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芬+薛法根
板塊一:在“尋常處”問道
師:作者圍繞夾竹桃寫了哪些內(nèi)容?
生:作者寫了花色艷、花期長、花香濃和花影妙。
師: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容好像也沒什么特別的,一般人也會這么寫,對吧?
(生紛紛點頭)
師:如果真的沒有什么特別的,他還是季羨林嗎?
(生大笑)
師:所以,我們還是不能自以為是。看看他是怎么寫花期的。
(生朗讀第4自然段)
師:當你讀到“悄悄地一聲不響”的時候,特地停頓了一下,怎么回事?
生:感覺這兩個詞寫在一起怪怪的。(眾笑)
師:你們不覺得怪嗎?這兩個詞語意思一樣嗎?
生:差不多。
師:“差不多”就是有“差異”,在哪里?
生:“悄悄地”表示無聲無息,“一聲不響”表示不出聲。
師:前者側重在“形”,后者側重在“聲”,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寫夾竹桃的“不惹人注意”。作者把意思相近的兩個詞放一塊兒了,這是不是有些重復呢?老師先把“悄悄地”這個詞刪掉,大家讀起來有什么感覺?
生:有點不通,讀起來別扭。
師:“一聲不響”的人你喜歡嗎?
生:這樣的人不太合群,我不喜歡。
生:整天一聲不響的人比較乏味,沒有生氣。
師:嗯,有意思!再把“悄悄地”這個詞疊加進去,讀讀看。
生:不是沒有生機,而是沒有虛榮心。它不像其他花那樣,開花要讓大家都知道。
生:夾竹桃不像外面的花那樣爭奇斗艷,就是開著自己的花。
師:兩個意思相近的詞放在一塊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含義和情感的疊加。再一起讀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你們特別強調(diào)夾竹桃“敗了,又開;黃了,又長”。花一般都是先開再敗,先長再黃,這是自然規(guī)律??墒羌玖w林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生:這樣寫是在說明夾竹桃花期長,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直延續(xù)著。
生:敗與開,黃與長,是兩組反義詞,突出了夾竹桃的花期長。而且我從“兩個又”中也能讀到夾竹桃具有的韌性。
生:這說明夾竹桃的生命力是源源不斷的,不像其他的花謝了,這個季節(jié)就不開了。
師:同樣的詞語,順序一顛倒,含義和情感就截然不同。這,就是漢語表達的一個秘密!
(生齊讀語句)
師:“一嘟?!边@個詞多有味道!什么意思?
生:“一嘟嚕”就是“一串”。
生:就是一簇一簇。
師:那為何不用“串”或者“簇”?讀一讀,有什么區(qū)別?
生:“一嘟?!备荏w現(xiàn)夾竹桃的活力,而用“一簇”感覺很死板。
生:用“一簇”我也感覺比較嚴肅,而用“一嘟?!备杏X非常生動,細致了。
師:一個平平常常的口頭用語,只要用得恰當,恰到好處,就不尋常了,就趣味盎然了。
(生齊讀語句)
師:兩句話都是寫“夾竹桃一年三季常開不敗”。比較一下,這兩句話有什么異同?
生:我發(fā)現(xiàn)兩句話都用了雙重否定,一句用“無日不迎風吐艷”,另一句用“無不奉陪”,強調(diào)花期長。
生:也強調(diào)了夾竹桃的韌性。春天、夏天、秋天,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夾竹桃都挺了下來。無日不迎風吐艷,無所畏懼的。
生:不管經(jīng)歷什么困難,每天都是花落又花開。
生:我發(fā)現(xiàn)夾竹桃的韌性比其他花都強。像迎春花、玉簪花開了就謝了,只開一季,而夾竹桃一直開了三季,謝了也能再開。
師:你看前一句,“在……里”
“在……里”“在……里”,說的是時間的轉換;后一句“從……到……”
“從……到……”說的是時間的延續(xù)。不管季節(jié)如何轉換,也不管時間如何漫長,夾竹桃始終都在那里開花。這就把“韌性”給具體化了,而且賦予了它人的品質,人格化了!
