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加貴 杜一新
摘 要 概述了杠板歸的使用范圍、醫(yī)學藥用功能、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途徑與方法等,為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杠板歸;開發(fā)利用;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853. 74
杠板歸(Polygonum perfoliatum Linnaeus),別名:河白草、蛇倒退、梨頭刺、蛇不過、梨頭刺滕、老虎利、雷公滕、五爪金龍、霹靂木、方勝板、倒金釣、烙金釣、倒掛紫金釣、梨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三角鹽酸、貓爪刺等。屬蓼科蓼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于我國的西南部、東南部、華北、東北部廣大區(qū)域,主產于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貴州、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云南、陜西等地,生長于山谷、灌草叢、水溝旁、邊坡地、荒地、林緣、路旁、果園、旱作地等地處。曾被人們視作為果,旱地雜草,歸類于農業(yè)有害生物進行防除[1]。然而它卻集食、飼、藥用于一身,不僅可以采集加工成美味可口的菜肴,也是上好的優(yōu)質畜禽飼用植物,正常食用、喂飼有利于人畜健康,更為可取的是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隨著人們對杠板歸開發(fā)利用認識的深入[2, 3],昔日的荒野雜草,將成為頗具開發(fā)利用價值的“寶貴資源”,身價與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呈現出僅靠采集野生自然資源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現象。而目前,對杠板歸人工栽培技術方面所開展的探索研究較少。因此,筆者根據當地生產實際,就杠板歸的市場開發(fā)利用前景和人工栽培技術作一敘述,為進一步規(guī)范產業(yè)技術體系及產業(yè)化發(fā)展與人工栽培提供借鑒。
1 開發(fā)利用前景
杠板歸集食、飼、藥用多種效用于一身,常有人在田頭地角采其嫩葉生食,或采其嫩莖葉用作菜肴,或采其莖葉作為豬、兔、鵝等畜禽飼料,也有人采集莖葉供作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治日咳等簡單藥用。隨著人們對杠板歸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的深入,據有關資料報導,杠板歸供于藥用;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散瘀、止咳祛痰、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菌、抗腫瘤、抗癌、護肝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帶狀皰疹病毒,療瘡、燒傷、急性肝炎、胃炎水腫、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瀉痢、濕疹、蛇咬傷、吐血、便血、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腸炎、黃疸、淋蟲、丹毒、疥癬、癱腮、乳腺炎、 耳、喉蛾、感冒發(fā)熱、瘰癘、魚口便毒、臌脹、帶下、風火赤眼、跌打腫痛、翻胃噎膈、食積心疼、陰囊腫大、金瘡、氣虛頭昏、哮喘等多種疾病,現如今不僅為中醫(yī)學的主要配方用藥,并已有多種制劑產品投入市場[4],其藥用價值之高,用途之廣,顯示出對其資源開發(fā)利用,實行產業(yè)化發(fā)展的良好商機。
2 開發(fā)利用途徑
