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欣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洛陽 471022)
所謂的財產稅就是將納稅人的可支配財產作為課稅對象征收的稅種,財產課稅的歷史是非常長的,最早的財產稅是對土地課征,這種模式取決于商品經濟征稅模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財產的種類及其形式不斷得到優(yōu)化,這極大的開拓了財產課稅的應用范圍。目前來說,國家稅收結構中的財產稅并不占據主體地位,其能夠起到稅種的調節(jié)作用,在世界各國廣泛進行征稅。
總的來說,財產課稅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其是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國都進行了一整套的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財產課稅制度。通過對應稅財產的形態(tài),可以將財產稅具體分為動態(tài)財產稅及其靜態(tài)財產稅。前者是針對轉移及其變動過程中的財產課征進行的征稅,涉及到遺產稅、贈與稅、繼承稅等。靜態(tài)財產稅是納稅人在某段時間進行的財產課征,其與財產的來源及其變化情況無關,我們也稱之為財產占用稅。靜態(tài)財產稅的征收方式是存在差異的,可以將其分為綜合財產稅及其特種財產稅。
綜合財產稅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般財產稅,針對納稅人的全部財產進行的綜合課征,總的來說,該財產稅的應稅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納稅人的所有及其支配財產。我們把特種財產稅稱之為個別財產稅,顧名思義就是針對特定類型財產進行課征的財產稅,涉及到土地稅、房屋稅、車輛稅等,綜合財產稅及其特種財產稅具備共性,在稅制設計、征管方式、課稅對象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綜合財產稅是比較普遍的稅種,其針對的事納稅人的全部財產,相對于特種財產稅,其應用范圍更加的廣泛,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應用綜合財產稅,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綜合財產稅的高收入,也就可以延伸出綜合財產稅的廣泛征收范圍,在這個層面上,也就可以推測出與它某些性質相反的特種財產稅系,這兩者雖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征管方式、稅制設計、課稅對象等許多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性。
綜合財產稅的課稅范圍比較廣泛,其具備良好的公平性,其收入比較多,其計征方法是比較復雜的,存在較大的偷逃稅問題。特種財產稅主要以房屋、土地、特定財產作為課稅對象,其課稅的范圍比較狹窄,不容易進行隱匿,其計征方法是比較方便的,發(fā)達國家的居民納稅意識強,其征管的方式比較先進,也具備比較嚴格的征管制度,多進行綜合財產稅制比如贈予稅、遺產稅等的開征,發(fā)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欠缺,一般進行特種財產稅制度的應用。
財產課稅的應用歷史悠久,是各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財產課稅的主流地位逐漸被商品稅及其所得稅所取代,在國家的財政收入中的比例是比較小的,發(fā)達國家的財政課稅收入占據其整體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發(fā)展中國家則是百分之五左右。從整體上來看,財政課稅具備商品稅及其所得稅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能夠查缺補漏這兩個稅種的不足。
財產課稅的曾是各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時代的變遷,財產課稅的歷史地位也在發(fā)生著改變,但是無論怎么變化,財產課稅的重要作用依舊沒有改變,其對于調節(jié)地方財政收入,促進社會財富公平分配,調節(jié)人們收入水平上依然具備重大的作用,這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更好的進行財產課稅的分析,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應用要求。
財產課稅需要進行市場價值的判斷,并以此為計稅依據,進行相關方面的評估,進行財政登記制度的建立,進行稅收的征收管理強化,保證其稅負的公平性,保證稅款的充分征收,以市場價值為計稅方式是比較流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具備良好的優(yōu)勢,首先稅基具備良好的彈性,隨著房地產市場價值的上漲,稅基擴大,也就促進財產稅的收入增加。市場價值是對納稅人納稅能力的反映,有利于實現稅收的公平性,以市場價值為稅基,需要進行財產的評估,其稅收征管的成本是比較高的,所以很多國家都進行市場價值的計稅方式,進行房地產專門評估機構的建立,進行財產登記制度的實行,保證征收管理的強化,進行稅收漏洞的控制。
目前來說,制約我國財產課稅作用發(fā)揮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其稅種少、稅基狹窄,有些稅種,比如房產稅、車船稅、土地使用稅等嚴格制約了財產課稅稅種的發(fā)展。1994年的稅制改革將贈予稅及其遺產稅作為征收范圍,實際上,并沒有進行有些的開征,其稅基面狹窄,征收面不寬,比如居民自住房屋不進行房產稅的繳納,私人財產繼承及其贈予都不需要進行國家的納稅,其財產稅的稅負是比較低的,不能進行其良好作用的發(fā)揮。