(生有感情地齊讀)
點評:季羨林是散文大家,樸實尋常的文字背后往往蘊藏著豐富而真摯的情感,非用心不能體察。學生閱讀這樣的散文,對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并不困難,因此常常自以為讀懂了。這樣的閱讀所得就極其有限,學生缺少的是一雙會閱讀美文的眼睛。教師的責任正在于此,教給學生在“尋常處”看到“不尋常”的風景。最簡單的辦法便是“無中生有”,在這些“尋常處”提出“不尋?!钡膯栴}來:1.“悄悄地一聲不響”不是先后重復嗎?這么一問,再一比較,把“悄悄地”與“一聲不響”的細微差異辨別出來了,把兩個詞語疊加后產(chǎn)生的獨特意味品咂出來了,還把常用詞語的不常用法問出來了。2.“敗了……開出……黃了……長出”不是違背花開花落的自然規(guī)律嗎?這么一問,就把漢語用語序表達語義的秘密破解了。3.同樣寫“一年三季”,兩個語句的寫法有什么異同?這么一問,學生才會去細細琢磨語句中含有的雙重否定,才會看到前一句重在“時間的轉換”,而后一句重在“時間的延續(xù)”,語言的微妙之處便顯露出來了??梢?,教師的問猶如在尋常處打開了一個窗口,讓學生看到了語言運用之妙,領會到了語言運用之道。而這樣的問,更是從“怎么寫”的視角,揣摩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和情感:對夾竹桃韌性的贊美!沒有教師如此犀利的問,就難以有學生閱讀時的驚喜發(fā)現(xiàn)與深刻感悟,很容易就從語言的表面滑過去?!皢枴本褪乔度胛谋尽皩こL帯钡男ㄗ樱瑔柕蒙?、問得準,學生的閱讀思維就扎得深、看得準。
板塊二:從“絕妙處”識人
師:“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還在哪里?
(生朗讀第5自然段)
師:(插話)一團模糊的東西你喜歡看嗎?
生:不喜歡,看不清楚。
生:都混在了一起,連模樣都分不清了,怎么看???
師:看不清楚,也不太好看。往下讀,(插話)香氣濃在哪兒?
生:濃在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從花枝上襲下來。“濃濃烈烈”說明香氣很濃,很烈。
生:襲,就像是突襲,速度很快地攻擊。一下子,香氣就向我撲過來了。
生:我還看到了毫不含糊。說明這種香氣不是悠悠的,必須放在鼻子下才能聞到,而是老遠就能襲過來,所以說是毫不含糊的。
師:不含糊是直接表達贊美,毫不含糊更是表達對夾竹桃的贊美。再看它的花影,往下讀。(插話)“參差”“迷離”懂嗎?
生:“參差”就是指高低不齊,“迷離”就是指朦朦朧朧。
師:作者看著一堆花影,幻想這是一幅地圖,一幅世界地圖,一幅活的世界地圖。你會用這樣美妙的比喻嗎?
生:我想破了腦袋也寫不出來。因為在我的腦子里,根本就沒有什么地圖,所以不會想到這是地圖。
生:這個比喻實在有趣極了,特別是這幾只爬過的小蟲子,居然成了遠渡重洋的海輪。我猜想季羨林先生一定坐過這樣的海輪。
生:假如我來想象的話,可能會想到這是一座座山陵,那些小蟲就是前去戰(zhàn)斗的士兵。(眾笑)
生:假如我來比喻的話,這個影子就像一個怪獸,那幾只小蟲子是被怪獸嚇得奔跑的人。(眾笑)
師:你們兩個動畫片看多了,自然就會有這樣的幻想。(眾大笑)繼續(xù)往下讀,作者又幻想成什么了?