杠板歸的生命力強,適生性廣,對土壤立地條件要求不嚴格,為了充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發(fā)揮其生命力強的物種優(yōu)勢,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開發(fā)利用方式:
2.1生態(tài)建設利用途徑
利用其生命力強的生物學特性,可以通過適當加土整地、施肥、撫育措施,用于交通道路邊坡、卵石灘地、廠礦渣地生態(tài)綠化種植,以利用其分枝多的蔓生習性為生態(tài)脆弱的裸露地披上生態(tài)綠裝,并經適當的人工撫育管理也可獲得一定的產品收益。
2.2新開發(fā)貧瘠地培肥
新開發(fā)土地,尤其是缺乏科學規(guī)劃的丘陵山地,由于自然土體結構被擾亂,局部地段為了整體地面平整,甚至裸露出粗骨性母質乃至基巖,在開發(fā)之初的土體表層往往地段性地呈現出母質裸露、土層淺薄,肥力貧瘠的嚴重不足。人們可以利用杠板歸的生物學特性,通過添加客土,壟作栽培,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抗旱能力,加強施肥撫育管理,作為新開發(fā)貧瘠地的先鋒作物栽培,以實現加速土壤熟化、地力培肥、產出收益的雙贏目標。
2.3自然野生資源的撫育管理
根據杠板歸自然野生生長分布特點,對林緣、荒地、灌草叢、水溝旁、路邊、灘芋地等生長分布地處,通過砍挖灌木、竹類、高大惡性雜草,適當的肥水管理,支架攀生、留養(yǎng)至9月下旬至10月待到多數種子成熟落地后采收,春季刪苗補稀等人為撫育管理措施,以充分挖掘自然野生資源[5]。
2.4人工高產高效栽培
2.4.1地塊選擇
杠板歸適生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性喜溫暖、向陽環(huán)境,以土層較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生長為好,人工栽培無疑以追求高產高效為目標;而作為食、藥用產品,質量安全是應予關注的問題。因此,種植地應盡可能地選擇在遠離污染廠礦、交通主干道,空氣、水源清潔,生產管理較為方便或是易于改良,不受嚴重干旱、浸漬影響的陽坡,土層較為深厚肥沃的緩坡地、山邊梯田的壤質土地段為宜[6, 7]。
2.4.2翻耕整地
翻耕整地應根據種植地所處位置而定,由梯田改種的在田塊后(內)坎處開設排水溝后,結合翻耕,施用基肥后,起壟碎土,耥平整成1.3-1.5 m的壟畦待開穴播種或栽種。在緩坡地種植的應根據地形走向,依等高線結合清除灌木、竹類、雜草,石塊翻耕整成1.5 m的水平梯地施肥后開穴播種或栽種。整地時在園地頂部和適當位置開設欄、避水溝,以免水土流失,應根據水源條件,通過引、蓄、提等水利設施建設,解決抗旱、管理用水之不足。
2.4.3播種育苗
于9月中下旬至10月采收成熟的果實,置室內堆放10 d左右,放在水中搓去果肉后撈出晾干,貯藏備用。至3月上旬選擇排灌管理方便,土層較深,結構疏松,肥力尚可的平緩地塊,在翻耕時每666.7 m2施腐熟欄糞肥1 000 kg,或碎土整壟時每666.7 m2施商品有機肥150-200 kg整成連溝1.5 m寬的微弓形苗床后,每666.7 m2用腐熟人糞尿或沼液約300 kg兌水澆濕苗床,待露干后按100-150粒/m2的播種密度,將種子與細泥(砂)按1:10比例混勻后撒播于苗床,播后隨即覆以精細欄糞肥:草木灰:細泥(3:2:5)細肥土1-1.5 cm。播后注意做好排水、抗旱、除草等管理,待苗高長至3-5 cm進行1次間苗,如遇肥力不濟的可每666.7 m2用250-300 kg人糞尿兌水澆施1次,苗高長到約10 cm時澆濕苗床后,便可起苗移栽。
2.4.4播種移栽
杠板歸的栽培,可通過種子直播和育苗移栽進行,如行種子播種的于3月中旬在翻耕整地時施腐熟欄肥1 000-1 500 kg/666.7 m2或食用菌廢棄菌棒1500-200 kg/666.7 m2加三元復合肥20 kg/666.7 m2作基肥,后按株行距35 cm×(55-65) cm開穴待播,開穴后穴施商品有機肥200-250 kg/666.7 m2后播種,每穴播種5-6粒,播后每穴施用1把人糞尿水拌和的草木灰作蓋籽肥,再覆以約1 cm的細土,播種出苗后,當苗高至10-15 cm時結合除草施肥進行1次間苗補缺,每穴苗2-3株。如行育苗移栽的一般于3月底至4月上旬進行,整地施肥按種植密度規(guī)格要求開淺穴后,將3-4株苗栽于穴中,栽后隨即用3-5%的人糞尿或5-8%的沼液水點穴澆施定根水,栽后7 d左右進行查苗補缺,一般每穴保苗2-3株,以便全苗、勻株生長。
