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羽
在民兵戰(zhàn)備動員全面展開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特別是東南沿海各省區(qū)還根據(jù)中央軍委確定的戰(zhàn)時兵員動員計劃,緊急征兵25萬,組(擴)建地方武裝,在基干民兵中進行預征,并登記復員退伍軍人和預備役軍官,為應對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爭做好充分的兵員動員準備。
1962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在決定實施緊急戰(zhàn)備的同時,決定增加夏季征兵的數(shù)量,將征兵開始的時間提前到6月初,計劃在6月完成此次征兵。6月1日,在中央軍委辦公會議上,副總參謀長楊成武傳達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同意征兵25.42萬人,由國務院下命令。這批新兵可從城市、農村各征一半?!瓌訂T理由:一是加強國防力量,二是防止敵人挑釁,過去發(fā)布的動員命令作廢,重寫一個,寫好后送小平同志審閱。由習副總理批發(fā)?!?/p>
6月3日,國務院再次發(fā)布《關于1962年夏季征兵的命令》,指出:“為了加強國防力量,防止敵人挑釁,決定將今年夏季征兵改為25.42萬人,以補充軍隊兵員?!薄敖衲晗募菊鞅诿癖M織中進行?!薄霸瓌t上農村和城市各占1/2,如果農村能多征一些就更好?!薄案鞯卣鞅ぷ?,一律提前于6月份進行,7月15日前將新兵補入部隊。”“1962年5月14日國務院下發(fā)的征兵命令停止執(zhí)行。”該命令發(fā)布后,夏季正常征兵轉入緊急征兵。
此次征兵是在緊急戰(zhàn)備的背景下進行的,“加之中印邊界和東南亞形勢也比較緊張,部隊調動頻繁。第一,謠言多,部分干部和群眾怕打仗的心理較突出,普遍認為往年征的是‘和平兵’,今年征的是‘打仗兵’;第二,農村正處在夏收夏種的大忙季節(jié),去年春、夏兩次征兵都沒有征農村,今年征兵任務又來得突然,干部群眾缺乏思想準備,增加了許多顧慮;第三,農村貫徹60條和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實行按勞分配、恢復自留地和家庭副業(yè)以后,減少一個勞動力,對家庭收入有較大的影響,怕吃虧思想較普遍;第四,城市精簡下來以后,人員定額定位,征兵與生產、升學亦有矛盾;第五,涉及面廣,既征城市,又征農村,工作頭緒多,關系復雜”1。
上述情況使緊急征兵遇到很大困難。但是,“由于地方黨委對征兵工作重視,對國務院的征兵命令及時作了布置,把征兵工作作為緊急戰(zhàn)備任務來進行,軍區(qū)和省軍區(qū)對這項工作抓得很緊,工會、青年團、婦聯(lián)、公安、衛(wèi)生和教育部門大力協(xié)作,向群眾進行征兵宣傳動員工作,并抽調大批干部和醫(yī)務人員,進行政審體檢,力量集中,行動迅速,進展較快,因而完成任務的情況還好”2。
至7月15日,全國的夏季緊急征兵工作基本結束。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在20天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任務。除上海尚有187名水兵和新疆征集的1300名需7月底交兵外,其余25省(區(qū))市都已完成任務,共交部隊新兵256912人(多交1712人)。其中,征集農民占45.10%、工人占18.55%、學生占26.69%、城市社會青年和機關職員占9.64%;黨團員占30.7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4.44%。征集的農民主要是貧雇農、下中農,征集的工人主要是學徒工和一、二級工,學生主要是高中、初中畢業(yè)生。
1962年6月24日,中共福建省委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報告:“福建是這次蔣匪幫準備向東南沿海冒險進犯的主要方向,我們考慮蔣匪在向我沿海正面大舉進犯的前后或同時,有很大可能在我后方,……采取分散、多點空降傘兵,每股幾十到幾百人,配合和策動地面潛伏的反革命分子暴動,在我后方打游擊,進行騷擾、襲擊、破壞?!覀円呀洶衙癖D組織好了,這個力量是強大的,但是,如果沒有地方武裝為骨干,民兵的力量也難于迅速發(fā)揮出來?!倍案=ㄊ≤妳^(qū)當時只有4個連、300多人,分區(qū)只有1個排,只能擔任黨、政、軍機關的警衛(wèi)任務。因此建議中央、軍委和華東局考慮,批準組織7000人左右的地方武裝來應付將來戰(zhàn)爭的需要”。在此前后,華東、中南的一些省份也提出了組(擴)建地方武裝的要求。
6月28日,中共中央華東局關于華東各省建立地方武裝問題,請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認為,除山東、浙江、上海不擬另行建立外,安徽、江蘇、江西、福建4省共計增加1.08萬人。“地方武裝的經費和糧食供應,由各省自行解決,但供應標準應按中央軍委統(tǒng)一規(guī)定執(zhí)行。至于地方武裝的武器裝備及必要的干部配備,請中央軍委予以解決?!?7月3日,中共中央中南局計劃新建地方武裝1.6萬人,并向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5省區(qū)進行了部署。“即廣東7000人,廣西3000人,河南、湖北、湖南三地各2000人。”4