財產課稅的集中收入是比較少的,難以確立其有效地位,類似于地方稅種,由地方政府進行征收及其支配,其稅種比較少、稅基狹窄、稅負比較低,稅源具備零散性,征管起來比較麻煩,從而導致其較低的財產課稅收入,這是財產課稅的一項重要性質,需要我們進行辯證分析,并且財產課稅的立法方式決定其受制于中央,其稅種的設計過于統(tǒng)一性,不具備因地制宜性,地方政府不具備良好的稅收自主權,從而不利于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積極性提升,不利于財產稅的有效發(fā)展。
其計稅依據不具備合理性,具備良好的財產評估制度體系,也不能與相關部門進行有些的協調,其征管的漏洞是比較大的,目前來說,以市場價值為計稅依據的方法是比較科學的,這是目前國際比較流行的計稅方法。在我國,其以土地面積其房產原值作為計稅依據,不能進行土地的級差收益,房產時間價值等的有些反應,不能進行土地的級差收益的有效調節(jié),不同城市、地段進行不同稅率的設置,不利于稅率檔次設置的合理性,其隨意性比較大。
如果稅率一經確定長期不變,就容易導致財產收入及其房地產增值的脫節(jié),目前來說,我國的財產評估制度、財產登記制度是不健全的,私人財產登記制度并沒有有些的法律制約,有些房產、土地等管理部門難以進行與稅務機關的協作配合,不利于稅收征管的良好開展。
針對我國的財產課稅制度的各種問題,我們需要對癥下藥,重視財產稅制的改革,進行財產課稅收入的提高,完善財政收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這也導致其社會分配出現懸殊問題,從而導致財產稅的稅源增加,其稅基不斷擴大,這就說明財產稅征收的必要性。
在這種應用條件下,我們必須進行財產稅稅種的規(guī)范及其增加,滿足市場經濟的推進需要,進行財產課稅稅種的合理增加,進行相關稅種的征收范圍的有效調整,保證稅目稅率的調整,但是我國公民的納稅意識是比較單薄的,其征管水平比較低,因此我國的財產稅種需要按照不同財產進行相關個別財產稅制的課征,而并非一般財產稅。
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稅收立法的健全,進行稅收征管漏洞的堵塞,進行相關財產課稅制度的建立及其健全,保證稅收法規(guī)的健全性及其規(guī)范性,落實好不同稅種的征收管理,進行稅收征收管理的強化,保證稅務稽核及其征管方式的優(yōu)化,保證稅收征管人員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保證稅收漏洞的填補,進行嚴密性的財產登記制度及其財產評估制度的建立。
在具體財產課稅制度設置上,我們需要進行房產稅的完善,進行內外有別的房產稅制度的改革,針對外資征收房地產稅轉變?yōu)榕c內資統(tǒng)一的房產稅。我們也要進行稅基的擴大,房產稅是我國財產稅的主要稅種,隨著住宅商品化及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擁有房產不斷增加,我們需要進行房產稅稅基的擴大,進行稅率的控制。
在這個方面,我國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房產稅制度的應用,比如第二套住房的房產稅的開征,除了上述幾個方面,我們也要進行房產估價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這需要處理好相關的麻煩問題,目前來說,我國的房產估價制度是不完善的,我們需要制定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估價機構,保證具備良好專業(yè)技能的專職估價人員進行操作,保證其專門估價人員的業(yè)務能力的提升,更好的進行房產評估方法的研究,保證符合我國國情的專業(yè)房產評估方法體系的建立,保證房產稅的良好計征,為其提供良好的依據,在房產稅應用上,我們需要進行地區(qū)差別比例稅率的采用,從而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
這也需要我們進行土地稅的完善,做好土地的占用、取得、轉讓等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的改革,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一般土地稅的征收,將征收的范圍擴大到農村,介于農村普遍的低收益水平,較高的負擔,我們可以進行攤派費用的減少,進行相關收費的清理,進行農業(yè)稅制的改革,保證一般土地稅的征收,進行較低稅率的應用,從而實現我國土地制度的統(tǒng)一性,保證農村收益分配關系的規(guī)范性。
在稅率設計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參考現行的土地位置標準,進行土地用途標準的參照,保證級差收入的調節(jié),保證土地使用結構的調節(jié),進行土地閑置稅及其土地荒蕪稅等的開征,保證遺產稅及其贈予稅的開征,保證高收入的調節(jié),進行遺產稅及其贈予稅的開征,從而保證稅制的完善,保證財政收入的增加,保證社會財產的公平分配,保證我國經濟權益的保證。
稅制模式的應用需要辯證分析,接來下進行總遺產稅及其贈予稅的分析,這是兩種性質存在差異的稅種,針對繼承人的遺產總額進行遺產稅的征收,針對受贈人的財產總額進行贈予稅的征收,保證稅源的可靠性,保證稅收收入的及時性,保證其簡便性,從而符合我國的稅收征管水平。其課稅對象需要包括動產及其不動產,需要進行超額累進稅率的征收,這需要實現與相關部門的協調,一旦發(fā)現與個人財產管理相關的部門,缺乏稅務機關所開列的遺產稅及其贈予稅完稅憑證,將禁止辦理相關的轉讓遺產及其財產的手續(xù),各個部門需要積極的配合稅務部門,進行遺產資料及其相關情況的查證,從而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
[1]洪 鋒,樊 玲.關于我國財產稅稅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6.
[2]孟曉曉.遺產稅法律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3]蘇永軍.中國地方政府收入行為與地方收入制度優(yōu)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