生:作者把夾竹桃的影子幻想成水中的荇藻,把夜蛾飛過幻想成能動的游魚。
生:幻想成游魚,這幅畫就好像能動了。看來,作者很喜歡釣魚。(眾大笑)
師:不一定去釣魚,但一定有釣魚的情趣。
生:夾竹桃的影子和墨竹有點像,而且風一吹,這幅畫就變成活畫了。
生:我發(fā)現(xiàn)作者幻想的都是活的畫,而活的都是花影之外的東西帶來的,比如小蟲子、飛蛾,還有風。沒有這些,花影就不美了。
師:失去了一半的美!你們看到花影產(chǎn)生過這么富有情趣的幻想,而寫下這么美妙的文字嗎?季羨林先生為什么能?
生:他是一個想象力非常豐富的人。
生:他還是一個觀察非常細致的人。
生:我覺得他是一位非常熱愛大自然的人。因為他看到花的影子就幻想成有非洲有亞洲的地圖,看到幾只飛蟲就幻想成海輪。說不定他還在幻想乘上海輪去周游世界。
生:我覺得老先生是對生活有著非常美妙幻想的人。
師:而且幻想中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生:我覺得他是個善于觀察的人,善于觀察才能寫出那么多美的文字。
生:我覺得季羨林先生很樂觀,富有想象力,感覺自己還很年輕。
師:那叫富有童心。從這些絕妙的比喻中,我們分明看到了季羨林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人心里有什么,筆下就會有什么。有的人心里只有電腦游戲,幻想的一定是各種怪獸。(眾大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源自你愛美的心靈!
(生有感情地朗讀)
點評:散文往往是作家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是作家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閱讀散文,就是與作者對話,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走一回,積淀自己無法經(jīng)歷的生活和情感。這便是閱讀名家散文的價值所在。學生自己閱讀,常常關注作者寫了什么,很少從“寫了什么”中洞察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你看,就是那么一些雜亂無章的夾竹桃的影子,在季羨林的眼中卻成了一幅“世界地圖”,最妙的是幾只爬過的小蟲居然成了海輪。如果他的心中沒有世界,腳下沒有踏出國門,那么就不會有這樣的絕妙比喻。由此可見,池塘、墨竹,那些富有詩情畫意的比喻,都是作者心胸和情懷的寫照。一句話,文字折射出的就是季羨林的心靈世界。沈玉芬老師的教學,正是著眼于此,從花香到花影,從地圖、池塘到墨竹,在這些絕妙處見識到一位飽學詩書、志趣高雅、情懷高遠的老人。讀到這樣一位老人,學生才會明白,為什么自己想破腦袋也寫不出如此清新脫俗的比喻來。如果要學生模仿寫話,只能把這一團花影比作假山怪石,或者各種小動物,甚至精靈鬼怪之類,因為這是生活閱歷和人生情懷的不同所致。由此,學生便悟到了作文與生活、與做人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別人的文字中讀到別人的心靈世界,而又從別人的文字中讀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便具有了閱讀的雙重視野。閱讀同樣的散文,你就能比別人看到的更多。在散文的絕妙處,教學絕不能停留在修辭手法、文章寫法的分析上,因為知道這些語言知識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而“知文識人”,讓學生看到文字背后的作者,還原出作者寫作時的種種經(jīng)歷,就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風景。
板塊三:于“閑筆處”得趣
師:這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散文真的很散,你看,課文的第3自然段寫了些什么?
(生自由朗讀)
生:寫了他家一年三個季節(jié)里,都有哪些花開了。
生:寫他家一向喜歡花,所以種了好多好多花。
生:他把家里的花一種一種都寫了出來,顯得他家很有花似的。(眾大笑)
生:我發(fā)現(xiàn)這一段跟寫夾竹桃沒關系。
生:不對!有關系,沒有寫夾竹桃是因為夾竹桃一年三季都在開花,要放到后面一個小節(jié)里專門寫。
師:哦,你發(fā)現(xiàn)了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就是一雙會發(fā)現(xiàn)、會閱讀的眼睛!
生:如果不寫這一段,季羨林先生的生活就顯得很單調(diào)了。(師插話:怎么說?)你看,這一段寫他家有那么多的花,他的生活一定是像花一樣美的;不寫了,就剩下夾竹桃了,不就顯得生活很單調(diào)了嗎?(掌聲)
師:聽到了吧?這就會閱讀!
