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t]
長大成人的殘酷和慈悲
[文/at]
《人間臥底》
作者:馬良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攝影師馬良自傳性文集,收錄二十四幅馬良親筆插畫——移動照相館發(fā)起人繼《坦白書》之后的又一部作品,馬良用他獨具特色的文字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從出生、童年到青春期,從兒時玩伴到初戀情人。講述的是個人成長與夢幻,卻不小心道出所有人都曾有過的困惑與堅持。
這本書的出發(fā)點,就是為自己去寫的東西。你會對別人的私人記憶有興趣嗎?一個你不認(rèn)識的人?
一般不會。除非他寫得真的很好看;還不夠,這種好看必然是像一粒粒散落在田野里的麥子,看似毫無章法,你卻能在一粒粒撿拾里,猛然抬頭,發(fā)現(xiàn)前方燈火人家。無需再去辨認(rèn)出哪個門牌號,只是你知道那是你熟悉的。在別人的故事里,你會一個激靈,你會若有感觸,這些都是模糊的,所以說不上什么“看見”自己,而是在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對照里打開了自己。
書里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寫別人,寫自己,別人又拉著別人……一個小男孩爬上凳子,高高的櫥上一大摞的東西,本來只想取其中一些,卻不小心讓所有的物件都噼里啪啦地砸了下來。似水年華不用追,牽一發(fā)便可動全身。故事里有時代,有情義,有一筆帶過不能挖掘的傷痛……它們伴隨了馬良的成長。
如今的馬良是個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都是天性敏感的,他腦海里的記憶暗自澎湃著,就等著這一次不眠不休的下筆。看完這本書,其實有點嫉妒。年代有重有輕,因此人情冷暖、道義是非,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分量,有些時代里人們會過度地體會它,承受不?。挥行r代卻相反,蜻蜓點水,因此也活得有些無名。馬良成長的那個時代正好是一個從重到輕的時代,他感受了很多,終于到了太陽底下并無太多新事可言的人生階段,有了機會釋放。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書里告訴我們,太多人特別是馬良上一輩的人因為時代的原因卡在那兒了,而和馬良同輩的那些朋友、同學(xué),是悶在那兒了。這些命運其實并不陌生,一個個平常人的面孔,想來,大多數(shù)中國人通常在一些危亡時刻爆發(fā)出強烈的人定勝天的決心,其余時候,都甘愿隨波逐流。因為這樣最安全。隱痛成了慣性。
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取決于他是怎樣長大的。有些人的長大只是一種時間的積累,還有一些人,會經(jīng)歷兩次、三次、更多次。我想馬良是后者。
他在書里寫道,長大成人的殘酷是,后來我們都會成為差不多的大人;而長大成人的慈悲,是等到再后面些,把所有被奪走的再一點點討回來。馬良一開始做的是廣告導(dǎo)演,上海最貴最好的那種,后來做了藝術(shù)家,燈紅酒綠變成了羊腸小道。所換來的是,他沒有老掉。之所以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掏盡了去寫,不僅是記憶逼著,也是因為前方也在迫不及待地催促吧。把行裝梳理一下,繼續(xù)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