7月15日,中共中央最終批準“在福建、江西、廣東三省的某些縣建立一定數(shù)量的縣大隊,……這種地方武裝,福建以不超過3000人、江西不超過1300人、廣東不超過6000人為好”5。最終,福建、廣東、江西三省實際組建擴建的數(shù)量雖沒達到預定人數(shù),仍使這些省份的地方武裝力量有所加強,對于形成正規(guī)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三結合的防御力量體系起到重大作用。
為保證作戰(zhàn)過程中參戰(zhàn)部隊的兵員補充,總參謀部計劃在華東、中南地區(qū)預先動員十幾萬基干民兵。6月25日,中央軍委“同意在華東、中南地區(qū)動員一批基干民兵,以保證我軍參戰(zhàn)部隊在作戰(zhàn)過程中傷亡減員的補充。預定動員數(shù)改為10萬人,包括華東局、中南局已自行動員的6萬名在內”。同時指示:此種動員“工作要做得細致,不要限時間,沒有命令不要集中,也不宣布”6。
6月26日,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在《關于當前民兵戰(zhàn)備工作的指示》中,對動員基干民兵隨時準備補充部隊傷亡的工作進行部署:福州軍區(qū)1.5萬人、南京軍區(qū)3萬人、濟南軍區(qū)1萬人、廣州軍區(qū)3萬人、武漢軍區(qū)1.5萬人。并明確“動員對象:原則上是18歲到25歲、身體健康、政治純潔、家庭勞動力較多的青年。合乎上述條件的退伍軍人,如果本人自愿,也可以動員一部分。對準備參軍的基干民兵,目前只由省軍區(qū)、軍分區(qū)、縣市人民武裝部物色好對象,做好政治審查工作和登記名字,但不要向本人宣布,以免妨害生產。什么時候需要公開動員和集中,要等候總參、總政的命令再辦。需要多少,就動員集中多少,并由省軍區(qū)、軍分區(qū)和縣市人民武裝部抽調干部,組成營、團領導機構,負責訓練和護送到被補充的部隊”。
此時,參戰(zhàn)部隊大部分已到達指定位置,各地的夏季緊急征兵已接近尾聲,民兵戰(zhàn)備動員也已全面展開。因此,各軍區(qū)、省軍區(qū)在接到這一指示后,大都以夏季緊急征兵為基礎,結合民兵戰(zhàn)備動員,在民兵中進行戰(zhàn)時預征的動員工作。10月15日,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向毛主席、中央軍委的報告中說明,為補充參戰(zhàn)部隊的傷亡人數(shù),預定從民兵組織中動員10萬兵員的準備工作已安排好。
在緊急戰(zhàn)備前約兩年的時間里,復員退伍軍人的登記統(tǒng)計工作因種種原因,實際處于停頓狀態(tài)??倕⒅\部、總政治部在6月24日下達的《關于當前民兵戰(zhàn)備工作的指示》中明確要求:“繼續(xù)做好復員退伍軍人的工作,發(fā)揮他們在民兵中的骨干作用。要動員他們在民兵中傳授解放軍的光榮傳統(tǒng),傳授各種軍事技術和戰(zhàn)斗經驗,并積極帶領民兵執(zhí)行各項任務。為了確實掌握復員退伍軍人的具體情況,對復員退伍軍人的數(shù)量、質量、年齡、身體以及原在何軍種、兵種服役等情況,要進一步查清楚,進行登記、統(tǒng)計,以便與他們密切聯(lián)系,加強對他們的教育,一旦需要,即動員他們參軍參戰(zhàn)?!?/p>
根據(jù)總參謀部和總政治部指示,東南沿海各省在戰(zhàn)備動員中均加強了復員退伍軍人的動員,并借機恢復了停頓已久的復員退伍軍人登記統(tǒng)計工作,取得了戰(zhàn)備動員成效。到9月18日,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7省共有復員退伍軍人243萬人。至10月15日,全國各地均結合戰(zhàn)備對復員退伍軍人進行了登記。在必要時,能動員一部分有戰(zhàn)斗經驗或受過正規(guī)訓練的老兵做補充兵員。
1962年年底,“歷年來部隊共處理復員退伍軍人(包含轉業(yè)的在內)830多萬人。據(jù)24個省市統(tǒng)計,1962年下半年已登記528萬多人,其中黨員占31.7%、團員占16.8%。據(jù)山東、江蘇等6個省的初步調查,大約有50%左右的人戰(zhàn)時可以動員重返部隊”7。
1962年6月22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在民兵中儲備干部的指示》,規(guī)定:“有基干民兵組織的單位,應積極將每年退出現(xiàn)役登記的預備役軍官選配為基干民兵干部,以充實民兵骨干,加強民兵建設?!蓖ㄟ^對預備役軍官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查、核對等登記工作,在緊急戰(zhàn)備期間,基本上摸清了已轉業(yè)、復員、退伍的預備役軍官的底子,有計劃地儲備各級各類干部,以便滿足戰(zhàn)時部隊發(fā)展對干部的大量需要。
引文:
1.江蘇鎮(zhèn)江專區(qū):《1962年夏季征兵工作總結》,南京軍區(qū)檔案館,1962-7-21。
2.《關于1962年夏季征兵工作向羅總長、張副部長并軍委的總結報告》,總參謀部動員部,1962-8-10。
3.《華東局關于成立地方武裝問題的請示》,解放軍檔案館,1962-6-28。
4.《關于中南地區(qū)地方武裝由原擬三萬人減為一萬六千的意見》,解放軍檔案館,1962-7-3。
5.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地方武裝問題的復示》,解放軍檔案館,1962-7-15。
6.軍委辦公廳辦文,解放軍檔案館,1962-6-25。
7.《關于1962年民兵工作要點執(zhí)行情況向總參、總政的綜合報告》,總參謀部動員部,19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