實施“政策”的具體要求。2012版“指南”對專利重新定義,將標準中的專利限定為“必要專利”,進一步明確專利政策的適用對象,建立“必要專利信息”的事前披露制度,指出許可聲明表的效力,鼓勵專利權人以更加優(yōu)惠的條件許可其專利,并對專利權發(fā)生轉移的情況進行了規(guī)定,對采標中專利權的處置進行了說明。“指南”的核心是專利信息的披露和平等共享標準中的專利[4]。“政策”和“指南”為世界各國的標準化組織制訂專利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準則指引。
3.4我國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政策
2013年12月1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制定了“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管理規(guī)定(暫行)”(簡稱“規(guī)定”),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耙?guī)定”首次對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相關問題作了規(guī)范,其中包括專利信息的披露、專利實施許可、強制性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特殊規(guī)定等方面的內容?!耙?guī)定”要求:①國家標準中涉及的專利應當是“必要專利”;②規(guī)定參與標準制定的組織或個人有披露必要專利信息的義務,鼓勵未參與標準制定的組織和個人披露其擁有和知悉的必要專利;③國家標準納入專利必須獲得專利權人或者專利申請人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專利許可聲明;④強制性國家標準一般不涉及專利,如果確有必要,按“規(guī)定”要求另行協(xié)商。對于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實施許可及許可使用費等問題,標準化組織采取不介入原則。我國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處置規(guī)則,在適應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標準組織的專利政策基本保持一致。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和我國國家標準都屬于公共標準。該類標準從功能上看是產品市場準入的門檻,具有仲裁、規(guī)范的作用;從內容上看主要描述產品的質量要求、試驗方法、驗收、評價等,大部分不涉及制造工藝和制造過程。在涉及標準與專利的相關政策中力求確保公共利益,以最小的成本推廣應用標準,防止知識產權被濫用導致私人利益損害公共利益。同時也對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給予必要的保障,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二者的利益沖突決定了標準制定組織對公共標準納入專利傾向謹慎、中立的態(tài)度。
4.1私有標準與專利結合的優(yōu)勢
公共標準的制訂有嚴格的步驟和程序,制訂和更新周期較長,制訂過程中必須兼顧社會各方的利益,這類標準代表的是某個領域或區(qū)域的平均技術水平?,F代產品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只靠公共標準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代表先進技術水平的,往往是行業(yè)內龍頭企業(yè)或聯盟組織掌握的私有標準。私有標準制訂形式靈活、更新速度快,能夠較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彌補了公共標準的不足。私有標準是否納入專利,企業(yè)或聯盟組織掌握自主權,無須經過社會各方協(xié)商一致,沒有法律上的障礙。事實上,私有標準與專利都可以成為企業(yè)市場競爭的有力工具。有實力的企業(yè)或聯盟組織往往先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再利用專利權保護自己的創(chuàng)新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事實標準,進而掌握行業(yè)話語權,控制市場的主動權。與公共標準相比,私有標準與專利相結合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
4.2聯盟標準與專利池
4.2.1專利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私有標準和專利的形式也在發(fā)展變化??茖W技術的進步使技術日益復雜,一項產品所涉及的專利越來越密集,各項專利之間存在競爭、障礙、互補等關系。這些關系互相交叉,又形成復雜的專利網絡,出現了所謂“專利叢林”的現象。這使眾多企業(yè)各自尋求專利許可的交易成本十分昂貴,也使眾多專利間互相形成障礙的危險性大增。專利池的產生解決了這一問題。開放式專利池將產品包含的必要專利、相互阻礙的專利納入一個共同體,“打包”對外許可,以統(tǒng)一的收費標準對外許可。這種許可方式降低了專利許可中的交易成本,減少了專利實施中的授權障礙,促進了專利技術的應用推廣。例如,微處理器領域約10 000名權利人持有90 000多項專利。生產商分別與這些權利人進行授權談判的成本顯然太高了,因此生產商可以通過購買專利池許可協(xié)議實現“一站式購買”,即減少購買專利許可的成本,也解決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技術問題。
4.2.2產業(yè)聯盟與聯盟標準