生:這一自然段是為了襯托夾竹桃。如果不寫這段的話,夾竹桃的韌性就不能讓讀者信服。
師:你有兩個詞說得很好,一個是“襯托”,一個是“信服”。我們寫一種事物,往往需要通過寫其他事物來進行襯托,事物的特點就能體現(xiàn)得更充分。好好地讀一讀這一段話。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這一段看似“閑來之筆”,其實一點都不閑,而是緊緊圍繞著作者的情感變化寫,為的就是寫下面的夾竹桃一年三季開花的“韌性”。你看,這些滿院的花,只能盛開一個季節(jié),唯獨夾竹桃,三個季節(jié)都有它的影子,而且還那么謙虛。這樣看似與所寫主題無關的段落,閱讀的時候要多轉個彎,想一想作者的意圖,你就能讀到更深層的含義了。這樣的閱讀才有趣味!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季羨林的散文,讀到了作者有情有趣的文字。生活中,我們也有自己喜歡的事物,你能像作者一樣,也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幻想,描繪一幅幻想之圖嗎?
(生有點為難)
師:怎么啦?
生:因為我們沒有豐富的內(nèi)心。
生:對事物的感情不夠。
師:是啊,我們讀散文,就要從作者的文字讀到作者的內(nèi)心,讀到作者對事物獨特的感情,才能獲得美的享受。擁有博大、豐富的內(nèi)心的人是不平常的人,平常的事物在這些不平常人的眼里會具有獨特的魅力。
點評:散文之“散”,在于文中有一些“閑來之筆”?!秺A竹桃》中的第3自然段便是一處“閑筆”,寫了一年三季園子里花開花落的熱鬧景象,作者不厭其煩地羅列了一長串的花名,卻對夾竹桃只字不提。這看似與寫夾竹桃無關的“閑筆”,卻道出了作者愛花的生活情趣。你想,他家里養(yǎng)了那么多的花花草草,樂此不疲,醉心于花草之間,其人其趣可見一斑。寫散文就是寫自己的生活情趣,而寫自己的生活情趣就是寫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讀到此,你才能領悟散文的一個妙處,才能領會散文閱讀的一種旨趣。當然,在教學時,我們往往會從寫法的角度,去探究一番“襯托”之類的語文知識。其實,3、4兩個語段之間,一個“然而”就足以看出前后的轉折,知道作者所要寫的其實是“然而”之后的那個意思。這便是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關注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那些“然而、但是”之類的虛詞。閱讀散文要得其真味,就要有一雙審美的眼光,能看到那些“閑筆”與“正筆”之間若即若離的關系,看得到作者情思的飄移與轉換。如此,學生的閱讀心靈也會變得細膩起來,進入一種潛沉式的閱讀境界。因為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獲得審美的愉悅感,而愉悅感才是最恒久的閱讀動力。任何功利的閱讀,都不會讓一個人的閱讀成為一種需要和習慣。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沒有“功利”可言的“閑筆處”,獲得少有的閱讀雅趣,著實不可或缺。沈玉芬老師的教學著力于此,源于她對閱讀的本質理解以及對閱讀教學的深刻把握??磥恚喿x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與語文教師的文學閱讀及文化修養(yǎng)息息相關。說得簡單一點,閱讀教學教的就是教師自己,有什么樣的語文教師,就有什么樣的閱讀課堂。這么說來,課堂就像散文,有沒有情趣,全在于那個人???
薛法根〓江蘇省蘇州市盛澤實驗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從教以來,扎根鄉(xiāng)鎮(zhèn)教育,潛心語文研究,原創(chuàng)“組塊教學”,主張“為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他的語文課堂“教得輕松,學得扎實”,形成了“清簡、厚實、睿智”的教學風格。《臥薪嘗膽》《愛如茉莉》等經(jīng)典課例廣為傳頌,講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200多篇教學論文刊登于教育教學類期刊上,曾獲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首屆名教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