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人大正在審議的《杭州市院前醫(yī)療急救管理條例(草案)》部分條款引發(fā)公眾熱議。在這部管理條例里,杭州擬出臺規(guī)定:鼓勵具備急救專業(yè)技能的公民對危、急、重癥病員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其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不追究有關法律責任。杭州市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有關規(guī)定給予其獎勵表彰。
經歷過彭宇案的悲愴和小悅悅事件的無奈,以及舉不勝舉的“不扶老人”案例,“冷漠”早已成為了國人的一個標簽。在眾多論者那里,這似乎永遠是只關乎道德的命題,除了呼吁,對于似乎注定要墮落的公德早已無計可施。然而,道德的命題,從來都不只關乎道德。筆者相信,只要法律制度真正能夠保護那些“好心人”,道德的標桿自然有人去當。
杭州擬出臺“減輕或免去救人不當致死者的責任”條款,在筆者看來,就是在公德淪喪的當下最需要出臺的一個條款。再加上又規(guī)定了相關部門“可以根據有關規(guī)定給予其獎勵表彰”的內容,筆者認為這既會為好心人免去部分后顧之憂—如被訛或被敲詐的命運。毫無疑問,這就是在為弘揚正能量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關于“好心人免責條款”,西方社會早已設立。必須要講那個2004年發(fā)生在美國加州的著名案例。一位叫亞歷山德拉的年輕女子發(fā)生車禍被卡在車里動彈不得。另外一名叫麗莎的女子將其救出,但由于麗莎沒有專業(yè)的施救技能,導致了亞歷山德拉車禍后癱瘓。之后亞歷山德拉將麗莎告上法庭,稱麗莎救助疏忽導致她癱瘓,所以麗莎要為她的癱瘓負責。2009年,加州議會以75∶0票通過“好心人免責條款”,條款宣布了類似麗莎這樣的案例:因救助他人的疏忽導致其受到傷害的情況下,得以免責。很快美國其他州和西方許多國家也都有了類似于此的法案。
道德的問題,并非無解,關鍵要看是否有相應的制度來保全、認可或表彰好人所做的一切,至少不能讓好人有被訛的危險。然而,當下,公眾對于彭宇案留下的后遺癥仍然心有余悸,司法不能保護好人的現狀會讓好人在好事面前退縮。更多的人會在“損失最小化”的心理面前,喪失做好事的欲望和初衷。更加上,看病這事在我國著實是一座不容易翻過的大山,面對高昂的醫(yī)藥費,不選擇做好人也可能是一種現實無奈。
此前,通過了類似“好心人免責條款”的城市,只有深圳。去年2月份,《深圳經濟特區(qū)助人行為保護條例》正式通過,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在沒有證據證明的情況下,應當認為救助人不是侵權行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只要救助人盡到通常注意義務的,不對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擔責任”的內容?,F在我們又將要在杭州看到這樣的條款面世,這自然是公眾所樂見和期待的。
“好心人免責條款”是喚回公德的前提之一。道德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道德和法律,并非完全絕緣。尤其在這個容易被道德綁架的時代,更多的人喜歡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大談別人道德的所謂問題,而不會設想自己如果出現在那時那地的緊要關頭,有沒有去救小悅悅或扶起老人的勇氣。從法律角度改善道德,才能保障公共道德的靈魂不死。
“好心人免責條款”的立法舉動,值得肯定,也值得各個地方效仿。這樣的立法,對于公德的回歸尤其是紓解救助老弱傷殘的命題,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讀者 王傳濤