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商道今何在?
(2014年第49期)
接到雜志社采寫“上海商業(yè)文化”的任務后,我就一頭扎進故紙堆里,發(fā)現(xiàn)學界的研究主要針對1843年開埠到1949年解放這100多年。當問及“當代上海的商業(yè)文化”時,無論是上海史專家還是經濟專家,都以“不太了解”為由婉拒采訪。我還有些納悶,雖然這個話題有些跨學科,但不至于在全上海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學者。直到一位老專家私底下告訴我,1956年公私合營后,上海的商業(yè)環(huán)境就不一樣了,國企為主的市場活力可想而知,即便改革開放30多年,這座城市的商業(yè)繁榮也難以回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頂峰。
老專家的話讓我想到了我的爺爺,他也算是個“滬商”了。70多年前,爺爺以銀洋250元在松江創(chuàng)立了“草廬”,以“四鰓鱸八生火鍋”和“紅燒四鰓鱸魚”等名菜享譽滬上。“草廬”當時也是松江點心界的第一塊招牌,他家的松江“三球”(八寶球、地梨球、椒鹽蝦球)最出名,1955年宋慶齡視察松江時也對招牌點心合子酥贊不絕口。1956年后,爺爺就和這家飯店沒了關系。爺爺?shù)淖优袥]有一人涉足餐飲界,只有一個孫女當了中式點心師傅,但結婚后也轉行了。如今的“草廬酒家”仍然以點心為賣點,但輝煌不再。
老專家說,商業(yè)文化的根子在于人,人沒了,剩下的只是空殼罷了。上海以前是“冒險家的樂園”,這不僅是對老外,對中國人也是如此。為什么那么多人來上海“淘金”?就是因為這里充滿機會,而當時的經濟政策對企業(yè)“管束”很少,使得市場經濟發(fā)揮著最大的自由度。改革開放后,商業(yè)先起來的反而是比鄰香港的廣東,老專家感嘆,而今日呢,商業(yè)是打了折扣的。滬商受到的限制多,好的品牌都收歸國有了,給民營資本家留下的空間有限,這也是為什么如今的上海誕生不了馬云、馬化騰等人物。 ? ? ? ? ? ? ? ? ? ? ? ? (本刊記者 金 姬)
《油品消費稅怎樣調》
(2014年第49期)
有種油價降一次稅就增一次唄!來個油價幾連跌,稅費幾連漲!多帶勁兒?。?/p>
@遙遙有期0620
財政部專家蘇明說,增加后的稅收完全用于當前的環(huán)境,目前用于環(huán)境上的支出遠遠不止增加的稅收,資源環(huán)境壓力比較大,今后很多稅收都將圍繞環(huán)境進行調整。好吧,為治理環(huán)境增加稅收,應該能夠理解,建議煤炭的稅也往上提一提,煤的污染大得多啊。
@小小確幸082
加一元汽油,差不多要交0.34元的稅,官方的說法是發(fā)達國家油價稅費比更高,歐盟等要達到50%以上??纯丛S多吐槽的人,也許對這個數(shù)據未必了解吧。
@山泉有點懸
社科院專家說了,應該盡快將消費稅暫行條例上升至法律。
@高帝線是巧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