產業(yè)技術上的復雜性使社會分工更加細化,產業(yè)鏈不斷延伸,單個企業(yè)難以掌握一項產品所有的核心技術,也難以獨自承擔技術研發(fā)的巨額投入帶來的風險,這些單位更愿意組成產業(yè)聯盟共同進行技術研發(fā),按協(xié)商一致的規(guī)則共享成果。聯盟的形式多種多樣,以加強標準合作與交流為目的形成標準聯盟,多個專利權人基于其持有的一個或多個專利,向他方或共同向第三方許可所達成的協(xié)議形成專利聯盟(專利池)。這些聯盟組織的成員在研發(fā)新技術的過程中,共同確立了聯盟標準,而專利技術的納入,又促使聯盟成員采用專利交叉許可的方式形成專利池,這樣聯盟標準與專利池從產生之日起就緊密結合在一起。世界上較有影響力的產業(yè)聯盟組織,例如光存儲領域的DVD 6C和3C集團、通信領域的WCDMA聯盟、數字視頻領域的MPEG-2專利聯盟等,其組織的核心就是聯盟標準和專利池。
4.2.3國外產業(yè)聯盟對我國的影響
聯盟標準與專利池的結合,是標準與專利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新形式,是企業(yè)和聯盟組織市場競爭的利器,對產業(yè)發(fā)展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2002年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不久后,就遭遇到出口歐洲的DVD產品在歐洲海關遭扣壓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我國的DVD生產廠家與國外DVD聯盟集團“6C”(日立、松下、東芝、JVC、三菱、時代華納)未就專利費問題達成一致,而當時的DVD標準和專利全部由國外企業(yè)掌握。自2002年起,“6C”“3C”(飛利浦、索尼、先鋒)“1C”(湯姆遜公司)、杜比公司、MPEG-LA專利組織等集團,提出向中國DVD廠商專利收費,巨額的專利許可費給中國的DVD產業(yè)造成沉重的打擊。受該事件的影響,在數字電視、數碼相機等領域,發(fā)達國家的聯盟集團也紛紛向中國廠商發(fā)起標準戰(zhàn)和專利戰(zhàn),給我國相關產業(yè)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又如,在通信領域我國提出的3G國際標準TD-SCDMA,受到以美國INTEL公司為首的WIMAX聯盟提出的WIMAX標準的排擠,導致TD-SCDMA標準的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產業(yè)化之路受到嚴重阻礙。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掌握先進技術的跨國企業(yè)聯手組成專利池,占領產業(yè)鏈高端,制定聯盟標準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出技術,收取高額許可費。發(fā)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需要引進先進技術,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發(fā)達國家聯盟組織制定的標準,被壓制在產業(yè)鏈低端,成長空間更加狹小、成長過程更加艱難,最終成為國外專利權人的專利附庸。
5.1加大力度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
當前,國際產業(yè)競爭已呈現出“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許可化”的趨勢。標準與專利的結合及二者的發(fā)展變化,反映出一種新的利益分配規(guī)則,所圍繞的核心內容是技術創(chuàng)新。因此,我國相關產業(yè)最根本的應對策略是加大力量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掌握核心技術,獲取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在標準制訂及專利池的專利交叉許可等活動中獲得更大的發(fā)言權,在市場競爭中爭取有利地位。
5.2善于利用國際相關規(guī)則
標準與專利的結合,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技術與規(guī)則的結合。我國相關企業(yè)應仔細研究分析國際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掌握標準和專利的游戲規(guī)則。一方面,可以在事前有效規(guī)避“專利陷阱”;另一方面,在遭遇知識產權濫用時敢于應用反壟斷法律法規(guī),積極應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例如,2006年我國廠商訴飛利浦DVD 3C專利池中部分專利無效的案件中,我方在深入研究國際專利規(guī)則的基礎上據理力爭,最終迫使飛利浦公司將無效專利從DVD專利池許可協(xié)議專利清單中撤出,并就此專利不再向中國主張權利。
5.3加強產業(yè)聯盟建設
經濟全球化將標準和專利推向國際市場競爭的前沿。發(fā)達國家的跨國企業(yè)掌握標準和核心專利技術,擁有品牌優(yōu)勢,處于強勢地位。國內的中小企業(yè)缺乏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處于弱勢的企業(yè)應該借鑒國外企業(yè)對標準和專利的經營和運用方法,建立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聯盟、標準聯盟和專利聯盟,形成創(chuàng)新合力,共同應對來自發(fā)達國家跨國企業(yè)的標準戰(zhàn)略和專利戰(zhàn)略的壓力,遏制國外專利池知識產權的濫用,共同振興我國的民族產業(yè)。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20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S].2002.
[2]李春田.標準分類理論研究新進展及其意義[J].中國標準導報,2012(1).
[3]李蔚蘋.標準制定中的專利問題探究[J].工程機械,2014(5).
[4]朱翔華.國際標準組織專利政策的最新進展[J].中國標準化,2014(3).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5.121
G30
A
1673-0194(2015)15-0215-03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