2.4.5肥水管理
在做好開溝作壟,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播種移栽后,如遇連陰雨天氣,特別由水田改種和低洼積水處,應及時做好清溝排水工作,以免造成浸漬為害。如遇嚴重干旱天氣,應做好抗旱護苗工作,以減輕不利影響。為了實現高產栽培,一般在播種移栽后至植株封行前結合中耕除草應進行2-3次施肥,如是種子播種的,于苗高長至10-15 cm間苗除草后,用腐熟人糞尿或沼興300-400 kg/666.7m2兌水澆施1次;當苗長至30-35 cm需行支架引蔓時用餅肥100 kg/666.7m2或商品有機肥125-150 kg/666.7m2穴施1次;之后于封行前用商品有機肥150 kg/666.7m2穴施或用腐熟人糞尿500 kg/666.7m2或沼液700 kg/666.7m2澆施1次,以滿足植株健壯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
2.4.6中耕除草
杠板歸的生命強,在生境間具有一定生長優(yōu)勢,除生長前期幼小階段外,一般不發(fā)生草害,所以只要在生長前期結合中耕施肥,清除雜草,便可控制草害的發(fā)生,通常情況下沒有必要進行單獨除草。
2.4.7支架引蔓
杠板歸屬于蔓生植物,當苗高至約30-35 cm時,需要采用帶枝叉的小竹或樹枝支架固定,引蔓攀緣生長,以拓展立體生長空間,便于獲取更高的產量。
2.4.8病蟲防治
杠板歸的適生性強,通常情況一般不會有病蟲害的為害損失,在當地生產實踐中,偶而可見小印象甲、雙斑柱螢葉甲、蚜蟲、真菌性葉斑病的發(fā)生,但不會造成嚴重為害, 在生產上只要通過加強栽培管理,落實適當的生境調節(jié)、物理防控措施,必要選用蘇云金桿菌、石硫合劑、菜籽餅或煙莖浸出液等微生物,植物、礦物源農藥進行防治,便可有效地控制其發(fā)生為害。
2.4.9采收加工
杠板歸的采收適期因用途不同而不盡一致,留作種用的種子采收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種子成熟時采收,經加工處理后,儲藏備用;用作食、飼用的采收嫩莖葉供用;用于藥用的以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采收為佳,供藥用的,采收時在離近地面處割下,運回后或將莖蔓斬切成約3 cm的小段曬干裝袋,或整蔓曬干后打捆銷售或待用。
2.5系列產品開發(fā)
杠板歸有著顯著的醫(yī)學藥用價值,為了更為有效地發(fā)揮其藥用價值功能和資源效益,除其初級產品用于中草藥之外,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現有科技成果,進一步深化拓展產品加工技術探索研究,以充分挖掘其藥用價值的“寶藏”功能。
參考文獻
1 杠板歸的生態(tài)習性與防治方法. http://zhifu.nongmintv.show.php?itemid=2339
2 楊碧仙,云雪林. 苗藥杠板歸的研究進展[J].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2(7):54-56
3 成煥波,劉新橋,陳科力. 杠板歸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中國現代中藥,2012,14(3):28-32.
4 林毅宏. 淺談杠板歸制劑[J]. 中國醫(yī)院醫(yī)學雜志,1983(10):31.
5 譚濟蒼,劉 青,羅天軍,等. 苗藥杠板歸野生資源撫育關鍵技術研究[J]. 中國現代中藥,2013,15(3):207-210.
6 杠板歸的種植與管理. http://wenda.chinabaike.com/html/20101/91123093.html.
7 杠板歸一特色中藥圖鑒中醫(yī)中藥論壇. http://bbs.zhong yao.net/threed-41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