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男
蘇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必修一)“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以“對話欄”的方式向學生推薦了文本的研習方法——評點法。并以《想北平》《鄉(xiāng)土情結》《我心歸去》作為范例,指導學生如何對文章進行評點?!肚胺健贰督裆袷赖淖C據(jù)》編者則放開手把“對話欄”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加以評點。在實踐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形成了一個“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
評點法作為閱讀、鑒賞和批評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基本方法很早就出現(xiàn)了。古人有云:“讀文無批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后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已也?!逼湟x就是在對文章的關鍵處、詞句的精細處進行圈點勾畫的同時,將欣賞者自己的理解、感悟、發(fā)現(xiàn)和批評“批注”在“字里行間”,以進一步領會文章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對話”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新課標實驗教材(必修一)把這一鑒賞古典小說的基本方法正式推薦給學生,無疑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他們開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之對教材的理解由被動接受跨上主動評價的新臺階,鍛煉其閱讀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
一、評點法的訓練步驟
1動口“讀”
讀是為了把握作品的基本內容。這一任務放在預習中完成。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掃除障礙,生字新詞之類應先予解決,文章大意也應有所掌握,這是評點的前提要求。
2動手“點”
“點”就是圈點勾畫,發(fā)掘作品的精彩文句或片段。這一點也應放在預習要求中。“不拿筆不讀書”,要養(yǎng)成學生拿筆讀書的習慣。讓他們在預習中圈畫出自己喜愛的文句或片段。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因為其生活體驗和閱讀經(jīng)驗是有差異的。教師應積極鼓勵他們敢于圈畫,用心理解、選擇、發(fā)現(xiàn),這也正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3動腦“批”
“批”就是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和審美判斷用簡練的語言寫在課本的空白處。這是訓練的重點,也是需要教師鼓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羞于寫,怕自己的理解與給出的答案相差甚遠,這時應積極鼓勵,甚至可以開玩笑的方式鼓勵他們“膽小者拿起你的鉛筆,帶上你的橡皮,開始你的評點”。而只要言之成理,就應予以鼓勵,漸漸培養(yǎng)他們想寫敢寫的習慣。
4動心“評”
“評”是在理解、鑒賞的基礎上,用藝術的標準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做出評價。這是由敢評到評好的一個過程,是學生用心學習的一個過程。這需要教師的示范與點撥。在學生學評點法之初,應讓學生對常見的藝術技巧有所了解。了解一些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情景交融、象征、襯托、對比、虛實相生、以小見大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夸張等及其作用)及從文章結構角度上講的手法(總領全文、引出下文、作鋪墊、承上啟下等),并點撥他們如何將藝術手法和思想內容交融在一起。
當然“讀、點、批、評”的步驟傳授給學生之后,得堅持引導其運用評點的方法來閱讀、鑒賞和批評文學作品。讓“讀、點”成為學生預習文章的基本要求和對文章內容深入思考的憑借手段,甚至將其方法從課堂推向課堂外的讀物上,使其成為一種讀書的習慣。
二、評點法的作用
1激活課堂,提高效率
在以往的課堂中,看似熱鬧的師問生答的過程,其實無一例外地都是直奔教師備課時已“預設”的答案而去,師生皆以找到標準答案為成功。這種過分的求同取向,忽視了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語文教學的教育功能更多的應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和感染。用標準答案一統(tǒng)天下,極易造成學生機械分析問題的思維定勢,陷入單一化、概念化,進而扼殺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答案的絕對統(tǒng)一,也使學生只求背誦現(xiàn)成答案,輕視了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
離開了文本,何談閱讀?而評點法讓學生回歸到文本,與文本進行了真正的“對話”。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也有討論,但學生是圍繞教師所提問題展開,在相持不下的狀態(tài)下往往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評點完后的討論是學生個體才能的展示,他們積極地交換自己的評點,展示自己的文采與獨到見解。盡管評點有時稚嫩甚至偏失,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彰顯,興趣得到激發(fā),也學會了對一些看似淡而無味的語言深入其肌膚,感知其韻味,揣摩其情意。在評點過程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得到激發(fā),文本的意義產生應有的魅力,寫出了許多獨具個性的評點。
2美化課堂,少留遺憾
以前在上一些經(jīng)典篇目時總會有些遺憾。一篇篇美文被拆得七零八落,以一個個小問題的方式把文章解剖得已無美感。明知不能如此,可又不得不如此,怕落下任何一個重點。而學生也被引入枯燥的“解剖”中。而評點法的運用巧妙地避免了“解剖”之痛。
筆者以前在講《荷塘月色》時,都會羅列出一張表分析經(jīng)典的4、5段,表的內容是把其中的比喻抽出來讓學生找本體喻體相似點,找的過程已無法欣賞文段的美,只陷在枯燥的尋找相似點中去了。而本次讓學生讀上幾遍,學生自己由衷地發(fā)出感慨“真美”。筆者乘機提出“那就留下你的筆墨來領略荷塘月色的美吧”。學生心領神會拿起筆評點開來,評點完積極進行討論。整堂課學生處在一種美的享受中,而筆者輕松地與學生共同賞析。
再如經(jīng)典篇目《祝?!罚治鋈宋镄蜗笈c主題可以說是一個枯燥的難點。但結合文后的“活動體驗”的問題,讓學生對文中“兩次微笑”“多次眼睛”“四次飛雪”“五次錢”進行課前評點,課堂上分組進行討論,由討論點撥很輕松地歸納出人物形象與文章主旨。
評點法能夠很好地使教師由課堂的主體向引導者轉變,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文學作品,獲得個性化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闭n程標準中的這一教學建議強調掌握學習方法對于學習者的重要意義。而評點法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他們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當然,評點法的運用不在于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要以一定的文學底蘊為基礎,以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為根本,逐步養(yǎng)成評點的習慣,也就學會了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